飘天文学 > 兴汉室 >第七十八章 传续之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赵岐精通孟子,对于孟子一书的理解,可谓天下无出其右者,即便是郑玄在这方面也不如他。只是孟子虽是儒家典籍之一,却不属于当世的主流经学,只是辅经。皇帝将孟子归纳入正经之列,除了个人兴趣,以及孟子的价值类比论语以外,恐怕还有对赵岐自身才华的赏识。

    想到自己呕心沥血所作的孟子章句终于要有用武之地,赵岐便只觉心潮澎湃,他这一生孜孜以求、希望孟子一书能发扬光大的理想马上就要实现了

    “此书既成,可为百代之典,却不知定为何名还望陛下昭示。”赵岐问道。

    这个问题皇帝早已想过,他打算照搬南宋朱熹的那部影响后世六百年的著作名称,留个寓意:“既是十三经的综合,那就叫钦定十三经章句正义吧,可以简称钦定正义或十三经正义。书成之后,不仅要镌刻石经,立于太学,还要印刷成册,刊发天下,要使诸求学士子,皆以此为范。”

    正义,有明正大义、根本之义的意思,是经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再加上钦定两个字,足以表现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与思想地位。

    在座之中不仅是赵岐情难自抑,就连为欧阳尚书作注解传家的桓典、杨彪,学究五经的蔡邕、以及各有家传的荀悦、崔烈等人都在暗地里畅想着不远的将来,这部融合了他们各家注释的著作编成以后,全天下的人都将以他们的注释为标准解读经书,他们将为天下士人之师范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能打动人心的

    只是皇帝统合十三经、并加以校注的想法,说得好听是博采众长,不好听就是一锅烩。不仅是要编出来,还要将其编好,至少要获得绝大多数士人的认可,可谓是搞好了流芳百代,光是这个功绩就足称文治,搞差了就会贻笑大方,连带着他们也会被后人讥笑。

    杨彪暗自吃惊于皇帝的野心,忍不住开口道:“古今二经对立已久,各家皆有传典,譬如易有京氏、费氏书有欧阳、古文诗也有鲁诗、毛诗之分,更不用说三家春秋,颇多繁杂、彼此互异。要将其融为一体,采取精华,非得十数年之功不可,仓促为之,不仅有失朝廷颜面,也会引起天下人非议啊。”

    “所以,这才有劳诸公了啊。”皇帝郑重其事的说道,语气里带着蛊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正是我辈要做的事么如若畏难而不前,愚公何能移山”

    这句话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饶是在座诸人皆为饱读经书的宿儒,人老成精,听到这话后也一个个愣怔着不动。这句话准确有力的说中了所有士子的内心,他们一开始研读经书,除了弘扬家学以外,何尝不是抱着这四为的初心素来冷面寡言的桓典更是鼻头一酸,眼泪在眼眶里不住地打转。

    “愚臣不知陛下有此雄心,妄发浅见,实在愧甚”杨彪移席而起,走到中庭叩拜道。

    皇帝紧跟着站起,继续慷慨陈词道:“夸父追日影而死,是不自量力乎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他是用百年之命,逐永恒之道。人岂能尽知天地之道无非是做愚公,一代一代的研习,以冀无限的接近道。”

    “臣岐不才,愿为愚公,以逐道之所在,为后世遗留典籍,传扬经学”赵岐当即表态道,他已行将就木,尚且盼着的也就只有汉室中兴与一生所学无人继承,如今汉室有皇帝,不愁不能中兴,所以他就打算将心思全部放在发扬所学上去了。

    挑起了众人的一腔热忱,接下来要做的申明主旨了,作为一个后世人,皇帝最是明白统一思想、掌握最高意识形态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何等重要,如果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与班固的白虎通义是各自用阴阳、谶纬学说解释了西汉、东汉两朝何以立世的合法性、正统性问题,那么皇帝这次要编撰的著作就是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