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纵横帝国之忠信天下 >第五十八章 武举(四)
    随着一阵锣响,主考官王庶、张九成面容肃穆率领其余考官及监考官、胥吏以及一队士卒走了过来。≦看 最 新≧≦章 节≧≦百 度≧ ≦搜 索≧ ≦≧

    吵吵嚷嚷的人群顿时安静了下来,千考生在胥吏的招呼下列成了整齐的队伍跟随科考官员们走向了武成王殿。

    清晨的金色阳光洒在众人的身,使整个考试现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参拜武圣,一拜二拜三拜。”

    大殿供奉的是姜太公及历朝历代名将七十人的石像,众考生在考官们的率领下一起向姜太公的石像行礼。

    赵忠信心里暗暗纳闷,怎么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孙膑、白起呐?其实在宋代以前是有白起和孙膑的,武成王殿不算姜太公,共有七十二员历朝历代名将,在宋赵匡胤时期预与废除,原因是赵匡胤认为两人杀戮太重,不宜被后人景仰,其实作为沙场武将,哪个不是手沾满了鲜血?慈不掌兵,善不为官,区别是杀多杀少而已,白起也罢了,确实杀的太多了,孙膑的军事生涯算得拟光芒的了,简直没有任何污点,但如今却异样被除名,那赵匡胤给出了什么样的理由呢?原来,在赵匡胤看来,孙膑的“在战场彻底消灭朋友”的军事理念以及战法太过残暴。关于一名军事统帅来说,在战场彻底消灭朋友有生力气是其最大成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可在赵匡胤看来,这种做法过于残暴。于是孙膑居然由于本人“残暴”的军事理念而被从武成王庙除名。

    众考生参拜完毕被胥吏引到各自的号舍。

    又回“狗窝”了,赵忠信心道,“狗窝”有两个架在砖墙的木板,一高一低,高的写字,矮的是座位,睡觉时将高的木板抽下来架在矮木板。

    赵忠信摆笔墨纸砚,还放了一壶煮好的“三道茶”。

    今日考的是兵书大义,所谓兵书大义是从《武经七书》挑选出一些兵法注释,考生按自己的理解或引用前辈高贤的注说做出解释,要求理通顺,兵书大义总共出十道题,武举考生能答出四道并且理通顺即可定为一等,答出三道为二等,答出两道即为合格,否则被淘汰。

    其实在宋神宗以前,武举应试兵法大义都是考的是默写兵法,这样要简单的多,可这时候王安石不乐意了,奏朝廷说甚么举都已废除死记硬背的默写,为何武举还继续考默写兵法,于是废除了默写兵法,改为按自己对兵法的理解做出自己的见解。

    今日考五道兵书大义,都是取自《孙子兵法》,考题已被高高挂在号舍前的空地。

    赵忠信研好墨后,提笔将考题分别抄在纸。

    其有个题目是孙子兵法当的“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故能自保而全胜。”

    还有个题目是孙子兵法当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反之亦然。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赵忠信这些题目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孙子兵法不能片面的看待,应全盘考虑,述两题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在实际战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阵时表面实力敌方弱小,看似非防守不可了,可我偏要进攻,这样反而符合了孙子兵法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赵忠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当然这些都应是随机应变的,不是死记硬背。并提出述策略实施的条件等等。

    不但如此,赵忠信还指出了《孙子兵法》的不足之处,其一条是,孙子既不主张纯粹的防守,也不主张纯粹的进攻,他主张先守后攻,也是先以守势建立军事的基础,然后再以进攻争取战争的胜利,力量不足时防守,力量有余时发动进攻,但孙子兵法并未说明进攻的防御与防守的进攻的辩证关系,应防守动作有攻势动作,进攻动作有防守动作等等。

    赵忠信还提了一条是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有条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条件是先将对方打痛、打怕,才有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考生们有些交卷交的很快,有些还在苦苦思索,也有些人干脆在号舍里呼呼大睡。

    这交卷里面还是有学问的,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宋太宗以前考生是以交卷快慢而定名次,谁交的越早谁是状元,因此而造成了考生只重速度而不重质量,经宋太宗整治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

    赵忠信答完后,已到了申时,快做了一天了,于是赵忠信检查了两遍,招手示意后,过来两名胥吏,一名胥吏将赵忠信卷子的名字用白纸封住,另一名胥吏将赵忠信的答卷抄写了一遍。

    这是防止作弊的誊录制度,因为有的考官熟悉自己亲朋好友们的字迹,所以考完的试卷统统重新誊抄一遍,再送阅卷官评卷。为此专门设有“誊录院”,用大批吏役抄卷。

    可即便如此,也还是有科场舞弊的,而且在南宋还很严重,即使在锁院制实行后考官还是有空隙徇私的。除了通过考官徇私之外,还可以请托当权的大官僚,因为他们有时亦参与选派考官或预先得知人选。

    。。。。。

    “老爷,朝廷状况您也知道,可您为何让忠信非得去应试武举啊?经您举荐能谋个一官半职啊。”韩六问道。

    韩世忠摸了摸鄂下长须道;“你不懂,年少之人未经磨难,未知天下英雄,何以成材?我总感觉忠信与众不同,我也说不出来有何不同之处,让他去应试武举,见识下天下英雄,望他能脱颖而出,成为可造之材。”

    。。。。。

    “公冶兄,此次武魁不知花落谁家啊?”

    贡院厢房几个官吏在里面闲聊着,说话的此人名叫巫箐,轮举科考三榜进士,御赐四等选官,不日实授官职了。

    公冶昌河淡淡的说道:“不太清楚。”公冶昌河轮举科考两榜进士,实授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一职。公冶昌河不太关心,小小武举也实在没甚么兴趣,此次武举科考被安排到这里做些杂事。

    “听说张太尉之子也来应试了,家传武学,魁首非他莫属罢?”说话的这人是轮举科考三榜进士鲍维保。

    巫箐惊讶道:“张衙内跑来干甚么?不是已有官职了吗?”

    鲍维保撇撇嘴道:“谁知道呐,不过既然是张太尉之子,乃我等官,王太尉等应能照看一二罢?”

    “张太尉之子?我倒希望出一新秀,与之相争,到时候热闹了。”公冶昌河呵呵一笑道,他们不清楚,张俊要被免去枢密院使一职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