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买宋 >第四百六十一章 繁荣
    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刺激了维新派的变法运动和思想改良运动,而且不定期孕育了一场文艺改良革命。

    因此梁启超沿着黄遵宪、魏源、龚炎武、王夫之等发起的诗界革命之路,努力推行改良的新诗体和白话文体,同时提出翻译西方小说,特别是政治小说,倡导小说界革命。

    月23日梁氏在清议报上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政治小说最早源于英国,代表作家为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迪斯累理和曾任英国议员的布韦尔李顿。

    他位的近20部政治小说被译成日文,并成为日本一度走红的翻译文学作品。

    他不仅界定了政治小说的概念、来源。

    而且他还在清议报上开辟了“政治小说”栏目,创始并提倡翻译政治小说,强调小说为政治变革和社会性前进服务,他还身躬身实践,翻译了日本作家柴四郎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十五小豪杰前九回、世界末日记、俄皇宫之人鬼译过化的渣阿亚、志安、哀希腊等。

    同时在清议报上还发表留日学生周宏业翻译的经国美谈,为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拉开序幕。

    此后有林纾翻译的各种小说,周桂笙、包天啸等翻译的侦探小说、教育小说,以及周树人、周作人兄弟翻译的科学幻想小说等等。

    不断迭理于中国近代文艺舞台,形成了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包括还有林纾,幼名群玉,后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晚称蠡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同样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翻译家和文章名家。

    康有为曾做诗:“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虔初救世心。”赞赏林纾自幼敏而好学,习古文,练文章,有着扎实的古文功底,为以后的翻译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林氏的仕学之路不得意。

    失意之余,他开始与人合译小说,却因此使之名垂青史。

    林纾的翻译可以从实践,形式与文体、翻译主张,影响几个方面来归纳:

    林纾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刊印于1899年,该书的原著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译本一经问世,立即风靡清末文坛。

    当时林纾正经丧妻之痛,为了解脱痛苦,他与留法归来的王寿昌子仁合译起小说来严复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这一成功激发了林纾的创作热情,之后,他又翻译了黑奴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伊索轩渠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即共凡赫、鲁滨逊飘流记、海外轩渠录即格列佛游记、块肉余生述大卫科波菲尔、贼史“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经典,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文学眼界,使得“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的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去学习,惟促进本国文学发展。”

    而且他也因译作之多,成为我国近代翻译本方小说的第一人。

    据统计,林氏在此后25年里共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种作品未刊印的有18种,总字数在一千万字以上,其中著名作家有英国的莎士比亚、司无特、笛福、狄更斯、斯威福特,法国的促马父子、雨果、孟德斯鸠;美国的华盛顿、欧文、斯托夫人;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等。

    郑振铎在林琴南先生一文里指出:“我们统计林先生的翻译,其可以称得较完美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译了四十余种的世界名著的人,除了林先生外,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林氏译作做为一种文学“媒介”,递接了许多中国现代作家与西方文学的姻缘,如周作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等。

    林纾的译文主要与人合译而成。

    要知道林本人并不懂外语,他的译作多由懂外译的口译,他自己笔录而成。

    据统计,与林氏有合作口译的近20人,其中以王寿昌、魏易、陈家鳞等比较有名。

    林氏有深厚的古文进行二度创作,语言流畅,表达极其生动,钱钟书认为其译作要某种程度上胜过原作,常常让他陶醉其中,流恋忘返。

    林氏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删减原文,增加自己的语言,在“信”和程度上与原文相离甚远。

    林纾是古文家,他的朋友们称其能用“古文”来译外国小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指出:“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术语,自唐以来,尤其在明、清两代,有特殊而狭隘的涵义。

    并非一切文言都算“古文”,同时,在某种条件下,“故”也不一定跟白话对立。

    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文,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

    意想不到的是,译文里包含很大的欧化成分。

    好些字法,句法简直不象不懂外文的古文的古文家笔达,却象懂外文而不甚通中文的人的硬译。

    那种生硬的一宁说死不硬功夫的翻译是双重的反逆既损坏原作的硬达效果,又违背了祖国的语文习惯。”周作人将林氏文体称为“拟古的文体”。

    当然,林氏的文体不独以其自己的喜爱为出发点,更主要原因是其读者。

    旧式文人,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轻人,惟及新兴都市的市民、职员。

    他的译文使用俗化的雅文,在晚清时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斗争之中有一定的合理性。

    林氏译文有较强的社会动机,他在每部译作的序言或跋中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动机。

    到了月22日他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序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想:亚之不足搞欧,正以欧人励于学,亚则昏昏沉沉,转以欧之所学淫奇而不之译,又漫与之角,自以为胜,此所谓不可水而斗游者尔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说。

    对林氏来说,翻译可以警世人,开民智,申张其爱国热情,保强中华民族挺立于不败之地。陈福康指出:“确实,他的有关译论,一以贯之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氏译小说有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做对比研究,一方面他将所译小说与我国历史名著,如左传、史记等做对比文体、思想、研究另一方面将文体同在译文中就是太史公“等名词的出现。

    西方小说文体与中国之文体进行对比,帮助读者认知翻译史研究的厚重与渊博。

    至于林译小说产生的影响,郑振铎指出:一林译小说使中国人懂得了世界的知识;二中国人开始了解外国文学大师;三中国文人开始翻译世界文学作品的风气。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