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买宋 >第五百零七章 歪曲
      如上所说,作者以极大同情,写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终于沉江殉国: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而,孤城一片,望救目穿。

      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

      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囡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可见作者正是以兴亡之恨批判儿女之情,并且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绘另外两类人的精神面貌一类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

      作者以极大同情,写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终于沉江殉国: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而,孤城一片,望救目穿。

      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

      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一一(古轮台)

      然而在那样腐朽的南明王朝里,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

      他名为阁部,统帅,实际只有三千残兵,一座孤城。

      因此结果也只有留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而另一类的话,则是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下层人物。

      如李香君原是秦淮歌妓,她的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对统治阶级里的黑暗势力保持警惕,当她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

      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并坚决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可见这是多么坚贞的性格,并且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只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那么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南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矛盾尖端的人物。

      尖锐的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

      此后她坚决拒绝再嫁,不管是利诱,还是威胁,她毫不动摇,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

      在斗争中她性格的光辉一面又有所发展,终至“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

      并进一步认识了马,阮统治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的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

      在《骂筵》一出里,她更冒着生命的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

      这些描绘使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至于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了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就拂衣而去。

      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领兵东下,柳敬亭就不辞辛苦去劝阻。

      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下狱,苏昆生又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

      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侠义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乐观主义精神。

      然而需要说明,因为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

      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就入道的入道,归隐的归隐,一个个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

      比如从《桃花扇》里这一系列的描绘看,它确是通过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

      同时作者在作品里从爱国思想出发所表现的爱憎也基本是分明的。

      然而决定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象史可法一样的爱国将士来歌颂。

      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就是骂那班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

      同时作者虽然怀着对明朝兴亡的遗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但由于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统治的严酷,因此作者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他不仅称赞清兵“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闲话》),还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不仅回避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惨剧,在结局里还掩盖了侯方域的变节,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学史上原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得更紧密。

      与它同时的《长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纱记》,《秣陵春》等算是结合得较好的。

      然而《长生殿》是通过兴亡之感来突出李杨的爱情,而不是“借离合之情,写亡之感”。

      这样,《长生殿》在下本里就有部分情节离开了实形势来颂扬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桃花扇》写侯、李的爰情是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展开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