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九品堂之平安木牌 >第二章 塘河古镇
    依不然的回忆片段又回到自己儿时生养的故乡:塘河古镇

    那是一个承载着千年岁月,历经沧桑变故的老镇子。

    据说在距今两千年前,就有人在此耕种打渔繁衍生息,直至三百年前有位王爷举家搬迁至此,大修营筑庭院楼阁,甚至捐建修缮寺院庙堂和私塾,远近善男信女进香许愿广结善缘…整座镇子借鉴上江城两江码头,也是屹立在唐河回水沱,自龙门码头起始,一路石阶蜿蜒而上。

    青石条和青石板铺就的镇古道,贯穿整座古镇,抵达镇公所院坝之后又分叉三条石板路来,一条通往炉子涯龙隐寺,一条通往观音岩净月庵,还有一条就是龙门船帮大院。

    贯穿镇的街道两旁,皆是古镇商户人家。这些商户人家都是传承几代下来的手艺世家,有经营铁器铜器的工匠商铺,有贩卖锅碗瓢盆土陶器的杂货店,也有编织竹藤物什的,有经营纸扇雨伞的,有售卖糕点吃的,大都是前店后院,前店经营买卖,后院浆洗居家。

    而依不然老外公就经营着古镇唯一的一家前店后院的中医馆:九品堂

    这家医馆是老外公三十年前,从上江城搬到塘河古镇的。老外公说当年老医馆宅院大门上锁关门,啥也没带,除了一箱子医书外,就是这块传承了六代的九品堂牌匾。

    老外公说清末民初时,他的师父在塘河古镇,从王爷府手里花了一百个大洋,置办了这座前店后院的老宅子,老外公将九品堂牌匾一挂,就算是开业坐堂问诊了。

    现在的王爷府已经不存在了,大宅院历经几次变故。

    清末民初时,原来的牌匾叫沐王府,后来民国了,就改称沐府,再后来又改成了镇公所。

    大宅院旁边有道偏门,进去又是一处独立的庭院,便是塘河古镇的私塾院,依不然就是在这里启蒙读书的。

    教书先生有两位是从上江城派来的年轻人,一位是教授语文和数学的邢舒文老师,还有一位是教授音乐和美术的程欣兰老师。镇公所也聘请了一位本镇私塾老先生,十二岁就中了秀才功名,十六岁更是中了举人,原本是仕途有望的,只是世事变幻无常,几经颠簸流离后又回到塘河古镇私塾院,潜心教书育人,一做就是三十年。

    老先生姓沈,名青禾,镇上的乡里乡亲都尊称沈老先生,要说谁在塘河古镇德高望重,那非沈老莫属。

    若要论能与沈老先生平起平坐的,那就是依不然的老外公鬼医依十三啦!

    一个是教书育人,三十年的默默耕耘,从他的手里培育出来的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都有留校执教的教授。

    另一个却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三乡五镇的无不慕名而来,更有不远千里来寻医问诊的。经他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无论富贵贫贱都是一视同仁,行医问诊不图求财,但求心安!

    依不然六岁就被老外公送到私塾院读书识字。沈老先生教书先育人,从长辈尊称礼仪开始,引经据典讲述二十四孝经,弟子规三字经更是着重讲解,直至一群家伙们不再顽皮捣蛋,个个都被训斥得谦恭礼让,方才开始练习算术与习字。

    沈老一手书法苍劲有力,数十年的笔墨纸砚的磨砺,达官显贵都是趋之若鹜,都想求一幅墨宝高悬厅堂。

    依不然就是在这样的国学氛围里熏染了五年,终是不负沈老先生的期望,练得一手娟秀的楷书,不说出类拔萃,却也算是学有所成吧。

    谁知依不然的老外公依十三,从六岁开始就逼着他苦读医书,从上江城搬来的一箱子医书读完不说,又要求依不然用毛笔抄写,十部中医经典古籍,依不然抄了三遍,又一一装订成册,说这也是为了中医传承。

    这都不算苦,对依不然来说更苦的就是,每天上学都要提两个酒水坛子到私塾院,去要沈老先生监督酒水坛子不空,回来也要满满当当。

    一个坛子就是十二斤,再灌满水就得二十来斤,一手提一个,这一提就是五年,每年还得换大一号的酒水坛子,直到私塾院五年毕业,依不然的酒水坛子已经换成三十来斤的了。

    这五年中依不然也没少摔烂酒水坛子,更没少受惩罚,每次偷奸耍滑坛子没灌满,回去就得蹲两个时辰的马步。倘若打烂了坛子,就得顶着坛子蹲马步,一蹲就是三个时辰,还不给饭吃。

    这样的历练,也将依不然的手劲指力磨炼出来了,老外公说学中医针灸,手上没点功夫傍身,针都扎不进去。六岁时依不然不信邪,就拿根银针扎猪皮,愣是没扎进去,也才知道老外公为啥逼着他每天提俩酒水坛子上学了。

    依不然的中学就在龙门船帮的大宅院里读的。

    龙门船帮已经被取缔,大宅院也被政府改建成塘河镇中学,里面有当年龙门船帮的练武场,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操场。

    上中学了,依不然的酒水坛子仍旧没有丢掉,仍然是每天提着上学又提着回家,分量也是逐年增加,待到初中三年毕业时,酒水坛子已经有五十斤一个了。

    这时候的依不然也不觉得苦了,反而觉得这是应该的必须的,甚至自己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改用三根手指提抓坛口。

    提坛子、顶坛子和扎马步,依不然就这么一点一点的磨练着自己,老外公那一箱子中医古籍,也被他倒背如流,甚至一字不差。

    不过要真正理解透彻,依不然初中的古汉语水平还是远远不够。

    华夏古汉语本身就是言简意赅,每一个字都是含义深刻,每一个字倘若要认真理解,甚至都可以讲一个时。

    老外公丢给依不然一套线装古籍说文解字,告诉依不然,只有将每个字理解吃透了,才能将中医古籍彻底融会贯通。

    学中医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需要悟性!

    高中三年,依不然基本功没有落下,开始逐字逐句的研读医书,也跟着老外公上观音岩净月庵,拜净空师太为师,学习中医草药知识。

    从种植草药、辨识草药、尝识草药到采集炮制,净空师太教的仔细,依不然学的也认真。好在净月庵后山有一座百草园,依不然几乎把每一种草药都尝试了一遍。

    当然百草园里的草药也不止百种,医书古籍神农本草经里都有上千种的草药记载,更别说万物皆可入药,依不然知道自己欠缺的草药知识远远不止这些。

    于是,依不然放假期间将观音岩背后,绵延百十里的缙云山爬了个遍,采集各种草药拿回家亲力亲为的尝试,好在依不然没有在荒山野岭尝识草药,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就哭天喊地也没人救了。

    依不然一边在学习中医草药知识,一边结合自己熟读熟背的中医经方,将所认识的草药与经方里的用药对比,认真探究药理药性,君臣比例搭配。

    依不然医书也背完了,常用草药也尝试的七七八八了,这就以为中医算是学有所成了吗?老外诉他,早着呢!

    于是依不然又跟着老外公学习中医问诊看病。

    中医问诊看病几乎不用什么机器仪器,就是四个字:望闻问切

    望什么?首先是望气,一个人身上有没有阳气,倘若阳气都没了那就离死不远了。倘若是一脸的阴气,有可能是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俗话说鬼缠身了啊!

    但凡活人都有精气神,气就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甚至可以预测到一个人的未来,也就是相师说的气运。

    闻什么?人都有体味,有口气,气味就能显示出患者有哪些问题。

    问什么?现在的人呐就是怪,郎中问他你哪里不舒服?摇头。

    你胃不舒服?摇头

    你心口痛?摇头

    你睡眠不好?摇头

    有时候气得老外公心头直冒火,直接说你没病,走吧!

    病人不干了,跳起来嚷嚷我有病我有病!

    老外公哭笑不得:“你是有病,不过却是心病!啥也不说就只顾着摇头,难不成你屁股上有个痔疮,你不脱裤子我又不是神仙,也能看得出来?”

    所以,中医有六不治,其中就有这种一问三摇头的不治。不积极配合医生,把郎中当神仙的不治。

    切什么?切,也就是俗称把脉,这是望闻问之后,最后一关,也就是为前面的诊病把关,最终辩证确定病因病症以及开列处方。

    切脉是摸的脉象,直接反应出来的五脏六腑是否有问题。依不然倒是把脉经背的共瓜烂熟,但是二十七种脉象,每一种脉象或沉或浮或紧或滞等等,没有亲手尝试,那就是纸上谈兵。

    依不然跟着老外公学习把脉,都是他先摸脉,然后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辩证的给出处方来。再由老外公切脉给出最终结论和方案。依不然反复尝试、对比、摸索着,高中三年中,至少为上千人把脉开处方,也算是功夫不有心人,最终得到老外公的认可,望闻问切基本上过关。

    三年后的依不然,已经可以跟随老外公行医问诊,在塘河古镇也开始有成就。

    但是行医毕竟是需要行医执照的,而考取行医执照的必经之路还是要正规院校的学习,于是依不然三年后考取了上江城中医学院。

    这一年,依不然也才十七岁!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