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龙的诉说 >第三节考个秀才
    自从聚宝斋一切都运转正常了之后罗承续的生活一下子又平静下来。.biquge但是只是他的生活而以。此时在皇宫当中张居正与高拱正在玩了命的死磕。于是时间到了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历史上英年早逝的隆庆帝终于还是如同历史一样的印来了他的末日。而张居正与高拱这两个明代历史最为著名的实干家们的斗争也达到了高朝。我们的高同学连连出狠招之下,依然败给了早有准备的张居正和未练宝典的冯宝。因为此二人还有一个最大的盟友皇帝——的老娘,而高拱没有。于是一个月都没到我们的高同学就被政府机关扫地出门了。不能说高同学水平不足,也不能说高同学智慧不够。实在是高同学警惕心太低,完全无视了才十岁的小皇帝……他妈。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而这个斗争看起来离罗承续远得不可想象。但是实际上我们应当明白一点。正是这次明刀明枪的斗争。才使得隆万盛世的最后一个棋子到位了。那就是大明朝历史上最n的首辅——张大大上台了。正是因为他伟大而有私的努力。所以大明才在未来的十年里进入了最为繁荣的一段时期。也正是这一段时间才会有后来罗承续的一切。

    历史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快车道。

    ……

    什么是科举。如果这个问题被放到现代可能许多人会说:“那是万恶的旧社会的产物。是应当被打倒的落后的人材选拔制度。是浪费了无数可怜的有志青年们的青春年华的根源。总之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迫害人民手段之一。”

    没错,相对于现代的教育来说科举的确是万恶的。但是如果时间推进行明朝呢。而如果你是有志向但没有门路的青年呢。

    那么请举起双手大声的高呼吧:“我爱你,科举。因为你至少给我一个机会。”

    是的,科举是这个时代里最先进的一种人材选拔制度。要知道在这个时代里其他国家还都没有什么科学的人材选拔制度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了近一千年的科举制度,无数有志青年们通过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原动力。使得中国的政治场中人材倍出。远远强过于欧洲大家族的精英制度。至明代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而罗承续也已经准备要走走这条路了。其实罗承续根本就不想读书,但是没有办法家里最大的boss——老头子是一个科举迷。所以在自己的翅膀还没有长硬之前他并不想忤逆老头子的意思。所以平时他读书也是报着一种进人事听天命的心态来进行的,但是也许是后世多多少少作文还过得去。所以来到了这个时代之后他也努力的学习的两年了,自然比这个时代的少年要强出许多。而最主要的是做为一个穿越者,他大可以把那些后世的东东拿出来胡弄一下这个时代的人,只要表演得够真实就连郭夫子也把他惊为天材。但是罗承续并不觉得自己就比这个时代的人要强到哪里,自己是站在了伟人的肩上。但是考科举并不是象现代一样交了报名费再填个表就行了的,明代想参加科举一定要先入监。

    什么是入监呢,不是入监牢啊。而是进入学校。对没错,就是学校。明代中国早就有了学校了。别以为这个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不是万恶的便子朝中国的月亮一直比国外的圆。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所以现在罗承续要去考童生了。不过也别以为童生就一定很好考,童子试关卡重重,有明一代考了一辈子童生的人没有万儿也有八千。总之是非常之多了。但是这些人要么就是对主考官们叫不对眼,要不就是才能不足,也有可能是不会做人。当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所以才会屡试屡败了。

    其实罗承续也可以不用考童子试的。其实,自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有一种制度叫“纳粟入监”。应试者可以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其实“纳粟入监”就是化银子捐一个监生,取得乡试入场资格(但是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不过走这个途径的人,往往会被人看轻。如同后世走后门的名牌大学一样。不过事情也总有例外的,比如明代罗圭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所以事情无绝对。毕近考科举中与不中往往看主持考试的人与你的思想对不对路。所以这是为什么科举让许多有志青年一生都无法成功的原因,比如明代著名的才子徐谓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罗承续在他在考试之前做足的功课。

    几年以来他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诗词八股文等不计其数。然后摘出其中精华写在一本本子上。他称为《精华集》。这本本子除了他之外基本没有人知道。而这就是他将来考八股的基础。

    除此之外他还知道考八股除去文章好之外最重要的是得考官的心。而想得考官的心的话两点最为重要。第一是自己的字好不好看。没错就是字。一手漂亮的字虽然不能够为自己的考试加上多少分数,但是至少好过那些满纸狂草,最终被抄入的时候抄错的人。第二是论述的方法是不是考官喜欢的。这些都是成败的关键点。所以罗承续非常注意这些地方。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