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误入宋途 >第五百九十三章 创新之举
    “哼,那群养不熟的白眼狼”赵匡胤顿时来了气,怒道:“年初刚给的赈济,糟践完了就反过来咬主人一口打不过又跑来求饶,当朕是什么,当我大宋是什么下旨申饬李光睿,命其尽快从府州撤兵,损失自行承担,明年的贡奉,一点都不能少不好好教训这帮蛮子,让他们好好长长记性,还真以为朕好欺负,怕了他们呢”

    “官家,只怕如此容易激化矛盾,万一到时候这李光睿投了辽人”卢多逊担忧道。

    “他敢”赵匡胤霸气道:“区区党项蛮子,连府州折氏都打不过,还敢与朕的大宋叫板本想让他李光睿消耗消耗府州折氏的实力,没成想却被打成了筛子你道他李光睿上这折子之前就没想过投了辽人定是权衡之后才装模作样上的请罪折子若是他敢投了辽人,我大宋将士可不是吃素的,直接打到夏州去,端了他老巢便是”

    经过葭芦寨一役,赵匡胤算是看清了党项人的真正实力,不过是只会叫的纸老虎,不,老虎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会叫的看家犬罢了,因此对待党项人的态度也强硬了许多。

    见赵匡胤语气坚决,卢多逊也不好再说什么。他本就只是个翰林学士,对于国事没啥话语权,今日能够列席,也只不过是凑巧赶上罢了,眼看着没什么事了,便准备请辞离去,抓紧向赵光义报信赵普落井下石整治李昉的事情,说不定还能从赵光义那儿捞点报信的好处话说囊中羞涩,好久没有去那勾栏院里喝花酒了

    不过还没等卢多逊有所动作,赵匡胤接下来的话,却令他有些懵圈,连喝花酒的兴致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对了,卢卿家,最近薛相公正在监修梁、唐、晋、汉、周五朝史书,你家学渊博,见多识广,朕决定让你顶替李昉,升任中书舍人,挂参知政事职,共同参与编纂五代史,不知你意下如何”赵匡胤笑着对卢多逊说道。

    卢多逊一听眼泪都快下来了升任中书舍人,还给个参知政事的副宰相职位,这自然是相当令人高兴的可是升官了却让他去编纂史书,这不是相当于变相雪藏么不仅雪藏,还特么要去干苦力

    薛居正也是参知政事,但因为年纪大了,又因为宰相之权被赵普独揽,相当于是个被架空了的副宰相,发挥余热去监修史书,那是无可厚非。可他卢多逊正值壮年、年富力强,居然让他和一班糟老头子一起修史书,这不是糟蹋人么哪怕让他到其他部门当个有实权的小官,或者外放当个知州,也比当这个修史的副宰相要强啊

    本来从江南出使归来,卢多逊就做好了被赵匡胤重用的准备,今日官家召见他,他也有预感是给他安

    排新的职务,可没想到等来的结果却是这样,不免有些心情低落。

    卢多逊想了半天,也搞不明白赵匡胤这么安排的用意,也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话,得罪了官家

    好在这修史的工作只是暂时的,自己还挂着参知政事的职务,等到史书编纂完成,应该是可以转正的吧只不过不知道要等到何时

    “官家安排,微臣岂敢不从,遵旨便是了”卢多逊行礼回道,语气中带着些许幽怨。心里不爽归不爽,他哪里敢说不真敢不从,那岂不是抗旨恐怕到最后连史书都没得修

    赵普在一旁看的是心里冷笑连连,这卢多逊当真是白读了这么多年书看他这样子,连哪儿得罪了官家都还没搞清谁让你和赵家老二走的这么近,还表现得如此明显,生怕官家不知道你和赵老二的关系这回傻眼了吧,让你以后还敢在老子面前嘚瑟不

    不过暗自得意的赵普心中也不免有些担忧。多年来,整个大宋帝国的官员体系中,他赵普身为宰相,一家独大,独揽朝中大权。虽然后来增设了两个副宰相薛居正和吕余庆了,但薛居正年老,一心养老,而吕余庆则身体不好,二人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威胁。

    可如今,官家居然将卢多逊提拔为参知政事,这卢多逊正值壮年,将他升为副宰相,岂不是官家想利用他对抗自己若不是这卢多逊此番站错了队,表错了态,恐怕就真的可能补了实缺,成了副相了。

    这绝对不是赵普愿意看到的局面要知道卢多逊如今还只是个翰林学士,就处处与他作对,真让他补了副相的实缺,还不天天和自己闹翻天

    赵普心中叹了口气,看来官家不仅对自己那锋芒渐露的亲弟弟有所不满,对他这个宰相,也是意见蛮大啊

    宦海沉浮了几十年的赵普,此时突然有些意兴阑珊,狡兔死,走狗烹,看来他是时候考虑一下自己的后路了

    第二天,朝廷就公布了科举案的处理结果,原中书舍人李昉降为太常寺少卿,士子武济川、刘睿等十人剥夺进士资格,终身不得参加科考命礼部整饬诸州举人考试,今后旦逢科考,令诸州长吏精选僚属才学公正者充考试官,知贡举与考试官同阅试卷,不得优假,申禁私荐。殿试列为常式,及第士子参加完礼部省试之后,再参加殿试,名次皆由天子选定

    随着这一道旨意一同发出的,还有关于嘉奖李俊文等人的旨意。因为是与党项人交战,打的还是一场防御战,鉴于党项人名义上还归属于大宋,说不好听一点,这都算是内部矛盾,不宜大肆嘉奖。所以赵匡胤只给李俊文散官职升了一级,从正七品致果校尉升到了从六品振

    威校尉,其余职务不变,赏银千两,其余人等皆有封赏。

    而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上表请罪,态度良好,鉴于情有可原,决定不予追究。

    旨意一出,朝野大哗。

    没有人注意李俊文等人的封赏和对党项人的处罚,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对科举案的处置上。

    虽然李昉被降职,有人替其鸣不平,但是朝臣更关注的,是关于科举殿试常态化的举措。

    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科举由乡试、省试转变为乡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

    皇帝亲自考校中榜者,决定取舍进士人选,今后所有及第士子都将成为天子门生,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主考官与士子的师生关系,但是自此帝王从中插上一脚,对国家选材有了更大话语权,这将是科举史上一个质的飞跃,也是皇权得以集中的表现。

    赵匡胤无意中的一个举措,却改变了整个科举。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