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神都锦绣 >第十四章 战后(三)
    黄守义走了,他得回去准备人马,来拉物资。

    “议事房”中,谢岩向众官员介绍了交易情况,没有一个不满意的。

    唯一不理解地是,谢岩提出了一个什么“大生产”的口号,还告诉他们说:“在换防军队到来之前,需要交给黄掌柜那些物资,因此,军中不论官员还是士兵,都必须全部参与生产,如果有谁不卖力,或者干得不好,扣钱,从封赏中扣除。”

    堡中每个人都是为了军功和钱财来打仗,最后要是给扣了,那谁吃得消?每个人心里都在想着同一件事:“扣钱?那还不如直接要老命得了!”

    所有官兵拿出了比打仗训练还要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中!

    堡外营地的妇人们自然是专门制作帽子和围脖,由于做的多了,熟练程度大幅度提升,效率也更着提高起来,而且几乎不分昼夜的干活,以至于冯宝批评谢岩说:“你比血汗工厂的老板心还要黑。”

    谢岩没时间和他进行口舌之争,他每天要带人去挖“石炭”,“炼钢炉”自从砌好之后重来没有停过,“石炭”的消耗量急剧攀升,士兵们将“高句丽”的盔甲、刀、长枪枪头等,只要是铁的都拆下来往炉子里面扔,等熔化之后,再把铁水倒进泥范里,形成一个一个铁锭的样子,最后等冷却后,再把泥敲开,取出一个个铁锭。

    由于制造盔甲、刀枪的材料本就是比较好的精铁,所以,谢岩就省了一道“锻打”工序,产量也高了许多。

    即使少了一道工序,可在干过铁匠的人眼里,这已经算是很好的精铁了。

    他们哪里知道,真正的秘密出在那炉子上,炉子砌的高,温度就高,在加“石炭”的燃烧室边特意开了一个小口子,顺着缺口又砌了一小段空心的出来,在出口处,谢岩找人作了简易木制鼓风机,由四名大汉不停地往里面吹风,经过这些努力,炉里温度要比大唐人常用的炉子高很多,如此一来,更容易去除杂质,自然更容易得到质地它是精铁,却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最闲的依然是冯宝,他的职务又变了,成了“安全生产监督队”队正,继续成天晃悠,即便他热爱的“酿酒”事业,因为没有人,如今也不弄了。

    不过呢,隔上几天,他就会和来拉粮食的黄守义一起去“营平寨”玩两天。

    战事是彻底结束了,根据“都督府”的通报,谢岩得知,“武平堡”一线的军寨果然没有放弃这个大好机会,他们全部出动,如愿以偿地夺下所有“安市城”在西线的所有要塞,基本上实现了当初谢岩的设想,即边境线向东扩展一百里有余。“武平堡”现在反而成后方了。

    “开疆拓土”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对于“营州都督”张俭来说,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他本人亲自跟随过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亲眼见过皇帝陛下在“安市城”下久攻不克时的糟糕心情,更加清楚,“高句丽”、“安市城”对于陛下来说,绝对是心头一根刺,如今,有这么好的消息,又怎么能够不上报呢?

    张俭毫不犹豫地使用“八百里加急送信”,他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告诉皇帝陛下“‘安市城’如今就在大唐铁骑之前,只要陛下发令,定一举攻克。”

    “长安”——当时世界第一大城,人口过百万,也是大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其繁华当时无双。

    龙首原上、“太极宫”内,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李世民,

    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末期,此时经刻,他躺在“甘露殿”的龙榻上,两目无神地望向大殿顶端,无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更无人敢去询问。

    榻前有一年轻宫装女子,每隔一段时间即会走到焚香炉边,轻轻揭开炉盖,向里投放一些极品沉香。

    这种域外进贡的香料,传说有安神醒脑之效,甚得李世民欢喜,是以“甘露殿”中常年焚此香料,

    殿中左侧有一案几,有一短须青年跪坐其后,他身着明黄色四爪蟒袍服,头戴进德冠,在那看似全神贯注地在写着什么,然而,若那宫装女子行近时,他总会停下笔,偷偷瞧一眼龙榻上的李世民,而后再抬首,对那宫装女人报以一笑。

    宫装女子往往回以浅笑,其笑灿若桃花,艳丽无双,每每令那青年“失魂”。

    有脚步声!

    那青年赶紧坐好,提笔认真地写起来。

    走进来是名宦官,双手捧着一叠文书,他先是看了一眼龙榻上的李世民,犹豫一下,再轻手轻脚地走道青年面前,弯下腰细声细气地低声道:“太子殿下,‘营州都督府’有八百里加急呈报。”

    李治轻轻“嗯”了一下,用手示意宦官将奏章放到案几上,再挥挥手让他出去。

    (李治——李世民第九子,从前的“晋王”,贞观十七年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宦官刚刚退出“甘露殿”,一个声音响起“何事啊?”

    声音不高,却极其威严。

    李治赶紧起身,从桌上拿起奏章,上前躬身道:“父亲,是‘营州都督’张俭让人呈上的八百里加急。”

    “张俭,他那能有何事啊?”李世民既像是问,又像是自言自语,隔了片刻,又道;“武媚,念。”

    “是,陛下。”宫装女子应了一声,上前去接李治递过来的奏章。

    李治将奏章递到武媚手中时,顺带摸了一下,滑滑的,感觉非常好。

    武媚却状若无事地回到龙榻边,展开奏章念了起来……

    李治的心思也不知道在哪,或许还沉浸在那“风花雪月”之中,他对张俭的奏报内容,几乎是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但是有个声音他听到了——“雉奴”。

    “孩儿在。”李治急忙应道。

    “此事你怎么看?”李世民还是躺在那,问。

    李治立刻瞪大了眼,不知道怎么办是好,他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怎么可能答上来。

    正当李治无措之时,他忽然看到武媚的嘴动了动,似乎在说话,话是无声的,但是从口型中,李治还是猜出来了,是“长孙”两个字。

    “雉奴”李世民的声音又响起了。

    李治这下不犹豫了,立即说道;“父亲,依我之见,此事不如交给舅舅处理为好。”

    李世民没有表态,过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也好,拿着奏章去找你舅舅问问,此事理当如何处置。”

    “遵命。”李治说完,接过武媚递来的奏章,这次他没敢弄什么小动作,而是规规矩矩地接过,倒走几步,才转身离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