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叫我导演 >第九章 演员的演字怎么写?(上)
    这个世界的华夏演艺圈,近十年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点在演员身上,体会最为明显。</p>

    10年之前,华夏的演员主要是京都电影学院、京都戏剧学院和明珠戏剧学院三足鼎立的情况,大部分想要进入娱乐圈拍电影电视剧的,都是科班出身。</p>

    就算业务水平有高有低,但是正经院校毕业的下限摆在那,基本的台词和形体,都还是有保障的。</p>

    那时候的资本,也具备一定的,对影视的鉴别能力,他们知道一部影视作品的关键是导演、演员和剧本。</p>

    因为剧本是文字范畴,没形成具体的影像之前不好判断,所以导演和演员,就显得尤为重要。</p>

    10年之后,随着获取讯息的渠道愈加方便,华夏官方放开对外来文化领域的限制,大量国外的影视作品蜂拥进入华夏市场。</p>

    其中以韩国的偶像剧最为影响深远。</p>

    拿10年最火的《在世界的尽头说爱你》举例:</p>

    这部剧讲述了年轻女教师恩熙,在一次意外失忆后,遇到了大明星李志勋,两人互相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p>

    逐渐的,他们之间生了情愫。</p>

    就在李志勋决定向恩熙表达自己心意的时候,恩熙的记忆恢复,她竟然已经结婚,并且孩子都两岁了。</p>

    最后,在伦理和道德的纠结中,恩熙被医院检查出癌症,永远的离开了人世。</p>

    而李志勋,终生未娶。</p>

    这部集狗血于一身的电视剧,剧本和台词根本毫无逻辑,但是因为女主恩熙的演员是偶像团体tk419出道,是当年评选的“亚洲最美五十张面孔”第三。</p>

    李志勋是超级男模,曾经在巴黎时装周压轴走秀,身高腿长有气质,脸蛋带着一点阴柔。</p>

    因此,虽然这两位都是新人,演技方面在专业人士看来一塌糊涂,但是不妨碍这部剧在华夏范围内爆火。</p>

    直到现在,还有一群人大叫着“意难平”,疯狂磕着志勋和恩熙cp。</p>

    韩国电视有三宝:误会、姐弟、癌症治不好。</p>

    也就是这时,资本渐渐发现,只要男主够帅,女主够美,出演一些校园青春剧或者都市职场剧,就能很快吸引年轻人的关注。</p>

    根本不需要演技。</p>

    这也是第一次,在资本心里出现“粉丝”和“偶像”这两个概念。</p>

    但这只是小范围的变化,毕竟电视剧和电影的影响力不能比,资本也不能确定,这些电视剧的粉丝是不是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为偶像的电影买单。</p>

    这时,一位改变华夏电影史的人物出现,崔心远。</p>

    听着像是韩国名字,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华夏人。</p>

    崔心远,男性,90年出生自边陲小镇,从小成绩优异,高考进入华夏顶级学府——京都大学中文系就读。</p>

    上学期间,他在网络上发表了十多篇针砭时事的文章,以超越年龄的思想深度,和嬉笑怒骂尽在笔尖的文采出名。</p>

    其中有三篇,针对华夏中小学生课业繁重的问题,进行了刨根掘底的分析。</p>

    因其满满的正能量还被官媒转载,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教育部第一次呼吁给学生“减负”的实施办法。</p>

    因为这件事,江湖人送外号:夺命书生崔三篇。</p>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一位文坛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时,一本叫做《遇·时代》的杂志向他邀稿,开出千字千元的高价。</p>

    崔心远虽然有才华,但是京都的酒是要用钱买的。</p>

    他又嗜酒如命。</p>

    09年的时候,崔心远顺着杂志编辑的要求,昧着自己的心意,创作了一部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伪·伤痕文学作品,《我们无处安放的伤痛》。</p>

    书里面充斥着早恋、堕胎、离家出走、校园暴力、父母虐待等因素。</p>

    谁曾想,这部崔心远为了恰酒的作品,红到发紫再发黑,让他收获了海量的学生书迷。</p>

    这部书具体火到什么程度呢?</p>

    多年来,崔心远的学生书迷们,自发筹集零花钱,竟然在华夏各大城市都开了一间叫做《安放·伤痛》的咖啡厅。</p>

    据说,生意非常不错。</p>

    而崔心远,则靠这本书直接实现了财富自由。</p>

    接着,他又迅速出版了多本类似的小说,都是以青少年为受众群体。</p>

    总之,崔心远的创作思路就是一句话:老师家长说孩子不能做什么,我就写什么。</p>

    屠龙者,终成恶龙。</p>

    六年后,等到他的书迷都步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崔心远就自编自导,将《我们无处安放的伤痛》搬上影院。</p>

    割同一批韭菜。</p>

    崔心远召集时下最火爆的五位明星,两男三女,其中仅有一人是有演戏经历的,剩下的要不是选秀歌手出身,就是模特出道。</p>

    典型的只看脸,不认学历。</p>

    但就是这部,被专业影评人认为注定扑街的电影,却成为当年的华夏票房之王,18亿。</p>

    要知道,14年华夏电影总票房还不超过200亿,他一个人就拿走了接近十分之一。</p>

    1000万的投资,18亿的票房。</p>

    这下资本眼红了,发现导演不重要,剧本不重要,演技更不重要,只要是大ip的小说改编,加上当红流量明星,就能赚钱。</p>

    大量热钱开始涌入,流量明星的片酬年年暴涨。</p>

    会演戏的接不到戏,不会演戏的数钱到手软。</p>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直接导致近几年,华夏的好电影屈指而数。</p>

    “这两年稍微好点,观众开始厌倦连台词都说不流利的明星了。”</p>

    可岚坐在一间写着‘演员面试’的办公室里,和一旁的沈青闲聊,细数这些年华夏电影发生的巨大改变。</p>

    沈青听了以后,觉得历史的进程总是相似的。</p>

    大众艺术审美这东西,不管那个世界,都是需要一步步提高的。</p>

    沈青趁着面试的演员还没有上场,适时表达了一下对可岚的感激:“柯组长,谢谢你帮我在佳能那里争取到选角的权力。”</p>

    佳能作为甲方,本来广告片的主角人选是需要他们来定夺的。</p>

    “主要是你的方案确实好,佳能才会同意。他们说只要最后拿出来的成片精彩,这些都是可以让步的。”可岚摇摇头,说并不是她的功劳。</p>

    “不过,我们就是拍一部广告片,真的需要这么大费周章的招演员吗?”</p>

    佳能的片子,主要演员其实就两位,一位年轻的丈夫和他年迈的母亲。</p>

    可岚觉得沈青有点小题大做,还专门让她联系演员经纪公司。</p>

    沈青纠正了可岚的说法:“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但是我更愿意叫它微电影。”</p>

    可岚见沈青认真的模样,也不再反驳,顺从的点点头:“你是导演,你说叫什么都行。”</p>

    这世界也有微电影的说法,但并不算主流。</p>

    最出名的一部,大概就是辛怡导演为残疾人互助协会,拍摄的宣传短片,《何处为家》。</p>

    全片只有一个男主人公,没有名字。</p>

    观众跟随意外遭遇车祸,双腿瘫痪的无名主角视角,体会了一把残疾人在社会生存时,所遭遇的真实故事。</p>

    出行的不便,渐渐离去的女友,逛商场时导购对他有意无意的驱赶,以及永远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p>

    《何处为家》的内容很简单,但是辛怡导演特别厉害,从画面里传递出一种情感:残疾人虽然活着,但却觉得这个世界没有家。</p>

    没有名字,就代表不是某个个体,而是社会上的任何人。</p>

    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更可以是我。</p>

    当时,这部片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让社会的目光首次集中在残疾人群体上,所有人都直面了一个心灵拷问:</p>

    整个华夏有十五亿人口,其中残疾人占了五千万以上,但为什么很少能在公共场所见到他们呢?</p>

    同时,也让微电影这个词,第一次被大众所了解。</p>

    甚至还掀起了一股小范围的微电影潮流。</p>

    但大部分的微电影,都是新人导演的练手作,精品很少,也就很难产生后续的影响力。</p>

    微电影渐渐沦为,电影行业的边边角角。</p>

    沈青和可岚聊着聊着,第一位面试的演员,终于要进场了。</p>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