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最初因为武勇而在并州为武猛从事。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张杨奉刺史丁原之命带兵往见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后来蹇硕死,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得到一千余人,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董卓作乱时,他带兵在壶关攻打上党太守,攻陷了几个县,士兵、数达到几千人。

    后来袁绍来到河内,张杨又和袁绍以及匈奴单于於夫罗一起屯兵于漳水。之后单于发动叛乱,劫走了张杨,但旋即被袁绍部将麴义击败。董卓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后来,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当时张杨想把献帝迎接到洛阳,然而诸将不从,因此张杨回到野王。

    建安元年,献帝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张杨给献帝供应粮草,来到洛阳,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围攻时,他曾出兵响应吕布,但却被部将杨丑所杀。而杨丑又很快被张杨的部将眭固杀死,当时眭固想要同袁绍联合。曹操派部将史涣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杀之,尽收其众。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东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着名将领。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马,共计十八路诸侯。

    当然,是不是会加上秦烈这一镇变成十九镇就很难说了。

    这样来看,十八路诸侯兵马是有了,兵马是有了,可是群龙无首不行,各地诸侯一致推举袁绍为讨伐盟主,号令群雄。袁绍为何威望之高如此之高,可以力压群雄?

    看看汝南袁氏家族的当官历史吧: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敞、袁京、袁逢为司空,袁汤为司空、太尉;袁隗官至三公、太傅。

    因此被称为“四世三公”。在董卓叛乱之前,袁绍已经官至司隶校尉,拥有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官吏的权力,已经是朝廷的高官。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时,袁绍敢于和董卓当面干架,并且扬长而去,董卓也无可奈何,这也是袁氏家族实力的体现。后来,董卓知道袁绍起兵,一气之下,把袁绍的叔叔袁隗和尚在京城的袁氏全部杀了。

    这说明袁绍和董卓有血海深仇,不少英雄豪杰纷纷投奔袁绍,袁绍因此招揽了不少人才,为日后实力的壮大也奠定了基础。其他人,比如曹操,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比起袁绍,差太远了。

    只可惜,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心、貌合神离,盟主的位置是真,权力是假。这很正常,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在董卓迫于压力,挟持汉献帝西逃长安后,这个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了。除了曹操外,没人追击董卓,因为董卓已经回到西凉附近的长安,老巢的附近了。各路诸侯谁也不愿拿自己的实力去硬拼董卓。因为在中原地区抢夺地盘,才是最大的利益。

    曹操虽为檄文的发起人,但前来会盟的皆是一方霸主,要想让他们听从号令,以曹操当时的地位是十分困难的,而袁绍则不同,袁绍家庭背景比曹操强大,四世三公,儒学名门,政治地位、学术地位相当高,攀附的门生故吏众多。袁绍本人根正苗红,形象好,好交际,在士大夫圈子里也有莫大名声,所以才得到各方看重,若他来当盟主必然少有反对。

    曹操的家庭背景虽然不及袁绍庞大,但未必不能争取这个盟主,曹操之所以放弃盟主之位,让袁绍来当,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盟主不仅仅是要指挥大局作战,更要负责盟军的粮草,人们都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就是明确的告诉我们,战争打的就是钱,每一次战争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转移。曹操深知袁超好大喜功,自然很乐意把盟主之位交给袁绍,保存自己的经济实力。

    十八路诸侯看似一条心,其实各怀鬼胎,都憋着能在战争中捞好处,但董卓拥有当时最强的西凉铁骑,又坐拥雄关。这必然会是场硬仗。胜利的机会其实很渺茫,当曹操发出檄文之时,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赚足了名声,自然没必要把盟主这个烫手的山芋捧在手中。

    综上所诉,曹操导演的这场会盟,其实是通过促成联盟,传播自己的名声,放弃盟主之位,又恰到好处的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还能窥探当今势力的强弱,只可惜其他十七路诸侯皆为棋子,还乐此不疲。

    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起兵讨伐董卓,此时,还在洛阳的董卓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讨伐对策,公卿无人敢违背董卓意旨,都不吭声,只有尚书郑泰唯恐董卓以讨伐为由又增强兵力,更加骄横、为所欲为,于是以“袁绍之流均无军事才能,绝对不是英勇无比您的对手,且关东军不肯同心合力,共进共推,就不必动用军队,要实行德政以树立威望。”

    忽悠之词骗得董卓。然而不幸的是郑泰之言,后来被应验果真成为事实,董卓西入长安之后,不仅关东军自动解散还内部互相争斗、厮杀抢夺地盘,为何关东军联盟如此不堪一击?

    首先,十八路诸侯虽然不是乌合之众,可是他们都是离开根据地远征,相对于能否击败董卓,诸侯们更在意的是自己带大军外出会盟了,自己的根据地会不会有危险。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