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文素养教育

    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不仅包含对广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学习,还包含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对情感、动机、价值的判断和精神情操的陶冶、能力的习得等方面。“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必须对学生进行“需要的教育”和培养“愿望的文明”,以“达到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和谐发展”,并“形成和满足高级需求——精神上的需求”,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专业的知识技能人才培养不是教育唯一的目的,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和培养精神丰富、全面和谐发展的文明公民,才是现代教育应有之义。然而受当代经济社会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出现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下降现象,已经导致他们在道德、意识、认知、做人、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成长障碍。对儿童进行博识教育,拓宽学生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人格品行,已被刻不容缓地提上了教育的日程。

    在熊猫基地,马小跳看到了成片的竹林,铺着地砖的道路,一幢幢漂亮的小房子,甚至还有供熊猫玩耍的滑梯和皮球,这就是按人类思维建立的熊猫的乐园。然而,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它们的本性是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出于爱护,却把它们圈养在一起,虽然不用经受风吹雨淋,不用担心大型凶猛动物的威胁,可有谁像马小跳一样关注过大熊猫的心情?大熊猫快乐吗?不少家长和教育者也把孩子当成“国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让我们有意无意地包办了孩子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本身没有错,但只知督促其学习,只知提供优裕的生活条件,而不注重培养其生活、生存的能力,让他们与社会隔离、与自然隔离,在人为的“安全、幸福、舒适”的校园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的教育,便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吗?这些被社会时时关爱的“国宝”们,他们快乐吗?在这种爱的拘束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何得到丰富、精神生活如何得到充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公民奠定基础,“知识对青年学生来说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纯是为了人将来的职业,也不单纯是为了他毕业后能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能享受一个劳动者丰富的精神生活”。教育必须“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强烈地爱科学、爱学习、爱学校,使书籍、科学、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青年和少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当做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他终生不息地燃烧下去”。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内心世界,要成就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亦是妄谈。

    孩子是天性自由的,“圈养”的孩子即使生活再舒适,也不会快乐,快乐应该自己去追寻,爱应该自己去积极营造。长着大脚,穿着大皮鞋的会走路的小房子,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拒绝帮助别人,不接纳别人的友谊,所以他是孤单的、不快乐的,当小翘辫和小跟头点燃友爱的烛光,破旧的小房子“变成了座散发着清香味的绿色小屋”,小房子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变得友好、自信而快乐;狐狸一家三口去寻找梦中的快活林,一路上,强行霸占了毛猴的房子他们没感到高兴,野蛮抢到了白兔要采的大蘑菇也没感到快乐,在吃了毒蘑菇,得到白兔和毛猴不计前嫌的救助后,友善的种子开始在自私的狐狸心中萌发;狐狸还回了毛猴的房子,并采了一束带露水的鲜花以示欢迎,又去采了满满一大篮子蘑菇放在白兔家门口。是友善与给予的快乐,让从来不相信别人、一向阴沉着脸的狐狸心里变得“像春天的阳光那样明媚”;七只小鸡托小猪猡猡给外婆带了一些礼物,鸡外婆也请小猪带回七份礼物——七个甜甜的吻给它可爱的外孙,于是小猪的脸上落满了鸡外婆用尖尖的嘴巴啄出来的吻,为了能看上足球赛,小猪拜托自己的朋友帮忙递送这七份礼物,于是被亲得又红又肿的小猪捂着脸亲了小狼,小狼亲了小白兔,小白兔亲了大白鹅,大白鹅又把吻深情地献给了白鹅姑娘,“天上的白云醉了,醉成一片片;地上的玫瑰醉了,醉红一朵朵;水里的鱼儿醉了,荡起幸福的涟漪一圈圈……”未来的社会不单单需要知识渊博的人,更需要富有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爱的化身,都是传递快乐的使者,都有可能让生活在这样的爱心传递下变得更加甜蜜而美好:乖狐狸是在这样的爱心世界与小鸡建立起了生死相依的亲情;受伤的小蓝鸟是在这样的爱心助推下,乘着小红船飘到了爱它的小丫身边;笑猫是在这样的爱心激励下,帮雨樱战胜了凶煞的死神;美丽的葵儿是在这样的爱心照耀下,成就了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爱心的本质是善良,善良是人类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而只有具备了善良品质的人才配得上大写的“人”字。行走在追寻快乐的爱心之旅中,让奉献、诚信、友爱、互助、勇敢、自信、谦让等美德润物无声浸入身心,丰富精神世界,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引领生命健康成长,是每一个人的幸福追求,也是每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必须。

    呵护儿童不是圈养熊猫,“圈养熊猫”是可以不回归自然的,而我们的儿童必须百分之百进入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博识教育把教育活动的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课堂,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适合身体和思想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认知。

    人类在自然界中也属于动物,只因身为“万物之灵”便居临众生之上,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为了牟取利润,便肆意对大自然的其他生命为所欲为、生杀予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杨红樱笔下这些短视的人们的行为吧:为了获取活熊胆汁,一只黑熊被囚禁在狭窄的铁笼子里,不见天日长达十一年之久;为了金钱利益,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被迫与母老虎分离,天鹅和野鸭只能面对带来死亡的枪口悲鸣;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欲,动物园里的大猩猩像人一样抽起了烟,翠湖公园桥头上的猴子在耍猴人的鞭下只能将尊严搁置;为了一饱口福,人们蜂拥奔向野味餐厅,穿山甲、娃娃鱼、果子狸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我们一直标榜文明与进步,却往往残忍地把原本只是为生存的行为,附加上穷奢极欲,发泄私欲的目的!人类发展史不断地从野蛮走向文明,我们却在以极不文明、极野蛮的方式对待与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一样有痛苦感受的生命!如果细心留意各种媒体的话,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中存在诸多类似的事件,而更加令人震撼的是其中的施虐者中竟不乏一些青年学子: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伤熊;西安学生微波炉里实验小狗;复旦研究生张亮虐杀三十多只小猫;花季少女踩兔、虐兔……在这个人类占据全部优势的世界里,动物的命运不再仅仅只是动物的事情,人对动物的态度更关乎到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关心动物是一个人真正有教养的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其道德关怀的范围就越广。现行教育中人文精神、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触目惊心的事实,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人们的德行和良知。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着作《公民的诞生》中曾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在这些东西身上体现着生命的伟大和美。没有起码的人性,就不可能有**道德;没有细腻的感情、缺乏同情心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崇高的理想。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漠不关心,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从自私自利发展到残酷无情。美国环保主义者伯格也认为:人类的同情心是人类文明的标杆,而一个民族不能阻止其成员残酷地对待动物,也将面临危及自身和文明衰落的危险。尊重那些动物,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类自己!人类如果不能做到关爱生灵,人类本身将永远无法得到心灵的真正健康。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