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拍一部浪漫送给你 >第 47 章 私活1
    一个置顶群是殷志胜建的纪录片中心的大群,里面是各个组的总导演、带组导演、副导演、行政秘书、财务等等。这个群是殷志胜下发集体通知的群,因为目前欧阳训也在群里,所以殷志胜没有把应栩桐拉进来。何宣艺的第二个置顶群,是他们四组的群,这两个群下面,是刚刚发来信息的黄同京。

    上一次黄同京发信息,是四组从五管村回蓟城那天。今天黄同京又发微信说:何导,《新时代新青年》的样片和策划签报全都制作完成了,下周上台例会,刁老师很看重这个节目,等台领导过审我再告诉你。

    何宣艺看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有几分高兴的,虽然他并不喜欢这套片子,但就像应栩桐说的,多一个项目成功就多一份钱,何宣艺对钱不感兴趣,但牛小博、甚至应栩桐,都需要这份钱来撑过生活。

    他还没回复,黄同京又发来一条:等台例会过审了,刁老师想组织大家开个会,再仔细说一下拍摄。下个月要过春节了,你看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也给摄制组的各位导演、摄像、后期拜个年,鼓鼓劲,争取年后开工。

    何宣艺第一反应是,这么一套破片子还要开会“仔细说”,之前开的那些破会还说得不够“仔细”吗?第二个反应是,你们知道要过春节了,谁想大过年的看到那个架子老大的“刁老师”和一脸高傲的小主持拜年、鼓劲啊,还不够生气的呢。但黄同京说得客气,何宣艺不能不回,他一边敲字一边想,既然应栩桐的补拍这么符合对方的心意,他又是电视台出来的,不如这套片子后续全给他负责好了?

    何宣艺心中有丝窃喜,这窃喜维持了不到一秒,他在手机上敲字的手突然停下,因为他想起来,应栩桐在四组待到春节就要走了。“春节”两个字好像一种期限,应栩桐刚来时,何宣艺嫌弃春节怎么还不到,现在眼看着二月马上就来,离应栩桐走的日子越来越近,何宣艺却总是想到一些让他留下的理由。好奇怪,何宣艺觉得自己好奇怪,为什么一个明明想让他尽快离开的人,却总想到他的作用呢?

    一定是这几天的拍摄扰乱了他的心,何宣艺摇摇头,想把应栩桐从脑子里除去。他把原先敲在对话框里的字删除,重新给黄同京回复道:好,到时候看时间。

    不多一会儿,黄同京立刻回道:辛苦你了,也代我向小应问好。

    小应?何宣艺盯着这两个字,需要反应一下,才能把这两个字和“应栩桐”这个人对应上。他想起应栩桐来公司的第一天,殷志胜背地里也叫他“小应”,而四组两个摄像都叫他“应导”,何宣艺想,原来职务、资历比应栩桐大的人,都叫他“小应”啊。他忽然来了一阵趣味,找出应栩桐的微信,点出设置备注和标签一项。

    应栩桐的微信名就是他本名,非常方便确认身份,但何宣艺决定给他改个名。他把原来的三个字删除,敲上两个字,“小应”。设完备注,他退回和应栩桐对话的页面,看到最上面的两个字,不知为何竟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他久久地看着这两个字,不自觉地叫了一声:

    “小应。”

    当时何宣艺只是单纯地想,他既然是应栩桐的总导演,就是比他职务高,就是可以这么称呼他的,只是何宣艺从没当着本人这么叫过。他那时并不觉得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也尚且不知道,世界上最美的诗,是情人的名字。

    =====

    时间走到一月最后一周,二月份第一周过完就是春节了,之前殷志胜让何宣艺统计四组人员过春节的信息,哪些人留在蓟城不走,哪些人回老家、或者出游过节,去哪些地方。何宣艺给牛小博发信息,让他趁着周末统计一下全组的情况。

    纪录片四组里,三个都是蓟城本地人,何宣艺、佟振斌和韩真琴,这三个人今年过节都不离开蓟城,只有应栩桐和牛小博两个人涉及到回老家过年的问题。

    应栩桐虽然买了车,老家离蓟城也近,但他还是每年选择坐高铁回家。他以前在蓟城上学时就是坐火车回家,好像只有坐上火车,看到到火车站的人,应栩桐才有回家过春节的感觉,仿佛赶火车这件事也变成了春节的一部分。今年他抢到的火车票,是2月6日周六,大年二十九早上的高铁。

    另外一位要回老家的是牛小博,他自己没车,今年是他毕业后第一次体验春运。以前上大学时,一放寒假就能提前走了,不会跟大部队抢春运的票,今年他工作忙,误了抢票的时间,只买到2月7日周日,大年三十当天上午的票。公司里各个纪录片组的项目都在赶着完活,有些动作快的,一月底就纷纷回家过年了,偏偏四组人手齐整,所有人都待在蓟城。

    周一早上,应栩桐开车去公司,准备跟着何宣艺剪长安医院的片子。原本堵车的周一,因为许多人回家过春节,道路畅通了很多。应栩桐很快开车到了公司,在地上找到停车位,忽然手机响了。

    手机上显示的人名是“齐哥”,应栩桐不自觉地笑了,反正离上班时间还早,他干脆坐在车里没下去,划开屏幕说:“喂,怎么了?”

    “应应,你忙呢吗?有空的话帮我个忙啊。”

    应栩桐听见“应应”这个名字,笑容更开了一点。给他打电话的人不姓齐,这个人全名叫井向齐,是应栩桐大学本科的舍友,也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刚入校那会,井向齐因为复读了一年才考上理想的大学,仗着比宿舍里其他人年龄大,让大家叫他“齐哥”,还给所有人都起了不同的外号。当然这外号起得非常随意,应栩桐在宿舍里年纪最小,井向齐就用他姓氏的叠字叫他,显得像在爱护弟弟。于是应栩桐就有了这个外号“应应”,连他爸妈都不这么叫他。那时候应栩桐年轻,也没反抗,由着井向齐随便叫,后来他和井向齐非常合得来,关系越来越好,这个外号也跟了他好多年。

    井向齐是个特别活泼、点子多、爱整活的人,毕业后应栩桐和他一起在蓟城电视台当编导,井向齐受不了体制内的压抑和拘束,直接离职创业,开了个影视工作室单干,已经从导演升成制片人了。应栩桐打算从电视台离职时,井向齐还邀请过他来自己的工作室,但应栩桐没去。

    “我没事,你说吧,帮什么忙。”

    “哈,太好了。哥哥我年前有个急活,刚拿到的项目,年前要出片,但是我手底下的人好多都回家过年了,我临时凑了一个组,还差一个摄像,你还有没有认识的摄像啊?帮我找一个吧。”

    在纪录片行业内,接私活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关系熟的人经常四处介绍私活,一来有钱一起赚,二来也是维持人脉和关系。

    “行啊,我问问。”应栩桐很轻松地应下来,“什么项目,需要几天?”

    “给一个app拍广告的,但不是普通的广告片,对方要做成那种……”井向齐想了想,“你记得前几年短视频公司推出的那种过年短片吧,要拍成那种走心的、煽情的,有点纪实感觉的。就在蓟城郊区拍,估计得跟组两三天,具体的时间看拍摄进度。”

    应栩桐听见“纪实感觉”几个字,第一反应是想到何宣艺,然后才回想了一下这几年短视频app推出的刷爆网络的广告宣传片,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种片子的风格,的确很像何宣艺。

    “你帮我问问有没有能接活的摄像,钱不是问题。关键这大过年的,对方要的急,摄像得立刻进组,这周之内应该能拍完。”井向齐说,“我还问了几个兄弟,都没给我回复呢,春节之前实在是不好找人。哎,实在找不到人,你给我过来帮个忙吗?不过让你当摄像有点大材小用了,哈哈。”

    ???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