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默默升级,防御叠满十亿点 >第十章 梦中的虚荣
    他梦到自己再次出现在阔别多年的中学教室里。

    同学们依旧像以前那样坐满在教室中。

    他在同学们的注视下,自信满满地走过了教室,内心涌起一种莫名地满足感……

    这是一个有关校园的梦。

    梦中的满足感,做梦者很清晰。

    那就是——把自己英俊的相貌展现给同学们看。

    而在现实中,曾经的校园时代,他是个内向害羞的男孩。

    每次走进教室,都会脸红心跳。

    因为他害怕同学们的注视。

    初一看,这个梦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因为梦的意图太过明显,简直和现实中的愿望差不多。

    在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人渴望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众看。

    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获得的那种荣誉感是非常满足的。

    但是,梦是具有动态性的。

    梦到校园时代的场景,意思就是在提醒做梦者:他当下的痛苦正是源于那个时候。

    就比如一位在单位工作的人,总是渴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领导看。

    否则就会很焦虑。

    而这种心理就是来源于学生时代喜欢在同学,尤其是女同学面前展现风范的心理。

    这个梦和前面的“裸梦”、“考试的梦”很相似。

    而且得出的结论也会是一致的。

    但是为什么要重复来描述呢?

    这实在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很容易回答。

    但也极容易被人忽略。

    一个结论,往往是非常容易得出的。

    但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却是异常复杂的。

    就比如说“顺其自然”。

    这是一个结论。

    但如果不去了解推导这个结论的过程。

    结论就仅仅是结论而已。

    你要心理疾患者顺其自然,他却不明白原因。

    顺其自然就只能是一种强加的意愿。

    如果拿出一些“太阳、月亮、河流……”自然事物的例子来解释人为何要顺其自然。

    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因为这些太空泛了。

    无法与患者的记忆匹配。

    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毕竟,人在生活的时候,不能总想着太阳、月亮怎么运行,然后自己也按这个规律对待心理困惑。

    这样会失去生活的真实和感动。

    甚至于忽略父母的存在。

    所以,即使结论都是千篇一律。

    但对过程的探索却一定是有价值且必要的。

    就这个梦而言:对外表的虚荣心并非全部。

    如果就这一浅显的结论进行阐述。

    就只能停留在这种虚荣心到底应不应该的道德争论上。

    而不是虚荣心存在的意义。

    要探索这种虚荣心存在的意义。

    相信深入了解了前面内容的朋友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在转移别人的不良关注。

    具体来说就是:他的相貌遗传自母亲,如果别人看到他的样子,就会联想到他母亲。

    而他又极端害怕把母亲呈现给外人看。

    因为在遥远地童年,在一次外人侵害母亲的意外中,他的保护本能因意外受阻没有正常发挥。

    导致他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无所畏惧,变得向外人妥协;认为只要母亲不露面,别人就侵害不到她;而不是敢于在任何人,任何场合下保护母亲。

    只能妥协于母亲的隐藏,而使她免受伤害。

    所以,他对外表的追求,仅是转移别人对他母亲的危胁。

    如果他模仿一位明星,这种转移就更有效果。

    因为别人根本无法看穿他,并联想到他母亲。

    所以,在当时,他最讨厌别人说:“这孩子长得像他妈妈……”之类的话。

    而在这种虚荣之下,还隐藏着他正常的自信——我长得像妈妈,不是耻辱,而是一种骄傲。

    只是因为他把这种心理与“明星”的外貌融合在一起,而导致把这种自信演化为“明星”的荣耀。

    这种外貌的转移功能,有着十分隐秘的过程。

    如果不深入发掘,根本无从发现。

    也就无从令患者追溯到最正常时的记忆,并恢复这种记忆,取代病态的虚荣心。

    之所以称这种虚荣心为病态。

    那是因为:一旦有人打击他的外貌,则会马上令他陷入抑郁之中。

    现在,就这种外貌的转移过程做一个简单的串联:

    在他幼年时的某一天,有个调皮的男孩,破坏他家的房子。

    他当时很愤怒,但不敢声张,只是目瞪口呆。

    因为他害怕他的声张会引来母亲的关注,来制止那个男孩;然后又可能引来双方家长的争吵。

    因为在此之前,他保护母亲的本能已意外受压制,所以只能妥协的、把母亲置于一个安全的“角落”。

    在这件事以后,他的心理发生微妙变化,反而变得喜欢和那个男孩玩耍。

    而当有一天,这个男孩带他去外面玩,遇到一个相识的青年女人。

    这位成年女人当时说了一句夸赞他外貌的话,而他并没有反应过来,是那个调皮的男孩提醒,他才知道是在夸他。

    从这以后,他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并又开始极其隐秘地对那个成年女人妥协。

    事事顺着她,生怕哪天惹她不高兴了,又会收回曾经对他的赞美。

    而到后来,这种妥协又转移到了同学们身上……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记忆,就是他对外貌过分在意的根源。

    如果不追溯到此,他根本记不起来:在他最初的时候,对那个调皮的男孩、那个成年女人、还有他的同学们,都保持着一种正常的距离,甚至于一种正常的抗拒,并不会向他们妥协。

    而是追求自己本真纯洁的快乐。

    而妥协之后,他渐渐变得浮躁和虚荣,甚至于后来变得“浮夸花哨”,忘记了原本的朴素和童贞。

    这就是这个梦的最终含义——追溯到他最初的正常记忆。

    到此,也许大家会发现,在整个分析中,“妥协”、“抗拒”、“反抗”……词组用得比较多。

    而且对某些理论的批评之声也常有出现。

    也曾有人质疑这样太狭隘,太没有爱了。

    别人没有这样想像的凶恶,应该抱着虚怀若谷的心态。

    还有人说:对别的理论排斥,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价值。这样是很狭隘的、有很大局限性的。

    这是初步了解一门“学说”的人常有的看法。

    但如果大家理解到了一定层次,应该能够明白: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外界的暗示,而让患者回归到最初与母亲亲密时的状态,恢复那时对外界的正常抗拒和排斥。而不会让自己轻易向外界妥协,受外界的暗示,诱发心理症状。

    甚至于以后变成一种“放下一切”的伪装“大度”,而内心却十分痛苦。

    这实际是一种隐藏的“放下母亲”。

    外界的暗示,比如说怜悯、激励,在某些场合下来说,并非是有益的。

    心理疾患者不是太没爱,而是太有爱了。

    爱到为别人考虑得太多,过多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