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我家老爷子是朱棣 >第五十章 群臣朝拜“大明好圣孙”!
    如果说,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朱瞻基考虑的是如何改变大明皇朝的制度,让老百姓过上人人都能吃饱饭,人人都有书读的好日子。

    那么现在,在老爷子逐渐开始让自己在这些武将们的面前露面的情况下。

    如何折服这些骄兵悍将的那颗心,牢牢把握住那些功勋武将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并且如何好好的运用这些大明帝国的功勋武将,才是现在以及将来最为重要的事情。

    随着所处的位置越来越高,考虑事情的时候,所要考虑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多,不仅是潜在需求的,还有那些外在的因素。

    当然,对待这些为了大明帝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功勋武将,朱瞻基的内心还是保持着敬重之意的。

    此时此刻,朱瞻基的心中所想,依旧是如何将他们给保全下来,让他们在今后的岁月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还有就是有那么一个人,朱瞻基始终在忌惮着;大明帝国的汉王,朱高煦。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现在不多做些准备,将来要是真的跟他的“好”二叔,刀兵相见,到那时只怕悔之晚矣!

    手底下有一群骁勇善战的将领,对于他掌握军队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再者说了,在朱瞻基对未来的规划中,这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名将,对大明帝国未来开拓疆域而言,至关重要。

    更何况,适当的敲打、训斥。不仅能让这些嚣张跋扈的骄兵悍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而且也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皇家威严,不容挑衅”的种子。

    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君臣相处之间,也会变得更加的和谐、愉快。

    这就好比说,父母养育自家的儿女,要是只会宠溺,对于儿女犯下的种种小错误,一味地听之任之,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嚣张跋扈是其次,祸害别人才是罪该万死。

    家中长辈一旦在自家孩子的面前没有树立起权威,只会让自家孩子有恃无恐的不断犯错,因为在他们心里觉得反正不论如何的“作死”,也不会受到惩罚,所以也就心安理得的继续错下去。

    这若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中,结果就是孩子有恃无恐的不断犯错,直到最后被法律法规所制裁。最终这个小孩还会埋怨自家父母,为何从小不好好教育他,而大人呢,也就只有悲伤欲绝。

    这要是站在一个国家的立场而言,不懂得惩罚文武百官的帝皇,最终只会让他们失去作为臣子,对君主的那颗敬畏的心,从而胆大包天,直至起兵谋逆,杀戮收场,只会让国家元气大损,稍有不慎,还会让外族入侵,致使生灵涂炭。

    当然了,这也和朱瞻基前世的经历有关,一个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到大的艰难磨炼,已将他自身磨砺得坚韧。

    虽然他没当过兵,也没经历过战争,但是他把国家大义和私人感情这两样东西,拎的很清楚。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合伙创业队伍,也都必须分得清公事与私事;公事必须公办,不掺杂任何私人情感,这样大事方可成功。

    私人感情和朋友关系,也是要看场合的;这是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好比说,历史上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与“大明战神”李景隆,朱允炆被李景隆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赏赐不断,官职、爵位,金银、财宝;那时的李景隆可谓是真正的春风得意。

    可是当时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勤王之后,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

    结果呢,李景隆在后来两次战争中,村坝、白沟河兵败失利,一路上抛弃各种军需物资,连夜撤退,导致燕王一方实力大增,攻守形势瞬间逆转。

    建文帝将李景隆召回应天府,但是却并没有治罪于他。

    不但对于弹劾他各种胆怯无能的奏折一概不理,而且认为李景隆之所以用兵不顺,只是因为其权柄太轻,随后更是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

    李景隆前前后后一共丧失士兵数十万,使得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燕王。

    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纷纷递上奏折,一致认为李景隆“怀有二心,故意送士兵、军需品给燕王”,应该立即下令诛杀,以谢天下。

    建文帝对此,一概不听,置之不理。

    这在毫无阶级观念的后世人眼中,就是拉拢人心。

    而在儒家的君主专制的制度之下,这番操作,让李景隆有恃无恐。

    不久,燕王带领军队攻到应天府,李景隆亲自打开了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城,至此,应天府陷落。

    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有一说一,建文帝对李景隆还是相当不错的,就是太过感情用事,一味地宽恕属下,到头来竟是江山易主,可惜,可悲,可叹!)

    …………

    墨蓝的沉重的天幕正一点点地向背后徐徐撤去,太阳渐起来了,淡蓝色的天幕,仿佛被舞台上的灯光照亮了,东半边涂上了一摸亮晶晶的朱红色。

    奉天门,御门听政仪。

    顺天府内六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尽皆参加。

    按定例,各部院的奏事次序是:宗人府有事最先启奏;其次,户、礼、兵、工四部轮流启奏;刑部(三法司)常列第三;翰林院、詹事府、科、道及九卿会奏者列部院之后;吏部排于尾。

    朱棣身穿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端坐在龙椅之上,身旁是身穿红色袍服的朱瞻基,腰系美玉带,脚踏皮靴,身姿挺拔,让人不禁惊叹道,好一个翩翩少年。

    天边露出鱼肚白色的曙光之下,少年高大威猛的身躯,充满威仪的脸上,是炯炯有神的双眸。

    宗人府无事起奏。

    “臣户部尚书,夏元吉有事启奏!”一众大臣之中,户部率先开口说道。

    “奏上来!”朱棣目光炯炯有神的看向夏元吉,朗声说道。

    “太孙殿下所创的驿站改为邮政之法,已在应天府,苏州,杭州等多地试行。前日,多个繁荣的府道同时开始发售朝廷准备的邮票、递票、住宿票、饭票、仓储票,足足一百万张,尽皆被老百姓抢购一空。多地府道纷纷上奏,当地商人疯狂抢购,供不应求,奏请朝廷再次印刷。”

    朱棣听了这话,那额上饱经风霜的皱纹似乎在这一瞬间舒展开来,一双眼睛早已眯成了弯弯的月牙,苍老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问道,“这一共卖了多少银钱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