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锦衣辅国 >第289章 朝争3
    这绝非夸张,一个人能够扭曲到什么样,看看朱祁镇就知道了,他做不出来的事情,估计没多少,认贼作父都毫无压力,卖自己的江山都毫无压力,其他的事情还有什么他做不出来的?

    这位也是个奇葩了,不比完颜构差多少。

    就在这种风波之下,时间慢慢过去,朝廷上下,不论文武,只要觉得自己有那么几分希望的,都开始上蹿下跳,四处钻营,这种事情不赶紧瞪起眼睛来还等啥?搏一搏,万一呢?

    万一上面的人眼瞎,选了我呢?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心里,毕竟自己有几把刷子,大多数人还是有点数的,只不过是抱着侥幸心理罢了。

    倒是内阁推荐的几人,李秉、白圭、王竑没什么动作,李秉、王竑赋闲在家,白圭则是通政司右通政使,虽然此时的通政使没多大权势了,但也算是一方山头了。

    尽管三边总制非常诱人,但苦也是真苦!白圭虽有报国之心,却也不敢说自己一定就能办好这个差事。要把整个陕西给管起来,军政一把抓,没点本事可不行。

    所以,反而是李、白、王三个最有希望的人在整个风波中岿然不动,反倒是那些凑数的在哪儿搞风搞雨的,整个朝廷被这些人给闹得乌烟瘴气。

    这些跟张璟没什么关系,虽然这么大的阵仗是张楷这老先生因为他而弄出来的,但张璟并不会因此而心生愧疚,他现在哪里顾得上这个?

    边墙的修建到了关键时刻,经过四个多月的修筑,已经近乎完工了。虽然是充分利用地形以及故长城,铲山而成,但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不能马虎的,不说包砖,起码也得夯土吧。这可是关乎将士的性命、百姓的安定、国家的安全,是万万马虎不得的。

    张璟是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张楷这样的搭档,非但不拆他的台,不跟他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反而无条件支持他。

    这真的是张璟运气好,遇到了一个没有一身腐儒毛病的同僚,否则,张璟就等着各种扯皮吧。就算无法阻止什么,也得好好恶心一下张璟。

    没办法,这是文武双方的立场决定的。大明的某些文官们干别的不行,但论起嘴上一套、做起来一套的本事,他们认第一,没人敢认第二。

    嘴上是主义,心里全是特么的生意。让他们自我标榜,个个都是不世出的大清官,实际上呢?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家里的那万顷良田,谁给他们种?谁还卖儿卖女,他们家的下人从哪里来?

    所以说,这是一个阶级离场问题。

    文武之争也是一样,你武臣的权力大了,我们文臣的权力就会缩水,这怎么可以!亏谁,也不能亏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官老爷啊。

    都是立场决定的。

    而张楷如此支持张璟,一来,老先生并非真正的官僚,老先生是真正的士大夫,和那些只知道揽权捞钱的厌物天生就不是一路人。这也算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两个进化方向吧,一个自然是进化成张楷老先生这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而另一种则成了令人不齿、只知利益的官僚政客。

    二来,老先生的性格狷介清高,对于看不上的人,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若是能入得了他的法眼,他可不会管你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对了他们脾气,那就青眼有加。

    不要以为如张楷这种老先生书读的这么好,能诗善文,就一定是顽固不化的书呆子。这样认为可就大错特错了。

    越是老先生这样的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便越强,因为他们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而且心胸开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非是一句空洞洞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学问人所追求的探索、求索精神。

    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若是连这点胸怀都没有,怎么配谈“成就”二字?

    而古代的读书人之所以被刻板的理解成抱残守缺的保守、不知变通、迂腐形象,只能说,如老先生这般,充满求真务实精神的、真正的读书人太少了。

    或许这些人刚开始的时候,纷纷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但随着地位的变化、岁月的流逝,他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而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颜色。

    “东翁,”方言在徒弟的搀扶下,和张璟等人一起爬上了红山,红山虽然不高,但老先生年纪也不小了,而且跟着在野外熬了四个多月,别说老先生了,就连张璟都有些受不住了,“此处老朽已经看过了,若修筑哨台,规模太小的话,倒是没必要了。”

    张璟当然知道,这里与其说是一座哨台,倒不如说是一处堡寨,皆因此处位置险要,控南北咽喉,北虏若想侵犯榆林,此台一旦修筑完成,北虏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自己的眼睛。

    而且此地易守难攻,扼守南北咽喉,在此驻扎一哨士卒,便可以与榆林城形成守望之势。北虏若是想攻打此台,张璟便可挥师来救,届时里外合击,北虏定然是讨不了好果子吃。

    而北虏若是敢绕过此台,直接攻打榆林城,那么此次守军完全可以截断北虏后路,让北虏进退不得。

    要形成这等战略优势,就得看方言老先生怎么依据此处的地形,建造出一座雄关来了。

    对于老先生的本事,张璟绝对是信得过的,所以,老先生说已经有了腹案的时候,张璟立马拉着老先生来爬山了。

    “咱们还剩不少银子。”边墙已经修了个七七八八,张璟心里高兴,边墙修筑起来,就代表延绥镇有了一定的战略纵深,便可以一改之前只能疲于应对、被动防守的局面了。

    现在能够让这种局面变得更好一些,哪怕耗费点银钱,张璟也不会心疼,反正还剩不少银子呢,可劲造!民夫也是现成的,干脆一劳永逸,省的以后还得重新征兆,怪麻烦的。

    “这倒不是银子的事儿。”方言摇摇头,按照张璟的要求,这座了望台起码得十丈多高,以现在的技术,这不是什么苦难的事情,但难在在山上筑这么高的建筑,对于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

    光用夯土,是造不了这么高的城的。砖头、石料、木料都需要准备,光准备材料,起码就得小半年。

    “今年准备材料,明年修筑吧。”方言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张璟。

    张璟虽然着急,但也知道这种事情急不得,当下也只能答应了,专业的事情,就得听专业人员的,他一个外行,胡乱发表意见、做决定的话,很容易出问题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