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失落的小南洲界群 >《水浒》成书年代乱猜(三)
    元末明初,《水浒》成书第二段关键时间段,个人猜测为(1364~1400)。

    先说元末明初两则关于“重逢”的故事,一为“掌故”,一为虚构的“鬼故事”,作为《水浒》作者身份猜测的线索,均很有趣。

    贾仲明(1343年~1422年后)在增补《录鬼簿》中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从这则人物传记似的小故事,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由于贾仲明为元末明初极为活跃的“鬼(戏曲)”圈的小名人,在他20岁左右,前后两次见了当时40岁左右的“圈”内不算太有名的前辈罗贯中,至少在1364年前,罗贯中与后世盛行的明版小说《水浒》、《三国》的成书,没半毛钱关系。

    2、至少在1364~1422年前,无论罗贯中是死是活,他至少在“圈”內,是销声匿迹的。起码在1422年前,《水浒》、《三国》的本子,均没正式亮相,或大范围传播。

    第二则“重逢”的故事,来自瞿佑(1347-1433)的《剪灯新话》中的《华亭逢故人记》。

    故事讲述:

    元末松江,有全、贾两位文士,不仅诗词文采俱佳,且是江湖豪客,有任侠风范。

    吴元年,朱元璋率军攻打张士诚,围苏州。上洋人钱鹤皋起兵援张士诚。前文说的“贾、全”两位“豪客”,自以严庄、尚让为比,杖策登门,参其谋议,遂陷嘉兴等郡。未几,师溃,两人皆赴水死……

    洪武四年,华亭士人石若虚,曾与“贾、全”是旧识,有一天,他在荒郊野外与二人久别重逢。

    别后相谈,两人先后喻以刘黑闼、李密、田横、骆宾王、黄巢等事迹,抒发自家命运及感概。

    两人各作一诗,句尾分别为:

    一片春光谁是主,野花开满蒺藜沙。

    生存零落皆如此,惟恨平生壮志违。

    石若虚听后,骇曰:“二公平日吟咏极宕,今日之作,何其哀伤之过,与畴昔大不类耶?”

    二人相顾无语,但愀然长啸数声。须臾,酒罄,告别而去。

    瞿佑的这则“鬼故事”,我读后,结合贾仲明写的“罗贯中”的人物传记,得出:

    元末浙西“文人”朱明一统江山的大时代背景下,大抵有如下几种命运。

    1、贾仲明这类小角色,改朝换代的神仙打架与杂鱼何干?如能避了战乱,该怎地怎地,元末他是个杂剧作家,混“鬼”圈的,明初开国,依然继续写剧,继续混圈子,从脉望馆杂剧来看,贾仲明的作品存世不少。

    2、像瞿佑这类文有才华的,14岁(约1360)就能被文坛泰斗级的杨维桢赏识的,却因战乱,明朝大一统后,却一生流落不遇,仕途不顺,抑郁不得志。瞿佑在天朝小说史,个人认为,他绝对算是跟蒲松龄一个级别的大牛了,他的《剪灯新话》洪武十一年初稿完成,抄本在圈内小范围传播,永乐十五年(1417)他自己重新修订(个人估计是为了刊刻),可能由于作品社会传抄太红了,正统七年(1442)被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举报后成禁书。但很快就禁不住,现存成化(1467)清江书堂刻本。

    3、元末浙西文坛在1360前后就很有名的,共有三类。

    首先如刘基这类归顺辅佐朱元璋的文士,自不用多说。

    其次,是杨维桢这类既看不上张士诚,也在明朝一统江山后,仍然拒绝报效朱元璋的文士。

    最后一类,正像瞿佑《华亭逢故人记》中讲述的“贾、全”两位松江豪客,由于他们选择报效的是张士诚,所以,哪怕瞿佑明知道他们过去的“大名”,也只能以“鬼”记之。

    换句话说,贾仲明记录的罗贯中六十年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如同“鬼”隐于世,《水浒》、《三国》的成书,从实物刊本传世的年代来论,至少出现一百五十年的“空白期”,依我看以那个至为关键的至正甲辰(1364年)说起。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