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缆镇语录 >走 进 孤 独(附录:《心经》讲记(十六) )
    走进孤独

    走进孤独,

    听别人唱西北风,

    唱故乡的云,唱红高梁。

    走进孤独,

    听檐头雨声滴答,

    看鞋底掀起泥泞。

    走进孤独,

    紧捧失意的头,

    圆睁疲倦的眼睛。

    走进孤独,

    看到镜中的自己,

    潇洒依然。

    一杯茶提神

    两杯茶醒脑

    三杯茶醒心

    一杯清茶让人如沐春风

    茶让人舒服

    是因为茶中自有谦卑

    不争不争才是争,

    不争才让人舒服人

    让人舒服,是因为人胸中有实力

    附录:《心经》讲记(十六)

    咒语,一般都以为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然而我们倘若将咒语进行义译

    那也是有意思的

    ……

    修习般若法门

    成就般若妙智

    通常是通过闻思经教

    也就是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

    从而成就实相般若

    为什么心经最后要以咒语的形式,让我们受持读诵?这又能成就怎样的殊胜利益?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诃。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的,心不执著於一切。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心经》主要思想及6大版本:

    (1)、主要思想:

    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2)、《心经》有多少不同的版本:

    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

    1、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