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

    好家伙,十万大军做嫁妆,这是去联姻的,还是去寻仇的?

    “官家,臣愿护送公主北上。”

    文臣这边刚炸锅,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武将那边立马就有人站了出来,态度相当之积极,像是去抢着赶集似的。

    笑话,文官那边不知道大宋军队如今的战力,他们这些高品武官心里还能没数吗?

    别的不说,光那些由宁远子带头研发出来的火枪火炮,其威力一旦开打,在战场上绝对能形成碾压。

    而这些大杀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宋可没少囤积,打一场大型战役已经绰绰有余。

    只要将领不胡乱指挥,简直就是白捡的军功,哪个武官能不动心?

    对于大公主再明显不过的提议,他们用脚也知道该怎么投票。

    至于说镇国公主只是个女流之辈且没有指挥大规模战争的经验?

    嗨,问题不大,这不是还有他们吗?!

    想到这一点的人很多,一时间,朝堂上不少武官都开始吵吵嚷嚷了起来。

    “滚你个刘大头,一把年纪的人了,怕是连上马都困难了吧?护送公主北上的差事,还是交给末将来吧,末将不怕辛苦!”

    “谁说的?老夫到现在还一顿能吃下三碗干饭呢,提枪上马也是不在话下。官家,老臣愿为公主陪嫁!”

    “我、我、我,末将也愿为公主陪嫁!”

    看着底下这群半点碧莲不要,甚至已经开始争着抢着要给公主当陪嫁的武将,赵祯无语地抽了抽嘴角,连忙出声喊停。

    略过那个玩笑似的和亲提议,迅速为此事下了定论。

    “和亲之事无需再议,宋、辽两国早有盟约在先,此次是辽国率先撕毁盟约,大举叩边。既如此,我大宋也没有退缩之理。”

    那就是要开打了,而且还不是单单守城那么简单,这一次赵祯的意思很明显,第一次将坚定北伐的态度摆到了明面上。

    “官家不可啊!”还有大臣试图劝说。

    辽国不同于西夏那等新生势力,对方的国土并不比大宋小,而且建国已久,又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养马之地,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从太祖、太宗一直到先帝,大宋接连三位帝王都在辽国身上碰了个头破血流,他们很难不担心若是此次一旦开战,大宋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

    北伐收回燕云一事,还是徐徐图之为好。

    其实认真说来,这些人的顾虑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也不是所有反对北伐之人都是出于怯战。

    只是由于信息差的原因,才让他们错过了真相。

    然而下一刻,所有反对的话都被一大片的“臣附议”给盖了过去。

    抬头一看,这才发现,站在前排的一二品大员竟然有超过九成都投了赞同票。

    而这些人背后又各有势力,他们的意见,再加上皇帝的决议,至此,宋辽之间已经再无除了战争外的第二种可能。

    定下了与辽国开战的基调,接下来就是关于北伐的主将人选了。

    如今随着辽军南侵,边关战事打得如火如荼,但主要还是以打防守战为主。

    从边关目前传回的军报来看,大宋这边的战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边关守将非但抵挡住了辽军的攻势,没让对方对边境百姓造,甚至还隐隐占了上风,可见这些年来朝廷的准备没有白做。

    然而这些守边将领最多也就是做到这一步了,他们擅长的是防守,想要攻入辽国,全面北伐却是痴人说梦。

    关于这点,朝堂上也是争议了许久。

    有人提议,若朝廷决议北伐,那便让狄青领军,毕竟从过往的战绩来看,狄青确实可以说是仁宗一朝最有领兵作战之能的将领了。

    也有人提出可以安排几个懂军事的文臣,毕竟文臣领兵也算是大宋的传统。

    当然,太子和镇国公主也提出了自己愿带兵北伐的意愿,然而却被几乎所有人都给华丽丽的无视了。

    这次便是连范仲淹、欧阳修他们这些知情人士也没有再明确地表示支持,在他们看来两位殿下虽然前世能耐滔天,然而那到底只是前世,这辈子还剩下多少本事真的很难说。

    万一前世牛逼哄哄,这辈子拉稀摆带了怎么办?

    他们是真的不敢赌。

    几方争来争去,短时间内谁也说服不了谁。

    直到--

    朕要御驾亲征!

    众臣:“......Σ(っ°Д°;)っ!!!”

    来了,来了,又来了!

    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感觉,难道官家也要走上他祖宗们的老路了吗?!

    陛下万万不可啊!

    这下整个朝堂是真的炸了。

    没办法,当初太宗皇帝高粱河一战直接封神已经把他们弄怕了。

    都说孙子像爷爷,当今身为那位车神陛下的亲孙子,要说他有领兵之才,谁信啊?!

    万一要是再受个伤,或是再来一次驴车漂移,那大宋怎么办?

    脸还要不要了?!

    再说句不好听的,您老人家的驾车技术还未必比得上那位呢!

    太子殿下如今也才十多岁的年纪,都还没有大婚呢,万一您要是有个不测,太子殿下贸贸然登基,就不怕主少国疑吗?!......

    当然,这些顾虑大臣们是不会说出来的,但表达的意思也大差不差。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官家你想要北伐可以,我们可以勉为其难地支持你。但你想要御驾亲征,做梦!

    我们宁愿让太子殿下和镇国公主这两个毛头小子去,也不会让你去的,你就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看着底下一个个哭得跟死了爹妈似的文武大臣,天子隐下嘴角的笑容,装作无奈妥协的样子。

    “罢了、罢了,看样子朕此生注定与战场无缘了,好在我儿勇武,既如此,那便让太子和镇国公主代替朕亲征吧。”

    众臣再次沉默。

    看样子这次皇家不去个人官家是不肯罢休了是吧?

    比起文官的百般不愿,武将这边对于太子和镇国公主随同北伐这件事的接受程度倒是高上不少。

    毕竟哪怕不看他们在倭国搞出来的事情,从小到大两位小殿下都没少在禁军里厮混。

    禁军的一应训练包括偶尔的出兵剿匪他们也都有参与过,因此在座的高位武将对于两位小殿下的行伍水平多少心中有数,最起码不是会在上了战场后瞎指挥的那种。

    那就没问题了,总比真的让官家去好,搞不好那才是灾难呢。

    于是乎,在一众文官看叛徒的眼神中,武将们接二连三站出来表示了支持。

    当然,他们主要支持的对象还是赵政这个太子,镇国公主在他们看来只是顺带的。

    不过这也够戳文官们的肺管子了,当即有几个忍不住和武将们对骂了起来,那他们谄媚上意,怂恿太子带兵出征。

    武将们也不甘示弱,立马骂了回去。骂他们自己软弱,就以为国朝太子也和他们一样。

    就这样,双方在朝会上你来我往,一个个骂得脸红脖子粗。

    让当事人父子三人看了好一通热闹,最后还是天子一槌定音。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