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三国:无双皇子,镇守边关十八年 >第174章 雨化田:陛下,民间有流言
    袁绍担心自己的儿子,也担心自己二次被刘羽赶出渤海,所以,对于许攸的献计极为重视,十天确认了刘羽另个新妃子身份后,又用了十天,就和袁家的门生故吏通了一遍书信。

    很快,十三州司隶都在传扬此事,朝野上下,都在议论刘羽横刀夺爱的事情。

    这其中,数北海相孔融声音最大,孔融一向好虚名,好议论时事,又仗着自己出身名门,一张嘴百无禁忌。

    得了袁绍的书信后,估摸着仗着袁家的势力,可以大谈特谈,污了刘羽的名声,便肆无忌惮地和自己的几个老朋友每天坐一起议论,还把自己的话故意传扬出去。

    孔融的座中,除了本地的名士,还有狂士祢衡,这祢衡家世很差劲,但比孔融还狂,一向号称不怕死,以故意激怒诸侯为荣,很多人都吃了他的亏,但碍于孔融,碍于祢衡颇有狂名,倒也没人敢害他。

    感觉到北海都放不下的祢衡,多少受了孔融的煽风点火,居然离开北海,往洛阳而来,沿途在公开场合现身说法,把刘羽的事情添油加醋地说一通,搞的无数望族富户都知道了此事。

    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人知道了此事,就对刘羽有了怎样的想法。

    八成的人,都只是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而已,根本没有什么不臣的念头,

    但掌权的人,却都起了心思。

    这些人,自打刘宏驾崩后,尝到了没人管辖的甜头,如今刘羽深得治下的人心,有了盛世之兆,这帮人都害怕重新落入朝廷的控制,自然愿意配合袁绍作乱。

    当然,刘羽从雁门关一直打到洛阳,几乎没有败绩,这些人倒也不敢单独行动。

    为了避免被刘羽逐个击破,于是,各地袁家的门生故吏都聚了起来,商议如何一起行动,于是不久之后,各地就有联名奏章送入洛阳。

    ……

    洛阳这边,徐庶正在官府批阅奏章,翻了一阵后,眉头皱起。

    “怪了,怎么陛下纳妃的事,引起了这么大的动静?莫非是有人在从中作梗?”

    有心去和刘羽说说,又觉得这种事说起来不雅,难以启齿,想找别人商议一番吧,又觉得这事被别人知道更不好。

    犹豫之中,这就过去了几天。

    当然,天下之事,尽在锦衣卫的眼皮子底下,雨化田这边,也得了消息。

    只不过,起初只是零星的几个锦衣卫来报,结果不过几日,各地的锦衣卫都来报上此事,这才感觉不对劲,赶紧进宫来报。

    “哦豁?总有刁民想害朕!这计,倒也有些毒辣!”

    刘羽听雨化田说过后,立刻知道了此计的歹毒之所在,想了一阵,感觉这种事自己不好处置,还得是朝中有名望的人出来说话才行。

    “去,把卢植、蔡邕、荀攸,还有从长安回来的杨彪一行,都给朕请过来!”

    不多时,这些在朝野上下都极有名望的人,都入宫来见,个个面色古怪,显然都对最近的事有所二位,只是碍于繁文缛节不好多说什么。

    刘羽于是就先开了口:“诸位!朕是个直性子,有什么话,直接就说了!最近各地刁民都在非议朕,说朕什么横刀夺爱,说的难听的,比比皆是,甚至敢上书来说此事!这件事,朕不好出面,你们说说,这事情该怎么解决?”

    卢植见众人都在看他,便抚须沉声道:“不瞒陛下,老臣这几日已经在琢磨此事。此事,陛下确实不宜出面,还需我等出面,为陛下澄清此事。”

    众人纷纷点头。

    蔡邕是个迂腐的人,憋了好几天,此时说了自己一直想说的话:“陛下,何不请河套王亲自出来说个清楚?”

    “万万不可!”荀攸断然摆摆手,“陛下和大王都是当事之人,他们谁都不宜出声,此时大王出面,反倒会被有心之人说成是被逼如此!”

    蔡邕一愣,顿时有些惭愧地摇摇头:“惭愧惭愧,臣这一计,差点害了陛下。”

    刘羽笑了笑,示意无妨,对这个老丈人刘羽也很是无语,学问是有的,就是太迂腐,不通人情世故。

    杨彪为了向刘羽示好,此时主动说到:“臣以为事不宜迟,大家该各自回家,发动族人,和这些人辩解一番,好让他们知道螳臂当车是多么可笑!”

    刘羽很是满意地点点头:“说的不错,杨彪,你是个识大体的人,不愧是弘农杨氏之后!此事过后,去并州先做个刺史吧,过几年,朕再召你入京。”

    杨彪心里狂喜,并州是刘羽的龙兴之地,能去那里做刺史的,绝对是心腹!

    从并州回来时,那少说也是九卿!

    “多谢陛下提携,臣一定尽心做事,不负陛下所望!”

    刘羽挥挥手,叫众人退下。

    ……

    这一次虽然袁绍费尽苦心害刘羽,但实际上,只有各地袁家的门生故吏响应,而刘羽治下之外的这些地方,几乎都有人割据,袁家的门生故吏除了上书,也没什么别的作用。

    至于刘羽的治下,确实有些迂腐的官员受到舆论影响而下野,不过这都是些压根就没见过刘羽的小吏,这些人的厉害,可以说是无伤大雅,根本伤不到刘羽的根本。

    不久,和袁家实力相当,底蕴跟在袁家之上的弘农杨氏,率先公开驳斥袁家门生故吏!

    紧接着,颍川荀家出面,驳斥孔融之流不敬天子、失了人臣之道。

    又有大儒卢植、蔡邕,联合还在洛阳办学教书的水镜一起,极言当今天子的圣明,不提事情本身,只说刘羽的种种功德,以天下大势,压制这种细微末节。

    这些声音都是由名士之口传出,而这些名士,个个都是名动天下、手握大权的人,他们说话的分量,比袁家九成的门生故吏强多了。

    这种闲话,来的快,去的也快,天底下的百姓都知道刘羽治下的日子好过,只是都碍于礼法、人情世故被困在故土,无法去投奔刘羽而已,这种话自然也没有什么动力传扬。

    不出一个月,袁家的门生故吏都没了心气去搞这事,事态也就被压了下去。

    不过,从青州跋涉而来的祢衡,却终于还是到了洛阳。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