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主角李常笑 >第一百零三章 东皋诗会
    永徽六年,四月

    东皋子王功放出消息,要在东皋上设立诗坛,以诗会友。

    一时间,不少文人墨客响应号召而来。

    其盛世不亚于王演在世时,天下儒者云集龙门的景象。

    ……

    东皋山下。

    一辆从京兆驶来的马车停下。

    车夫揭开帷帘:“老爷,小少爷,这里就是龙门。”

    不一会儿,车里走下一位中年模样的男子,还有一个八岁左右的小子。

    这两人是京兆杜氏的族人。

    中年男子名唤杜守仁,正准备前往洛州巩县赴任。

    这小子是其长子杜审言,打小就喜好诗文,尤其是东皋子王功留下的一首《野望》。

    奈何早在杜审言出生之前,王功就已辞官归隐,再没有诗文问世。

    如今王功设下诗坛,以诗会友的消息传出,杜审言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

    杜守仁拗不过他,这才将杜审言带来。

    他佯装不满道:“为父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这小子被赶出来,就必须去文中私塾。”

    “嗯!”杜审言重重点头:“爹,孩儿一定会拜在东皋子名下的。”

    “行了,为父在山下等你。”杜守仁催促了一句,倒没有继续说什么。

    ……

    自打东皋子出山的消息传出之后,永徽帝大为重视。

    他下旨绛州刺史,务必全力配合东皋子。

    有了朝廷力量的帮助,昔日曾经荒芜的东皋山,一下子又繁华热闹了起来。

    杜审言拜别父亲,沿着山道往上。.

    徒步登山,这是见到东皋子所要经历的第一道门槛。

    杜审言一路行走,途中遇到不少上山和下山的读书人。

    他们的年龄基本都比杜审言大一轮。

    杜审言一介孺子,在这之中格外显眼。

    “小兄弟,你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要学诗文,比我当年可上进多了。”

    一个穿着白衫,头戴方巾的青年缓缓走到杜审言身旁。

    青年谈吐不凡,举止有度,让人看着就生出好感。

    杜审言被夸得不好意思,行了一礼:“小弟杜审言,谢过兄台称赞。”

    “我名卢升之,”卢升之郑重回礼。

    二人并肩而行,也算是此行能有个照应。

    杜审言疑惑道:“以卢大哥的年纪,应该可以应试科举了,怎么会来东皋山。”

    “科举么,”卢升之微微一笑:“不久前才刚落榜,想来我是没有那个文气。正逢东皋子立诗坛,恰巧我又喜好诗文,所以就来了。”

    眼见自己说到对方的痛点,杜审言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

    他挠着头,不好意思道:“不瞒卢大哥,我今日能来,也是与父亲约法三章的。如果东皋子不愿收我,必须得到文中私塾求学。”

    “哦?”卢升之有些惊讶:“家父当年也是从文中私塾出来的。这么一想,你我勉强还能算是同门。”

    “难怪觉得卢大哥亲切。”

    ……

    类似的一幕在另一处也有发生。

    苏守真(宋朝三苏的祖先)和李巨山两个小豆丁相互搀扶着,一同向东皋山迈步。

    苏守真喘着粗气,感慨道:“山哥,想要见到东皋前辈还真是不容易!”

    闻言,李巨山也停下步子,赞同道:“毕竟东皋前辈可以说是我大唐诗文的开创者,在诗坛的名声最显。”

    “咱们有机会见到他,也算是今生的幸事。”

    “是啊,”苏守真点点头,“也幸亏东皋前辈寿命悠长,咱们才有机会见到他。我此行不为别的,就想从他身上沾到几分诗文的气运。”

    “这样即便我这辈子无法成诗,这分诗文的气运也可以留给后人。”

    “哈哈,”李巨山听完笑得乐不可支:“如果东皋前辈知道你的想法,肯定不会愿意见你。”

    “所以啊,李兄,你要替我保密!”苏守真满脸正色。

    李巨山倒也爽快,连连点头:“咱们是同乡,我替你保密本是应有之义!”

    “多谢李兄。”

    ……

    东皋山顶

    闻名天下的东皋子正在给一众年轻的读书人讲解写诗的要义。

    距离《野望》问世已经过去十余年,大唐诗文的格律其实早已定下。

    &nnbsp;   王功给众人讲授的,其实是他自己对此的一番理解。

    今日前来的,除了许多年轻的后辈,其中也不乏与王功同辈之人。

    以他们在诗文上的水准倒是不必听课。

    王功专门给这群人设置了诗板,用来抄录这群人创作的诗句。

    这是王功为保存当世诗文进行的一种尝试。

    沧海桑田,人寿有度。

    他们终有一天也会化作枯骨,可这些生前留下的诗文却是不会消散的。

    王功自诩无法留给后人太多的感悟,只能尽他所能,将当世涌现的诗文尽可能保存下来,留待后人学习与品鉴。

    这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东皋诗会至今,山上诗板记录的诗篇,总数已经超过二百之数。

    ……

    山顶的另一端

    李常笑身边摆着十余块诗板,在所有写诗的文人中格外显眼。

    其中一人打趣道:“大师,莫非您还是个罕见的诗才?”

    李常笑摇摇头,解释道:“是替一个老友记下诗篇。他过世的早,没能赶上今日诗坛的盛景。我作为老友,既然碰上了,也只能尽我所能,替他弥补些许遗憾。”

    此言一出,在场之人纷纷肃然起敬。

    先前开口之人更是拱手告罪:“方才是崔某失礼了,还望大师莫要放在心上。”

    “无妨,”李常笑微微一笑:“吾等今日来此,皆是想替大唐的诗文开出一片天地,何来的失礼之人。”

    “敢问大师的故友是何方神圣,竟然一口气留下这么多的诗篇。”

    有围观者看到李常笑身旁厚厚的一摞诗板,问出了这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李常笑一面抄录诗句,一面说道:“他名薛褒,也是一位难得的诗才。可惜贫僧力有不怠,无法全数搜集来。”

    “原来这位先行者叫薛褒,崔宪今日拜过。”

    ……

    随着题诗留板这件事传来,不少担任官职的官员,也纷纷赶着旬假,将自己的诗文送来。

    永徽帝闻之,也亲笔写下“东皋诗板”四个大字,赐给东皋子,以表示对这事的支持。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