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12章 捡古董
    第112章  捡古董

    几日后,地安门。

    一大早,李建昆领着小王,再次杀到皇城根下。

    这几天他可没闲着,四处打听消息,可惜古玩大佬实在寻不到影儿。

    其实吧,他倒也叫得出几个名字,比如收瓷器的马未都,收字画的刘文杰,收古籍的田涛,收家具的张德祥。

    曾被称为京圈收藏界的四少。

    问题是,眼下时间太早了,哪怕是马爷,八成也是过年时刚返城,这会还是个文学青年。

    一言以蔽之,尚不具备后世的本事。

    就算找到也没用。

    古玩行当不是销声匿迹很多年么,现在也没有复苏,再往前的大佬,他就真的不甚了解。

    还得继续寻。

    期间也跟小王聊过这个话题,小王表现出极大兴趣,但仍没搞懂他口中的捡古董,这个“捡”字的具体含义。

    李建昆觉得与其解释,不如带他见识一番。

    这不,今儿便把他带到地安门。

    消息也是打探到的。

    地安门原本是个门,害,这好像是句废话,但还得说道说道,与天安门刚好俩对头,一个向北,一个向南,老BJ管叫“后门”。

    但在50年代时,因发展需要,挡着路,拆掉了。

    从此地安门,便衍化为一个地片名。

    这一带自古就是著名的商业街,早年为皇家服务的衙门,什么尚衣监、针工局、酒醋局;蜡库、纸房、皮房……

    全搁这儿。

    如今依然很热闹,二三层的矮楼林立——众所周知,二环里是没有高楼的。

    几乎每栋楼的一层,都是一个铺面,像什么药店、副食商场、狗不理包子铺等等。

    还有,文玩商店。

    这年头京城的文玩商店,主要就集中在地安门和虎桥坊,这可是国营单位,持照经营。

    此时八点还不到,李建昆和小王是坐最早一班的332,进的城。

    地安门这边,铺子全未开门。

    但眼前的两家古玩店门外,已经颇为热闹,各有十辆八辆自行车,结成长队,沿着马路牙子,一字排开。

    这些自行车的造型,几乎一毛一样:

    后座驮着俩大箩筐,里面满载货物,用作防撞减震的稻草,从箩筐缝隙和上沿刺出来。

    “建昆,这拖的,全是古董?”

    王山河咂舌,倒也慢慢习惯了古董这个称谓,从“老物件”转变过来。

    建昆跟他说过一句话,叫乱世黄金,盛世古董。

    他深受启发,细细琢磨,回顾自己知道的那点历史,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他深以为寻到了一个好门道,既能满足兴趣,又能发家致富。

    李建昆道:“他们肯定认为是的,要不然也不会大老远拖过来,但到底是不是,文玩店的人肯定要一件件鉴定。”

    “他们打哪儿来的?”

    小王好奇道。

    自行车自然有人把持,旁边各有一个穿着朴素的汉子,说人话就是土里土气的。

    “河北。”

    李建昆打听到的消息是这么说的,再从地理位置上印证,应该确实是。

    这些人显然都是农民,棉衣和帽子外面,大片大片的湿漉,八成是从河北连夜出发的。

    “他们哪搞的这么多古董?”

    “十里八乡淘的呗。”

    敢这样堂而皇之拖过来卖的古董,来路大抵是正当的。

    “诶~这倒是条道道啊。”

    小王眼前一亮。

    李建昆耸耸肩道:“现在这个阶段,没必要这么麻烦,就这个五朝古都的四九城里,遍地都是古董,但还是那个问题,咱俩不懂行道啊。

    “好玩意就算摆在面前,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小王悻悻道:“说得也是。”

    两人猫在一家布店门口闲聊,一边望着文玩店那边,前面忽骑来一辆自行车。

    嘿!

    来人了。

    或者说到点了,果不其然,没多会,临近的这家古玩店,铺门打开。

    原本静候的销货农民们,一个个躁动起来,来了精神。

    “走。”

    李建昆领着小王走过去,打算凑近瞧个稀奇,也摸摸市场行情。

    官方的,自然最靠谱。

    <div  class="contentadv">        甫一接近,小王便被一担担箩筐中的玩意,吸引视线,多是瓷器,也有些铁物,造型各异。

    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和奇异的美感。

    “嘛呢?”

    李建昆来到门口,脖子还没探进去,里面便传出一个极不耐烦的声音。

    他还寻思可能涉及到商业隐秘,不给人探听,也没在乎。

    但没走,戳在大门旁,点上根烟,不张望,耳朵竖起。

    早说过,生意人自个不能要脸。

    倒是旁边销货的农民,不知为何,一个个都冲他笑咧咧的,隐隐有点巴结的意味。

    “这个收不了,拿走吧。”

    “咋了,这也没问题啊。”

    “眼睛呢,没见底部有个小裂纹嘛。”

    “我瞅瞅……没有啊。”

    “放大镜给你。”

    门内传出声音。

    李建昆烟头已经扔掉,背靠墙壁,双手环胸,瞌着眼,以便汇力于耳朵。

    心想这文玩店收货标准也忒高了,收购价,那也是相当感人啊。

    截至目前,没有一件超过十块。

    他这边全神贯注的时候,浑没留意到,周围多出不少人。

    这些人像小王样,沿着箩筐瞅过去,兴致勃勃,但全无言语。

    农民们任由他们看,却也不搭话。

    第一个进门销货的农民,跨过门槛走出来,拎进去的一担箩筐,几乎空了,只剩一对大瓷瓶。

    李建昆睁开眼,吓一大跳,身前多出一群人。

    “老乡老乡,啥物件?”

    “来,我上上眼。”

    刚还仿佛只是路过,上前寻一眼热闹的家伙们,瞅着这个走出文玩店的农民,一窝蜂涌上来。

    李建昆眯起眼,尼玛,谁说70年代没人瞄中古董的?

    那这些“追大筐”的,是鬼啊!

    这一点,也刷新了他的认知,敢情1979年,京城古玩市场就已经进入史前期。

    有了一帮先行者。

    “建昆,这对大瓶子可以呀,文玩店咋不收?”

    小王屁颠凑上来。

    “走,看看先。”

    李建昆踱步往人堆里凑。

    场面虽然混乱,十几个人,围着一个老农,但隐隐存在某种规矩,一人上手瓶子的时候,其他人绝不争抢,显得极有耐心。

    只是七嘴八舌交谈着。

    李建昆和小王听着听着,相视而望,心有戚戚。

    这帮人可没有一个等闲。

    不明觉厉的行道话,张口就来。

    比如这对撇口、溜肩,带双螭耳的大瓷瓶,他们的称呼就是大瓶子。

    人家喊啥?

    叫三百件。

    卧槽,明明一对儿,两件,为啥要叫三百件啊?

    两人完全搞不明白。

    与之相比,古玩知识极度匮乏,妥妥的两只行业小白。

    但这些人都很年轻,瞅着又不像大佬,不然李建昆还真动了心思。

    他可不希望没找对人,把小王给误了。

    最后,这对三百件大瓶,被一个人,以十二元的价格收走。

    李建昆一下恍然了所有,之前古玩店的人和销货的农民,把他也当成了“先行者”中的一员,一方不待见,一方挺喜欢。

    而这些先行者,在这里收货,显然要遵守规矩,只能捡文玩店不要的。

    “建昆,我明白捡是什么意思了。”

    小王同样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李建昆嘴角抽搐,一时不知该怎么解释,他所谓的捡,可不是这么回事。

    是想带小王过来瞅瞅看,这年头古董有多么不值钱,捡白菜一样。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