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339章 没错,我就是待业青年李建昆
    第339章  没错,我就是待业青年李建昆

    “嘿,同志,打听一嘴,这个地址是搁这里头对吧?”

    晌午时分,李建昆颠着“缝合怪”,刚到暂安小院门口刹住车,旁边窜过来一个人,伸出一张白色小卡片。

    这哥们造型可挺别致。

    背着用尿素袋子制成的背包——袋口穿个绳子箍紧,侧面缝上两根肩带。

    左手上抓着半块咬到一半的大饼,中间夹根大葱。

    口吐芬芳。

    李建昆点点头,饶有兴致打量着他,“哥们哪里人啊?”

    “东北。”

    东北精神小伙心头乐呵,这一遭可够折腾的,总算摸到地方。

    陈春仙目前是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的副扛把子,正的貌似不太管事。

    得,财富小池,又涌入一沟水。

    一名带黑框眼镜的中年“女老师”,戳在“讲台”上,拿着粉笔头写写画画。

    短短十来年,中关村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

    等离子体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

    很单薄。

    东北精神小伙见他不像坏人,凑近几分,悄咪咪道:“说是高质量磁带,看这阵仗八成错不了,那不得进它个二三十块的!”

    金秋十月,气温凉爽,颠着自行车都有点冷。

    前不久,在京召开了一场新技术扩散研讨话。会议上陈春仙提到:

    【60年代初,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成功,与米国仅相差半年,二十年过去,米国已经形成强大的激光工业,而我们呢?

    旧金山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区,给他带来极大冲击和震撼。

    彼时陈春仙思绪难平,曾发出一声感慨“我们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

    这之后,他便立志打造中国硅谷。中关村这里的局面,与大美丽国的那两处地方,何其相似?

    还未走到门口,东北精神小伙眼珠瞪圆,不知道的还以为铺子里在干仗,一大帮拿着蛇皮袋或编织袋的人,张牙舞爪,闷头往里挤。

    李建昆一阵无语,“这贩回去卖掉,能抵得上你从东北来的路费?”

    “培…训班?”

    咱们的大多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上、实验室中,被禁锢在科研单位的深墙大院内。

    还有一个狠的,芯片蚀刻。

    这两处地方周围,坐落着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多所著名学府。

    而中关村的变化伊始,或者说起源,正是他现在要去往的目的地。

    她眼神不经意间瞥向窗台,发现李建昆,遂停下讲课,从门口走出。

    这位中年女老师,也不知道是哪位中科院大佬,讲的是物理学电路知识,平心而论已经十分通俗易懂。

    只见里头还真在上课,摆着七八张长条桌,旁边围坐着十几个青年男女,桌面上摆放着一些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

    等离子体是个什么玩意,这年头的普通老百姓,只怕两眼一抹黑。搞个小报做科普,似乎很有必要。

    李建昆在没有车棚的自行车堆里,停好“缝合怪”,摸索过去。

    底下的青年们边听边挠头,“晦涩难懂”四个字,只差没写在脸上。

    那间没挂牌匾的木板房里,传来类似讲课的声音,率先吸引他的注意,他凑到窗台边。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撇去不支持不理解不谈,最大的制约是没钱。

    不过在地球上不算多,反正远比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少。

    而是想藉此机会,打入内部。

    寻寻觅觅小半个钟后,李建昆脚踩路面,刹住自行车。

    那时的中关村大街,北起燕园,南至白石桥,几公里的马路上,已经建筑物林立,各种广告牌铺天盖地,大街上熙熙攘攘,全是过来寻觅商机的人。

    【京城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77年科技大会后,陈春仙曾先后三次出访大美丽国。

    李建昆今儿过来,主要就是看看这边的销售情况,局面如何,显而易见。

    低温等离子体可以被用于氧化、变性等表面处理,或者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上进行沉淀涂层处理。

    李建昆指指他手里的小卡片,问道:“这玩意哪搞的?”

    高温等离子体需要足够高的温度才能产生,比如恒星膨胀。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个用作超高温核聚变的“托卡马克”装置,便是由陈春仙主持研发的。

    东北精神小伙表情夸张道:“干俺们这行当,谁还给路费,那这来回两面,赚个屁钱嘞!俺们扒闷罐车,免费!”

    “路费?”

    屋顶铺着石棉瓦,墙体大概率是木板钉起来的,刷一层白油漆。

    李建昆戳在马路边,唏嘘不已,顶级科学家,中科院大佬,当下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竟然连间像样的房子都盖不起。

    中关村老67号居民楼附近。

    撂完话后,如同坦克般冲过去。

    该说不说,李建昆有点意动。不是想给服务部打工,那是不可能的,打什么都不打工。

    然后在这些学府周边,又云集着苹果、甲骨文,英特尔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

    “我滴的妈呀!”

    “……”

    科技成果被迅速转化为产品,每天都在创造巨额财富。

    1980年的中关村大街,只能用“荒凉”二字来形容,马路二面连民房都不多,若非附近数十所研究机构的楼宇,在高大茂密的树伞间若隐若现,整一个荒山野岭似的。

    【京城等离子体快报编辑部】。

    陈春仙的名片上有个地址,很诡异——

    中年女老师笑呵呵说,上下打量着李建昆,就有一种感觉,这孩子脑壳灵光。

    其实吧,这玩意看似神秘,却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物质,没有之一。

    <div  class="contentadv">        在太阳、恒星,闪电中都存在等离子体,它占据着整个宇宙的99%。

    时代掣肘,可见一斑。

    他急忙三两口干完大饼卷葱。

    【一年365天,每天物理所的大门一开,国家就要投入三万元,却没有人计算过,物理所每天的产出是多少?】

    李建昆想不通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伱如此霸气的“京城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连个门牌号都没有吗?

    只能先找中关村老67号居民楼。

    此时,在他九点钟方向,有一栋孤零零的老居民楼,附近大片空地。在他眼前一块空地上,搭建着两大间……一看就是豆腐渣工程的房子。

    譬如:等离子电视,无毒防水涂层,增加啤酒瓶阻隔性等等。

    “火车站,我刚摸出来,一个顶漂亮的姑娘瞅我两眼,跑上来塞给我的,我这还没反应过来呢,扭头瞅去,嘿!不见人了,神出鬼没的,你说这。”

    陈春仙想搞技术扩散,使知识和金钱产生聚变。中科院的数十家科研机构,有的是技术成果。

    是个狠人。

    鲁姑娘的销售潜质可见一斑,一点就透。

    李建昆瞅着他舒展筋骨,撸袖子的模样,笑着问:“你准备进多少货啊?”

    “嗯,待业青年培训班,学得好可以留下来,参入我们服务部的产品制造,有工资。”

    “不说了哥们,晚点货要被这帮狗犊子抢光。”

    某种程度上讲,等离子体科技的发展,才让日后的网络时代成为可能。

    后世的人们大多只知道,联想的那间二十平米的传达室,以及某柳的奋斗事迹。却不知道眼前这两间木板房,才是中关村科技兴起的起源。

    “小同志,来报名培训班的?”

    “真是穷啊。”

    一间门口悬挂着两块牌匾,分别是:

    上辈子90年代,李建昆曾来过一回。

    对于陈春仙这位中关村之父的平生事迹,他有些了解。这一阵,他还翻找过一些报纸杂志,了解过近期这位身上发生的事。

    这边实在挤不进,他去另两间铺子晃荡一圈后,离开暂安小院,向着中关村方向摸过去。

    李建昆在京城日报上,找到这样一篇报道。

    李建昆跟这哥们一起,走进小院,领着他来到时代音乐。

    祖宗之地!

    相较于高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运用更广泛。

    好巧不巧,李建昆有。

    不过受限于时代,可不敢傻憨憨直接唠,这要是一拍即合,合上的大概率是铁栏杆……

    “啊对,我就是待业青年。”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