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要“恒”

    1自动自发

    自动自发就是没有人要求、勉强你,自觉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工作勤奋、爱岗敬业、对老板忠诚、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企业中人人都能够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把事情做好,那执行就不用谈了。

    2群策群力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次飞越的实现都得益于一次完美的执行。然而每一次执行都是阻力和动力并存,执行的成败在于阻力与动力问题的处理。如何完美执行单单地减少阻力是不够的,还要激发执行的动力。

    作风要“硬”

    1保证完成任务

    梳理现代企业管理100余年的历史,对管理贡献最大的不是企业家,不是商学院,而是军队和军校。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从军队管理中借鉴、汲取了许多营养;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方法与原则都直接取自军队。

    在军事影片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军人在接受命令时,都会在行一个标准军礼的同时坚定地说“保证完成任务”听到这句话总感觉特别爽,总能让人感觉热血沸腾,这就是军人强大执行力的血性魅力所在。

    如今,“执行”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管理者和团队领导者最热衷的话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论我们把“执行”的重要性怎么抬高,都不过分。所有的工作,最后都是以“执行”作为结束的。执行,永远是所有企业和团队都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

    2军人作风

    曾经有人向柳传志讨教联想的成功秘籍。柳先生用他一贯的慢条斯理的方式回答:“其实也没啥,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说到做到。”众所周知,柳传志来自军队,因此其管理企业的风格,也处处透着军人作风的气息。用他自己的话说:“军队的执行能力,融化在我的血液中。军队只讲功劳,不讲苦劳。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要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这样才可能达到总目标。”

    在美国管理学界有个“蓝血十杰”的故事。话说1945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出现亏损。此时,老亨利福特让位给孙子亨利福特二世。亨利上任后大胆起用以查尔斯桑顿为首的10位美军青年退役军官。这些退役军人为福特公司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企业管理理论注入了新鲜理念,使福特公司再振雄风。

    这10位退役军官查尔斯桑顿、罗伯特麦克纳玛拉、法兰西斯利斯、乔治摩尔、艾荷华蓝迪、班米尔斯、阿杰米勒、詹姆斯莱特、查尔斯包士华和威伯安德森,被尊称为“蓝血十杰”。由于这些人在管理上的杰出建树,他们先后出了两任美国国防部长、两任世界银行总裁、两位著名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院长和八位企业总裁。“蓝血十杰”成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他们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业,开创了全球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先河,推出了美国历史上最惊人的经济增长期,这些退役军人改变了二战后美国的商业管理理念。

    “蓝血十杰”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他们血液中的蓝色因子到底是什么除了他们有别于常人的高智商外,无外乎就剩下一个秘方高效的执行力。军人出身的背景使他们身上流着军人特有的特性保证完成任务。有了这个信念,在面对困难时从不畏惧,有敢于执行“死命令”的决心,勇于开拓、奋勇向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3没有任何借口

    巴顿将军在他的战争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中曾写到这样一个细节:我要提拔人时,常常把所有的候选人召集到一起,给他们提一个我想要他们解决的问题。我说:“伙计们,我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我就告诉他们那么多。

    候选人正在检查工具时,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上的孔观察他们。我看到他们把锹和镐都放在地上,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他们有的说6英寸深还不够当火炮掩体。有的说这样的战壕太热或太冷。有的开始抱怨他们不该干挖战壕这么普通的体力劳动。最后,有个伙计对别人下命令:“让我们把战壕挖好后离开这里吧那个老畜生想用战壕干什么都没关系。”那个伙计最后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不找任何借口地完成任务的人。

    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这种不找任何借口去执行的人。对我们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要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完美的执行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拒绝借口”应该成为所有企业追求完美工作表现的最有力的保障,它强调的是每一位员工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准则奉行不渝,没有任何理由地坚决执行,而不是为没有做好工作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 不以任何借口为理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这种要求是为了让个人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它让每一位员工懂得:工作中是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是没有任何借口的。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关于西点军校的故事大家听得够多了,其中有一个故事很有趣:一位将军晚上八点交给下属一个任务,把他的白色手套洗干净,因为他明天早上需要用。这位士兵认真洗好后,可是天气寒冷又没有烘干设备,但这是上级的命令必须完成,结果这位“死脑筋”士兵只好拿着手套来回摆动,直到完全风干。

    文化要“刚”

    1被打破的窗户玻璃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纽约的那辆车,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加州的那一辆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被偷走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并且把里面的东西偷走。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