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 >第140章 奇怪的女娃子
    一百三十七、怪的女娃子

    部队要在小河口村进行艺演出的消息不径而走。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们陆陆续续地都往这里赶。人越来越多,这下可苦了七连的战士们。人多了,安全却成了大问题。

    边境地区,虽然有条国境线,但那是对国家而言。对村民来讲,祖先早跨过了这道看不见的墙。不是把自己的女儿送过去,是把那头的女儿迎过来。一头是婆家,一头是娘家。因此,在很久很久以前,附近地区形成了连根带蔓的亲属关系。若不是战争爆发,这条国境线简直形同虚设。走亲访友,砍柴打猎,谁也没把越境当做一回事。说走抬腿走,说来,抬股屁到。

    现在不同了,边境两头均住了大军。再想串亲戚,访朋友,可不是那么容易了。但是,枪炮声再密,军人们管的再严,也阻止不了这些人的往来。厚实的丛林,长长的国境线,又不是用人身体去砌成的,怎么能阻得住儿女去看父母,父母去看孩子。明的不行,那来暗的。什么地雷、子弹,都不能断绝这种天然的纽带。

    部队工团来这里慰问,对当地村民来说,当然是件天大的喜讯。军民鱼水情,来看节目的自然不能光是军人,当地政府,当地老百姓当然要划在内,还要给予较高的待遇。即然这样,那少不了自己的亲戚们。不是飞鸽传书,也要串个口信。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的,传遍了附近的村村落落。

    村民们还听说了,部队不仅要来唱歌,而且还要放电影。

    啥叫电影?大部分村民都没见过。只听看过的人说,在两根木头央拉一块大白布,只要边一闪光,里边有人在走动。有说有笑,有房子有汽车,根真的一样。因此,这么好的东西不看可不行,所以,村民们以此为动力,拖家带口的到小河口村来了。光是国内的来了还不算,还要把这一消息告诉国外那些最亲近的人。谁啊!住在越南边境那一头的亲戚们。这也算是近段历史,小河口村一个很大的荣耀。

    一下子,小河口村出现了许多生面孔。这可忙坏了守边部队。对生人不盘查不行,那太危险了,很容易让越南特工钻空子。但是,一个个审查自然不行,部队又不是派出所,没户藉可查。是有户籍,偏远山区,又有几人记录在案。所以,分出谁是村民,谁是隐藏的敌人可成了大问题。即要保证工团的安全,还要保证村民的安全,绝不能让对面敌人趁此机会进行破坏。

    这些问题一出现,李森有点后悔了。当初怎么没想到呢!光图着给战士们找点化娱乐了,给死去的战友来个记念活动了。没成想,事到临头,竟然这么复杂。早知如此,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级给七连的这种特殊照顾。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既然决定了,怕也不行。于是,李森和佟志远商量来商量去,甚至还开了两次支委会专门研究安全保障工作。最后,七连的战士基本都派出去了。增加巡逻次数,多设岗哨。只要是七连防线,明岗,暗岗都有。用李森的说法,“战士们看不看节目无所谓,有时间再补。可要是让敌人进来,无论在什么地方搞破坏,别说是死人,是随便放两枪,摆两颗地雷,对于七连来讲,那都是最大的耻辱。还谈什么荣耀,一句话失职。”

    面对着这么大的一块防线,七连人手本来不够。这样一来,人员更紧张了。因此,在演出这一天,能够到场观看演出的只能是那些后勤人员。

    李森给吴江龙的四班安排了特殊任务——除奸。

    这可难坏了吴江龙,敌人脸又没写字。他怎么知道哪个是国村民,那个是越南敌特工。要知道靠近边境的村民与对面的越南人长的都是一样。个子不高,脸颊黑瘦,穿的衣服也大致相同。别说是什么越南语,是当地的国话,说起来也是叽哩哇啦。是明着站在他跟前说给他听,他也是一句不懂。

    怎么办?

    吴江龙自有吴江龙的招数。

    工团如期而至。

    这天下午,两辆卡车,一辆北京吉普驶进小河口村。一进村口,汽车便停住。从车下来二十多个男兵女兵。穿四个兜的干部也有好几个。

    他们一下车,从团里跟过来的丁副主任便招呼佟志远过去,一一地把来人借绍给他。什么团长,团副的,一直介绍到前来演出的每个团员。可是,什么张王李赵的名字说了一大堆,佟志远一个都没记住。他只看见了一个女兵非常闪眼,便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几眼。本想跟带队的丁副主任去打听,但一想,人家刚到,又不是立马走人,等等再问也行。

    这时,听见另外一个女兵喊,“董燕,快看。”

    那个女兵便朝着喊她的人走过去。

    佟志远记住了,噢,原来她叫董燕。

    这次,工团准备在七连住三天。一天慰问,是要让所有的战士都要看到演出。一天放电影,把从内地带来的所有电影片子都要放一遍。说是所有,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国的电影业早都残了,只有革保留的一些革命样版戏。像现在的爱情片、故事片屈指可数,外国的进口片更别提了。工团前来慰问,实在拿不出新的,过硬的东西。没办法,只好把《地雷战》、〈地道战〉再带,准备重放几次,走到哪放到哪!看过的人觉得烦了,可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这仍然跟神话没什么区别。第三天,要讲一讲军民鱼水情,由军队和地方搞个军民联聊欢。

    这一天,天空还算做美,早晨稀稀落落下了一阵小雨,到了午九点钟时,老天把全部雨具收回。虽然还阴着脸,但也能让地面的活动正常开展。

    这时,在搭建演出节目的墓地前开始有人聚集。前来观看的村民们大都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起说话。还有人把自家的牛也赶了来,把牛拴在草地觅食,人却插到一边的人群里说话。也有人带着一些农产品,在广场周围摆成地摊,准备向前来演出的人兜售。整个看来,很有些赶集的味道。

    吴江龙换了身便衣,戴着一个不知从何处借来的大斗笠,领着两名和他一样着装的战士,在人群四处转悠。

    忽然,从场外的一条小路传来了歌声。歌声如清泉般纯净甜美,高亢但不失悠扬,袅袅却又依依,婉转如同夜鸳般地丝丝入腑。

    广场的人都被歌声吸引住,不约而同地掉转头,去寻找声源。

    过了一会,树林后面出现了四个身着彝族服装的少女。四个人个头一般高,头一律包着黑毛巾。衣短小,两只袖子挂在臂弯处,露着细腻的两只胳膊。下身是黑色半筒裤,衬着一双白袜。每个人从到下,头是黑的,衣是黑的,裤子是黑的,鞋子也是黑的。走起路来,身挂着的各种装饰物叮当做响,配合着歌声一起一落。每个人身后都背着一只竹篓。背带有些下坠,能看的出里面装着什么东西。但四个少女却显得很轻松,连唱带跳,身背的似乎是舞台的道具。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