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戰國大司馬 >第253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二)【二合一】
    說幹就幹,蒙仲立刻下令將軍中的戰車通通聚集起來,總共收攏到戰車三百餘乘,大約是一千多匹戰馬。

    或許有人會問,僅僅三百餘乘戰車,可爲何卻有一千餘匹戰馬

    原因很簡單,因爲戰車是駟馬拉乘的,即一輛正規的戰車,應當由四匹戰馬拉乘。

    提到此事,就不得不講述一下戰車發展的歷史。

    戰車,其實在商國時就已經成爲軍隊中必不可少的戰具,它由兩匹馬拉乘,乘坐在戰車上的人一般是採取跪坐的方式,作戰時則用手戈、短戈約1米到1.8米之間,與其說此時的戰車是一種戰爭兵器,倒不如說是一種載具,即交通工具,用途在於運輸士卒到制定的戰場這裏說的是士卒,而非兵卒。

    待等到周國時,戰車逐漸被當成戰爭兵器使用,首先車廂已經過改良,使戰車上所載的士卒可以不必再採用跪坐的姿勢,而是可以直立在車廂上,且車上士卒所用的兵器,也逐漸由手戈、短戈轉變爲長戈近3米,此時的戰車已逐漸成爲戰場上的兇獸,直到如今,這種恐怖的戰爭兵器仍然活躍在戰場上。

    事實上,就算戰車的車廂經過幾百年的改良與改進,甚至從“跪坐式”改變爲“直立式”,但其實車廂本身的重量卻沒有太大的增加,而戰車上的士卒,亦仍抱持在三名左右,那麼問題就來了,爲何戰車需要四匹馬拉乘

    按照戰車“兩服上襄、兩驂雁行”的說法,事實上主要拉乘戰車的,其實就是最中間那兩匹戰馬這兩匹戰馬稱做“服馬”,受到軛和衡的約束,必須齊頭並進;而左右兩側那兩匹戰馬,則稱作“驂馬”,它們雖說也負責拉車,但其實並非拉車的主要角色,它們主要負責在疾馳時使戰車“拐彎”。

    因爲中間那兩匹服馬是沒辦法拐彎的,倘若前方受到阻礙,駕馭戰車的士卒就必須依兩側的驂馬,用依靠鞭子抽打等方式,使兩側的驂馬改變方向,迫使其餘三匹馬跟着它移動,原因就在於驂馬身上套有一種叫做“脅驅”的道具,即能防止驂馬過於靠近內側的服馬,也能在緊要情況下強迫服馬服從它的前進方向。

    當然,即便如此,由於服馬受“軛衡”約束的關係,縱使有兩側的驂馬牽拉,服馬還是很難改變方向,以至於戰車改變方向時往往都會跑出一個距離非常大的彎,很不靈活。

    不過比起正面撞上阻礙物,這顯然要好得多。

    而除了負責“拐彎”以外,兩匹驂馬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通途,即是在那兩匹“服馬”不幸死亡後代替它們的位置,繼續拉乘戰車在戰場上奔馳、作戰。

    這正是當今主流的戰車採取駟馬戰車,以及一輛作戰戰車上需要由四匹馬拉乘的原因。

    因此也無需奇怪魏軍三百餘戰車卻爲何有千餘匹戰馬,事實上,這一千餘匹戰馬還是在那三百餘輛戰車很多都沒有“滿編”的情況下,倘若戰馬滿編,戰馬的數量可能會接近一千五百匹這個數字。

    當然,就算是一千餘匹戰馬,也足夠蒙仲打造騎兵了,畢竟他打造這支騎兵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反牽制”秦國的軍隊,主要又不是爲了與秦軍作戰,一千名騎兵,足夠了。

    戰馬有了,那麼剩下需要考慮的,便是馬具與騎卒。

    馬具,即方便駕馭馬匹的輔助器物,這個詞首先出現在中原是在趙國,自趙國胡服騎射改制之後,戰馬被正式作爲騎兵作戰騎乘使用,因此趙國單獨爲這種騎乘的戰馬設計了馬具,除了原本就已出現的籠頭與繮繩以外,又改良了“馬鞍”當然,此時的馬鞍,還僅僅只是仿造胡人騎兵的馬墊所改良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作戰,而是讓騎卒能稍微舒服地騎在馬背上。

    記得在趙國時,蒙仲等人也嘗試過裸騎戰馬,即不依靠任何鞍具這是每一名趙國騎兵都需要經歷的,但其中滋味確實不好受,蒙仲等人當時非但被顛到反胃,胯骨位置的嫩肉亦在顛簸時被馬背、被布料摩擦地鮮血淋漓,以至於有段時間他們只能用筆筆直的雙腿跨着大步走,稍稍一動,胯骨處就傳來撕裂般的劇痛。

    總而言之,此時的馬鞍主要是用來保護騎卒長時期騎乘的。

    而除了籠頭、繮繩與馬鞍外,趙國還有一種非常關鍵的馬具,那便是馬鐙。

    同樣的,此時趙國的單邊馬鐙,也不是用來協助騎兵戰鬥的,它的作用僅僅是方便騎士翻身上馬,而在騎兵騎乘戰馬的期間,騎兵主要依靠雙腿加緊馬腹來穩定身體,這就導致騎兵在騎乘時下半身時刻處於肌肉緊繃的狀態,以至於在經過長時間的騎乘後,當騎兵在下馬後可能連走路都走不穩。

    鑑於這些本來用於拉車戰車的戰馬本來就有籠頭與繮繩,因此蒙仲等人需要準備的馬具,只需馬鞍與馬鐙即可。

    馬鞍好解決,隨便找些厚布、衣服綁在馬背上即可,反正主要的作用是防止騎兵被堅硬的馬骨頭顛傷骨頭雖然蒙仲知道這種玩意根本談不上馬鞍,且真正的馬鞍,其作用也遠遠不止如此,但沒辦法,他這會兒上哪打造一批馬鞍

    這又不是在趙國,看看他麾下六萬魏軍,有幾個知道“馬鞍”的

    至於馬鐙,那更簡單了,蒙仲乾脆讓士卒們繩索編造,總之就是兩個繩套連着一根繩,掛在馬背上固定上,左腳右腳剛好各踩一個。

    沒錯,雖然異常簡陋,但蒙仲並沒有採用趙國的“單邊馬鐙”,而是選擇了他腦海中那從未在世上出現過的“雙邊馬鐙”。

    爲何不左右各設一個馬鐙如果左右各設一個馬鐙,士卒腳踩在馬鐙上,不是更能穩定身形麼

    記得蒙仲初至趙國那會兒,待他看到趙國的騎兵時,他心底就不由地冒出一個疑問。

    但由於他當時初至趙國,內心也稍顯稚嫩,因此他並未敢將心中的疑問問出口,待後來趙主父教授他們傳統的騎術,蒙仲也就將這件事給忘了裸騎戰馬他都辦的到,有沒有馬鐙,其實並不重要,畢竟蒙仲等人至今爲止還未遇到過必須騎着戰馬殺敵的經歷。

    就像蒙虎說的,他們的騎術,那可是趙主父手把手親手訓練出來,他們爲此不知受過多少苦、哀嚎過多少回,甚至有過因爲胯骨處劇痛難忍、徹夜難眠的經歷。

    老騎卒,這還真不是蒙虎自吹自擂的大話。

    總而言之一句話,蒙仲等人並非是最優秀的騎卒,但絕對是合格的騎卒,畢竟他們的騎術,是在趙主父的嚴格教導下磨礪出來的,是經過正規且系統的趙國式騎兵訓練。

    “裕裕”

    隨着一聲口哨,蒙虎從遠處策馬疾馳而來,堪堪在蒙仲面前停止衝勢,只見他拉緊繮繩,迫使胯下戰馬前提騰空,僅憑兩條後腿站立,這一幕驚呆了在附近觀瞧的魏軍兵將們,就連竇興、魏青、唐直等軍司馬亦看傻了眼,嘖嘖有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