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需求論 >第24章 第八,錢的前世
    人類最開始是沒有錢的,這點毋庸置疑。後來隨着社會發展慢慢產生貨幣,錢的產生必然有其作用,關於錢最開始的作用我們很難考證了。我們可以從很早的文物裏面看到錢的身影,但是我們無法在現當時真實的歷史過程。在甲骨文裏面有貨倉的記錄,但是沒有價格的記錄。所以今天我們只能基於邏輯和因果的要素進行推導,我們爲什麼要弄清錢的起源呢這是爲了使我們更好的瞭解錢在今天的作用,在爲了的態勢。我對貨幣包含錢,錢屬於貨幣的感念向來不是非常認可。貨幣是貨之幣,是一種度量的東西。錢是財富一種儲值形式,今天我們認爲錢是貨幣的一種形態,在其起源和以後可不一定。

    任何基於邏輯和因果的推導必須基於一個主線和若干輔線進行上溯。今天流傳最廣也是最被人民接受的描述,錢的起源於交換,來自一般等價的概念的形成。這個起源的邏輯基礎是,人是經濟人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最早是物和物的交換。這個就存在非常大的問題。我們的推敲下當時用到錢的情景。

    今天從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錢是貝殼,從出土的貝殼看這種貝殼比較容易持續的獲得。基於所有生物的趨避性思考,任何東西的價值遠遠超過其成本必然被廣泛獲取,知道成本和價值齊平。我清楚的記得我爺爺講當年他們爲了魚苗可以耗時1個多月從龍南到九江挑過來,今天我家老宅還有當年的魚苗桶。如果貝殼貝殼充當的錢是一般的等價物,用於交換我相信古人一定會廣泛養殖直到成本和價值齊平。問題貝殼的價值是非常之低的這是大自然對一大片土地的賦予。錢的最早形式貨幣如果是以一般等價物和交換的中介出現,那麼貝殼很難做到一般等值。

    人類的早期社會活動基本有三種範式,第一是人和人,第二是人和他人的物或者事,第三就是人的事或物和他人的事或物。在古代沒有今天的科技可以做到千里供應和環境改造,這就導致一個地方的物產是固定,而相近之處的物產類近,也就是說物產是隨地域呈現改變。而在古代人類的數量非常少,也就是說兩個相鄰的地域他們的物產相差不大,也就是說靠近的氏族之間不存在交易的必要性。這點我們可以看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的集市支撐農村圩場的多是外地的產品。而古代人類的交通難度非常大,這就導致了要帶貨品到遠方基本不可能。最起碼在出土貝殼這種錢的時候還不能形成有效的貨物流動。而如果近處無交換的必要而遠處又不能攜帶,那麼錢起源於交換就有點問題了。

    在廣大落後的農村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社會現象就是換工。還有就是從甲骨文裏面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傳授知識就已經成爲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規模非常大。可以說換工和傳授知識是人類最古老的社會活動。如果拋去經濟人是人類最根本本性這點,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模型。

    在古代科技水平低下有很多事務需要大家協作,特別是一些關係的大家共同利益而且有共同產出的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勞作,比如水利建設和房屋建設。爲了完成這種大工程,個人就會和他人換工,我先給你幹活,在我需要的時候你在給我幹活。比如水利工程特別是水渠的修建,這需求聚集大規模的人工,修好後肯定有利大家,但是有利程度可能不一樣,這樣就要做一個出工和勞動成果的分配的匹配工作。比如新修的水渠增加了100畝田,這個肯定要按出工的多少來分配。而貝殼可能是記錄當時事項的道具。這樣可以確定大家的勞動量。當然要作假貝殼的肯定有,但是如果你拿走貝殼的一邊,另一邊放在記錄處這個問題原則來說是可以決解的。

    從甲骨文新學中釋讀出來的內容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遠方來人學習,也有很多人去遠方傳授知識。而這種持續的有人學習必然有學生的組織。遠方的學生如何證明其有就學的資格呢,匹配的貝殼在當時充當了這個證明,在遠方上的氏族經過某種選拔挑選了去學習的人,帶上貝殼的一邊而學校更加這個東西確定其身份,決定對其的教授。而不友好的氏族來人因爲沒有匹配的貝殼不能學習。

    從傳授知識和計工兩種最古老的人類社會活動來看,後來演化成錢的貝殼,只是記錄未來我們可以獲得什麼東西。也就是獲得一種社會資源的憑證,也就是一種供給契約。契約的雙方以貝殼爲憑證來滿足持有者的需求。

    因爲當時物資的流動非常困難,傳授知識和計工發生的頻率遠遠的高於物資的交換。故而原始的錢就是一種契約。什麼時候錢和交易聯繫在一起的呢答案就是當貝殼作爲錢出現不久。

    後來又發展了一段時間,道路開始貫通,而貫通的道路帶來了很多問題。不勞而獲或者擾民生事者總是會有,當然今天也有這個問題。所以進本沒過幾年貫通的道路上就有了關卡,有了關卡肯定就有通關的東西,雖然這個就是形象工程,因爲當時沒有配套的城牆,所以基本繞繞也就過去了。但是因爲當時人口太少來個人不容易很快就知道了。貝殼這個時候開始充當了通關的東西,因爲貝殼是一種常見的東西,如果不用另一邊無法確定身份,這個導致了十分的不便。這個時候青銅的錢幣就開始踏上舞臺。因爲青銅錢幣不是普通百姓可以生產的,這樣就可以從當通關的東西。作爲通關的憑證,其沒有要求一次需要攜帶很多隻要一個就可以,所以當時的錢幣基本都有個性而不是成爲方孔兄。因爲當時根本沒有交易和財富的功能。

    這個階段實際有兩種錢幣的存在,一種是政府的憑證,一種百姓間的契約。

    隨着時間發展,青銅錢幣也就是政府憑證的作用越來越大,因爲人民普遍有了遠行的需求,這個時候青銅錢幣就被賦予了超過青銅本身的價值。人民開始獲取這個政府憑證。這個時候作爲交易的錢正式的誕生。當然這個時候因爲科技的進步,人民的物資豐富了,而且這個時候物資的運輸問題已經解決,而傳授知識和計工等社會活動已經開始用物資來支付。因爲錢幣的方便性和可交換成物資的本性導致了,付出勞動者都原意獲得錢幣。

    這個階段錢幣代表了一種政府的必須承兌。也就是通關。這個時候貨幣的量非常少,百姓更多是以貨易貨或使用貝殼。

    而在睡着時間發展,政府發現了貨幣的用處,而且政府因爲某些事項需要大規模的物資,比如戰爭等。這個時候政府開始造幣而且承諾以後會等價兌換東西或者抵稅賦,信用是個大問題,特別是古代,所以青銅錢幣的青銅直接熔鍊之後的青銅的價值也基本和青銅錢幣的價值相等,因爲青銅可以做出工具所以本身具有價值。這個時候錢幣開始大規模出現。

    這個階段的錢幣的價值實際和其交換物的價值基本相等,這個階段錢幣代表一種公認的價值。也就是錢幣的本體青銅的使用價值。這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在中國整個封建官僚社會都是如此。

    直到這個階段,錢幣都是因爲可以滿足人民不遠的未來的需求而被人民持有。如果錢幣不能滿足未來需求也就沒有了用處。而在這個時期華夏大地上貨幣的交易屬性並沒有佔據主題。

    本章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