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欺世盜國 >第八百一章 暗箭潛藏迷霧中
    宋朝開國之後爲了保障汴梁的糧食供應,通過黃河、汴河、廣濟河以及惠民河總共四條水路來運輸糧食。

    現在的周國因爲遷都的原因,沒有開鑿惠民河。

    於是,在石熙載上書建議修黃河後,得到陳佑指點的龐中和立刻奏請開鑿一條洛陽到汝水或者潁水的人工河。

    石熙載的建議是通過整修疏浚使黃河少決堤,能行大船,在濟水黃河入海口相距不遠的情況下,憑藉運力優勢在東部漕運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同時他還提出,這麼做能避開東京糧商們雁過拔毛式的搜刮。

    而洛陽到汝水或穎水的人工河對於洛陽的作用,差不多相當於惠民河對於開封的作用。

    尤其是龐中和還在奏章中提出可以直接通過穎水聯通淮水,減少江淮糧食運抵洛陽的中轉路程。

    汴梁的地位越低,梁王的影響力就越小,天子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削弱梁王的機會。

    於是,這兩份奏章都被他拿出來,點名要求兩府討論。

    龐中和提出這個建議,旁人或許會以爲龐陳兩家因爲潘美執意西去而鬧掰了,但知曉兩家交情的巴寧泰不會這麼認爲。

    他第一反應就是“這一定是陳將明的手筆”,其次纔會考慮陳佑爲什麼要這麼做。

    不管怎麼樣,身爲現首相,同前首相之間應當有微妙的敵對關係,本着敵人支持的就該反對的態度,巴寧泰最合適的處置方式應該是否決龐中和的提議,批准石熙載的提議。

    當然也沒準,博弈麼,千層套路,誰都不知道你的對手在哪一層。

    巴寧泰不想考慮那麼多彎彎繞,直接寫了一封信給陳佑,把這兩個方案都誇了一通,表示雖然支出極大,對國庫是個負擔,但爲了兩京百姓,或許可以嘗試同時開展兩個大型水利工程。

    最後在信的末尾,順手提了一句日本的騷亂,問一問陳佑的意見。

    日本騷亂在興國末就有發軔,到去年周國相權交替人心思動的時候真正成爲問題,從去年下半年起就愈演愈烈。

    不過朝廷過完年才收到奏章得知此事。

    爲了清理當地豪族,西海當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就包括保民、限田等令的雛形。

    而且因爲孤懸海外且人少地狹的原因,這些政令執行地十分徹底。再加上鎮守府大量提拔當地底層百姓,至少在西海普通百姓中,鎮守府的聲望遠大於日本王室。

    不過呂端調走之後,接任的西海鎮守在中原商賈的遊說下改變策略,所有政令都區分當地人和中原人。

    比如說工農結社,禁止當地大戶插手結社事宜,但凡有嫌疑,立刻敲打;但中原來的工商主卻可以借鑑中原的先進經驗,安排親信掌握商行或工場、農場的結社權力。

    再比如說最低薪酬,爲了底層百姓的福祉,新的鎮守提高了最低薪酬標準,強令當地大戶必須遵守;不過,中原過來的工商主卻可以不遵守這個標準,能夠以較低的酬勞僱傭到那些沒有工作的貧民。

    又如限田,本地大戶自然是老樣子,中原來的工商主則被允許以商行等實體購買土地.鎮守府對外解釋因爲商行財產分屬多人甚至多個商行,所以商行等實體不在限田範圍內——這一經驗已經傳到中原,部分地方開始嘗試把工商業實體單獨拎出來,藉以繞過對單個自然人或家庭的限制。

    總之,原本當地那些死而不僵的大戶就對鎮守府不滿,又因爲雙標把興國中期發跡的新貴們推到了對立面。

    終於,去年在西海鎮守一心想要運作返回中原的情況下,西海當地爆發了騷亂。

    現在的情況不得而知,但根據送到朝廷的情報,幾個月前就已經有人打砸搶燒,主要目標是中原人的財產。

    考慮到西海一些容易發現、容易開採的露天礦都開採得差不多了,朝廷上已經有人提出放棄西海道的主張。

    這些人認爲剩餘的礦產交易和貿易往來,完全可以同日本國做,沒必要陷在西海這個養不熟的泥潭裏。

    最重要的是,如果放棄西海,朝廷可以毫無顧忌地搜刮西海的價值,不需要付出精力去發展西海。

    爲獲得這種方便,需要付出的無非就是把西海封給日本國主,或者乾脆一點從日本找一個貴族在西海冊封爲西海國主,讓他倆自己爭去。

    很誘人的提議,但這麼做卻會把陳佑在位時大力推行的西海鎮守府模式的價值否定掉。

    巴寧泰很快就收到了陳佑的回信。

    陳佑也先把兩條涉及漕運的建議誇獎一番,緊接着迴應日本騷亂,只說這件事關係到朝廷威望,巴寧泰身爲首相需要仔細考量云云。

    整封信內容十分空洞,沒有迴應巴寧泰的試探。

    巴寧泰考慮良久,最終決定把日本的球踢回給天子。

    底下官員能說裂土封王的事情,他這個首相在有梁王的先例之後不太好開口。

    但渡海遠征又太過冒險,他還是希望求穩。

    至於漕運事宜,他決定安排工部和都水監研究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更省錢,然後從中選一個。

    不等有司研究出個所以然來,趙德昭突然召見巴寧泰,表示希望能兩個方案一道實施,同時要求兩府做好鎮壓西海的準備。

    巴寧泰雖然據理力爭,但趙德昭不爲所動。

    無奈之下,巴寧泰只好暫且告退,回去繼續想能阻止天子的理由。

    巴寧泰離開同明殿不久,趙德昭又召見去京外歷練歸來的何德彥。

    不等何德彥坐下,趙德昭就笑着開口:“果如何卿所言,巴慶安十分抗拒。”

    何德彥垂首回道:“是臣知曉巴相公難處所在。”

    趙德昭點頭:“他想攬權。”

    說完又問道:“若他堅決反對,又該如何?”

    何德彥起身一禮:“臣請說服梁、劉、趙三位相公。”

    聽到這話,趙德昭皺起眉頭:“如何說服?”

    何德彥沒有回答,而是問道:“官家以爲立三高官官,分掌省印,可行否?”

    “這……”

    趙德昭皺眉沉吟。

    好一會兒,他舒展眉頭,笑着頷首:“可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