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宋燕王 >第646章 新皇登基
    數天後,趙構召建王趙瑋入德壽宮。.

    見禮之後,趙瑋在一旁落座,而後恭聲問道:“父皇身體好些了嗎?

    “嗯,太醫來看過,沒有大礙,多休息就好了。”趙構看着對方回道。

    “無礙就好,大宋離不開父皇,父皇可要保重身體,有什麼不適,可要及時召太醫。兒臣會時常進宮來看望父皇。”趙瑋很是恭敬。

    “瑋兒,你最近在忙些什麼?”趙構卻忽然問道。

    “最近一直在府裏看書習字,也沒有特別忙碌。”趙瑋小心回道。

    “最近朝中吵的很厲害,看你不發一言,應該也有想法,跟我說說,你怎麼看?”趙構問道。

    “諸位臣公不論怎麼吵,都是爲了大宋好,他們吵的越厲害,說明他們越赤誠,如果都和和氣氣,漠不關心,那纔是問題。”趙瑋稍稍想了一下,慢慢回道。

    “嗯,很好。”趙構滿意的點點頭,而後又問道:“那你對戰、和之事怎麼看?”

    趙瑋直言道:“兒臣以爲此時確實是天賜良機,金人內亂,從長江一路敗逃北歸,無暇南顧,正是我們大舉北上,收復故土之時!之前金人舉兵百萬,尚且不能攻破長江防線,早已沒了士氣,又一路敗逃,士氣必然更加消沉,而我們的軍隊正氣勢如虹,兩相比較來看,大宋明顯佔據優勢。如果不能把握住這次機會,恐怕以後再難收復故土。兒臣建議對北用兵,暫時不要想議和之事,等奪回汴京、黃河,再依據形勢決定是戰是和,單就目前情形來說,當戰不當和。”

    趙構聽完此話,沉默片刻,而後問道:“瑋兒,你進宮多少年了?”

    趙瑋回道:“兒臣六歲時第一次進宮,今天三十六,進宮三十年了。”

    “是啊,三十年了,時間過的可真快,你長大了,而我卻老了。”趙構嘆息道。

    “父皇還年輕,兒臣也還小。”趙瑋小心回道。

    “不用安慰我,我自己我知道,你不小,而我真是老了,這大宋江山終究是要靠你的。”趙構說這句話時,目光停留在趙瑋臉上。

    “父皇千萬別這麼說,大宋江山除了父皇,誰能挑的起來?”趙瑋恐慌萬分,急忙推謝。

    “行了,我倦了,你先回去吧。”趙構言罷,擺了擺手。

    “是,父皇好好歇息,保重身體,兒臣告退!”趙瑋起身,緩緩退出德壽宮。

    趙構望着空殿,沉默良久,而後一聲嘆息。

    數天後,五月二十八日,趙構頒佈詔書,宣告天下:立皇子趙瑋爲皇太子,改名趙昚!

    皇太子雖然選定,但朝中並沒有因此停止爭吵,每天依然對戰和以及怎麼戰的問題,爭吵不休,卻始終拿不出注意。

    又過數天,趙構再次在德壽宮召見趙昚。

    兩人敘說幾句之後,趙構聲言這幾十年爲大宋江山操碎了心,如今實在是倦了,隨後表明了禪讓之意,要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

    趙昚聞言伏地痛哭,堅決請辭!聲言大宋江山幾十年前,風雨飄搖之際,是父皇於危難之中重建了朝廷,如今大宋並不安穩,天下黎明百姓離不開父皇,大宋江山離不開父皇,請父皇萬萬不可再提禪讓之事!

    誰知趙構卻是心意已決,話已出口,沒有反悔的餘地,他也不願反口,直言禪讓之事他已經想了很久,剛好遇到金人南下,就耽擱了下來,如今金人退走,朝政安穩,正是最合適的時候!

    趙昚痛哭,堅決推辭不受,請皇上收回成命!

    當晚,趙昚留宿德壽宮。

    第二天,趙構口詔陳康伯等宰輔之臣入宮,說明了他禪讓皇位給皇太子趙昚的決定。

    要不要禪讓,這是皇帝家室,陳康伯等人沒有請皇上收回成命,只是跪拜領命。

    當天,頒佈禪讓詔書,由皇太子趙昚繼承皇位,趙構改稱太上皇,皇后吳氏改稱太上皇后。

    在詔書頒行的同一天,趙構搬出德壽宮,離開住了三十多年的皇宮。

    當時天降大雨,趙昚痛哭流涕,親自爲趙構牽引馬車,離開皇宮。

    得知消息,趕來皇宮附近的滿朝文武於東華門外列隊送行,馬車到處,百官跪拜!

    趙構的馬車方出東華門,離開皇宮不過數丈,趙構便令趙昚回宮去,皇宮不可一日無主,剩下的路,他自己走!

    趙昚於雨中伏地跪拜,痛哭流涕。

    趙構的馬車儀仗漸漸遠去,消失於御街之上,隱於煙雨之中。

    當天趙構搬進新的宮殿,改稱德壽宮,宮中亭臺樓閣,花鳥魚蟲,一應俱全,比皇宮中更寬敞、寧靜,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五年的逍遙生活。

    在煙雨中送走太上皇之後,陳康伯爲首的文武百官扶起全身溼透、幾乎全無力氣的趙昚,擁簇他從東華門進入皇宮。

    內侍省趕緊爲趙昚梳洗更衣,文武羣臣則準備迎接新皇登基。

    一個時辰之後,趙昚被內侍省都知和一衆內侍半推半拉的帶進大慶殿,推至寶座之前。

    趙昚此時仍然痛哭不已,雙眼紅腫,站在御座旁邊,絲毫沒有坐下的意思。

    文武百官等着叩見新皇,而趙昚辭坐,堅持要等太上皇回來,一時之間,內侍省都知也手足無措。

    陳康伯、朱倬等文武百官在殿下,一連請坐七次,趙昚纔在內侍省內侍的推拉下半坐上御座。

    殿下等待許久的文武羣臣當即跪拜,三呼萬歲,拜見大宋開朝以來第十一位皇帝,朝廷南渡以來的第二位皇帝。

    至此,趙昚登上皇位,開始了他勵精圖治的一生。

    趙昚登基之後,朝堂上文武羣臣關於是戰是和的激烈爭論很快消失,變成了一個聲音,最終歸結於四個字,恢復中原!

    紹興三十二年七月,就在趙昚登基爲帝的第二個月,去年臨危受命主持鎮江防務卻遲遲不見人影,最後在金人撤退之後才姍姍來遲,而後閒居建康達半年之久的主戰派老臣張浚被詔入朝中,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

    在徵召張浚入朝之前,朝中爲推誰爲帥,主持北伐大計商討許久,放眼望去大宋軍中曾經名滿天下的將帥已經幾乎沒有了,去年統兵禦敵的老帥劉錡,已經於去年臘月病死鎮江,唯一隻剩的一個老帥就是張浚,可他已經閒居二十年,未理朝政,更未參與軍務。

    但主戰派在朝中找來找去,除了張浚還真找不出更合適的人,雖然他年紀大了,已經六十五歲,但他曾經作爲將帥統兵數十萬,與金人交戰多年,跟岳飛、韓世忠、劉錡、劉光世等名帥齊名,在大宋朝堂和軍中威望甚重。

    況且張浚還做過多年宰相,軍務、政務全都十分熟悉,北伐之事太過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非常需要懂軍懂政的人,所以商量來商量去,還是由他來主持北伐最爲合適。

    在張浚被調入朝中擔任知樞密院事,他與激進的主戰派宰相陳康伯馬上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二人的目標只有一個,馬上北伐!立即北伐!

    然而,朝中還是有不同的聲音,而這聲音同樣來自主戰派,只是他們相對保守,這其中以楊存中和新皇趙昚的老師史浩爲首。

    他們二人,一人是太上皇趙構的心腹,一人是在趙昚登上皇位過程中立過大功的老師,他們所說的話,趙昚不得不重視。

    以統帥殿前司多年的郡王楊存中和新皇的老師、參知政事史浩爲首的主戰派保守派,認爲此時北伐太過倉促,整個大宋不論是君臣官吏,還是軍隊百姓,都沒有做好準備,貿然北伐,定然會喫虧,建議先穩後方,再圖北進。

    具體思路是,先在長江一線建立穩固的防禦,不論將來北伐結果如何,確保江南不失,江南安全,後方穩固,朝廷和百姓才能全力支持北伐,而後穩步向北推進,待時機合適,便可收復中原!

    依據他們的設想,在北伐之前,最好準備五年時間,最少也要三年。

    三年時間,陳康伯不能接受,張浚更不能接受。

    於是掌握軍政大權的二人在趙昚默許下,開始徵調兵馬、籌集糧草,積極籌備北伐。

    在朝中明裏暗裏都在準備北伐之時,趙昚接受了史浩的建議,以太上皇的名義下詔,爲岳飛平反冤獄,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西湖棲霞嶺,赦還其被流放的家屬,訪求後人,特與錄用,以此提士氣,振軍心,慰萬民!

    同年十月,朝廷又頒發正式文告,宣佈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荊襄、淮西百姓聞言,奔走相慶。

    除此之外,新皇趙昚逐漸開始爲其他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覆官,其中就包括紹興二十四年狀元張孝祥。

    主戰派紛紛得到重用,朝中有張浚、陳康伯、楊存中、史浩等人,前線亳州、宿州則有張孝祥和南渡歸附的辛棄疾等人。

    從朝內到朝外,從臨安到邊境,全在積極備戰,新皇登基之後,整個大宋氣象,爲之一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