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宋燕王 >第713章 州試
    四月二十五日清晨,各州府考院前擠滿了等待入場的考生,高矮胖瘦,長弱老幼,不一而足。

    人羣中年紀大的,已經是須發皆白,年紀小的,僅僅只是十多歲的孩童。

    不論長幼,但所有考生臉上,無一例外的都是激動熱切的神情,恨不得馬上衝進考院大門。

    他們幾十年纔等來的一次科舉,這絕對是一次翻身的良機,人人都不願意錯過這次機會,今年錯過了,再等下次就不知道是何時。

    申時一刻,考院前一聲鐘響,守衛禁軍打開考院大門,官吏宣佈考生進場。

    州試終於開始了

    激動的考生帶着筆墨,列隊通過簡單檢查,走進考院大門。

    待數百考生全部入院後,又等到申時三刻,官吏一聲令下,考院值守禁軍關閉大門。

    考院內,考生分區按編號落座後,便各自開始滴水研磨。

    與此同時,州府主官一聲令下,場內吏員開始分發試題和答卷。

    而後,州府主官便親赴各個考區宣佈考場規矩。

    申時四刻一到,考院內鐘聲一響,州試開始。

    各州府州試題目基本都是州府主官自己所出,極少數是讓州府之中學問較高的官吏代爲出題,但不論是誰出題,理論上在考試之前都是保密的。

    但由於這次州試禮部只給各州府五個推薦名額,所以考題難度不宜太簡單,當然也不能太難,能主掌州府的人都是腦袋靈活的人,只要想認真選拔,出的考題就能選出前五名來。

    州試從申時四刻開始,至酉時四刻結束,一份試題,整整五個時辰。

    州試原本不止一天,不止一科,考慮到北方文教偏廢日久,各州府又多年未組織州試,缺乏經驗,所以禮部下達的州試要求便沒有那麼嚴格、繁瑣,反正省試是要嚴篩一遍的。

    州試結束五天後,州府公佈本次州試前五名名次。

    就在各州州試張榜當天,之前從汴京趕赴各州負責督查州試的禁軍小隊出現在州府主官面前。

    他們向當地知州或知府出示了禮部和樞密院共同簽發的調閱令,要將州試前五名考生的答卷調往汴京留存,同時還要考生當面覈對筆跡,並在考卷上留下考生左右兩手大拇指指印。

    看着禁軍小隊突然出示的調閱令,有些知州、知府略有疑問,有些直接吩咐屬下官員馬上遵照執行,有些則猶猶豫豫,還有些甚至質疑禁軍的身份和調閱令的真實性,一幕幕幾乎同時在數百州府發生。

    爲防州府不配合,調閱令上有約定,限時三日,三日內調不出答卷,或覈對不了考生信息,取消該考生省試資格,該州名額也不再增補,至於對省試名額不足的各州如何處罰,科舉結束之後,朝廷自會公佈。

    此次禮部主導下發調閱令,便是防止由於匆忙舉辦科舉,州試、省試不能有效管控,讓心術不正之人鑽了空子,折了朝廷的顏面。

    這次舉辦科舉,皇帝趙昚極爲重視,因爲這是遷都以來第一次舉行科舉,也是中斷近四十年後,汴京開科舉,所以特令宰相史浩親自主持此事。

    科考舞弊,歷來都很難根除,更不用說在幾十年沒有科舉,又疏於管理的江北。

    史浩在跟趙昚表達了州試、省試極有可能存在舞弊的可能性,按目前朝廷對地方的治理情況又難以管控的現實之後,趙昚想起了楊叢義跟他提過的情報網和祕諜,於是便提議史浩去問問楊叢義的建議,看他有沒有合適的解決辦法。

    史浩帶着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去了一趟樞密院,向楊叢義說明來意。

    原本楊叢義直接回覆沒有辦法,但在史浩說明是皇帝建議他來求個辦法,讓他如論如何幫個忙之後,楊叢義這纔好好考慮,並跟史浩一起研究探討了州試、省試考生人選的問題。

    最終他們商討出了一個還算行的通的辦法,在呈報皇帝同意之後,派遣大宋最爲特殊的精武軍代替吏員,攜帶調閱令分赴江北各州各府。

    之所以選定精武軍,首先因爲它是一支組建超過七年的騎兵部隊,且戰功卓著。

    其次是因爲精武軍全軍,從上到下所有人都識圖識字,拿着地圖絕對不會跑錯路。

    其三,也是最關鍵的原因,精武軍的紀律絕對嚴明。

    這支精武軍當初是跟楊叢義一起從大名府趕到興仁府的,聽說了這支精武軍的功勳事蹟後,就被趙昚收爲天子禁軍,隨後在楊叢義的提議下,就一直駐守在興仁府和汴京之間的蘭陽縣,拱衛京師。

    常駐蘭陽縣後,精武軍的規模也從原先的五千人,每年慢慢擴增到如今的八千人。

    爲執行這次州試督查任務,精武軍整整調撥了五千餘人,但他們沒有趕去汴京聽令,而是主持此次科舉的宰相史浩帶着調閱令親自到了蘭陽縣精武軍駐地,而楊叢義爲避嫌,沒有離京同行。

    此次州試督查任務要點,先有史浩詳細向精武軍統制講明,而後由精武軍將官、校官依次向下傳達,直至接受任務的每一名普通士兵,最後史浩隨即挑選士兵進行考查,確保執行任務的每一個人都瞭解任務內容和要點。

    史浩留下調閱令後,便離開了精武軍駐地,哪一隊禁軍去往何處他並不知道,也不必參與,根據精武軍統制的說法,臨離開前,所有禁軍,包括他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人會去哪裏,因爲最終執行任務的時候,數百張調閱令隨機分發。

    該怎麼做,調閱令上寫的清清楚楚。

    而眼前的禁軍小隊,又代表着皇帝和朝廷的威嚴。

    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知州、知府們都沒有選擇,也沒有拒絕的權力。

    交出州試前五名考生考卷,找來五名考生當場留下筆跡,並在考卷和筆跡上留下雙手大拇指指印,隨後考生脫掉鞋襪,由督查禁軍親自爲每位考生測量身高,並記錄下體貌特徵,再有考生與禁軍小隊長共同簽名按上大拇指指印。

    此過程走完,考生資料收集完畢,督查便算結束。

    各個禁軍小隊拿到完整考生資料的當天,便各催快馬,向蘭陽縣精武軍駐地趕去。

    各州府推薦參加省試的考生資料要一直保留在精武軍駐地,直到省試結束,閱卷完畢,纔會來將考生資料調走。

    科舉是舉國大事,事關天下學子民心,又是汴京四十年來首次開科舉,朝廷不得不慎之又慎。

    八月開始,各地學子陸續趕赴汴京,爲省試做準備。

    由於有不少江南學子赴汴京,請求參加本次科舉,而他們又沒有籍貫所在地官府的推薦文書,於是禮部便向江南傳遞消息,汴京將於八月中旬,專門針對江南學子舉辦一場州試,州試通過之後,將有資格參加省試。

    八月十七,中秋節剛過,禮部便在考院爲江南學子舉行了一場州試,參與人數多達百人。

    五日之後州試結果公佈,前三十名考生獲得汴京省試資格。

    州試榜上有名者在汴京住下,等待省試,無名者多數打道回府,返回江南,當然也有些考生留在汴京,就是想第一時間知道汴京科舉考試的重點和難度,好爲下次科舉提前準備。

    不論是江南還是江北,從未到過汴京的考生、學子,幾乎都對汴京充滿了好奇,這是故都也是新都,閒來無事,三五成羣,總能在城內找到談資和樂趣。

    到了九月,汴京城內的學子、考生越來越多。

    據禮部預估,已經遠遠超過獲得參加省試資格的總數,這就表明,江北的學子對此次科舉十分關心,即使不能參加省試,也要來感受一下科舉之年的氛圍,嚮往文教之心與江南相比也不弱。

    學子們對科舉的熱情,足以說明他們對汴京朝廷的信心,特別是還有數百江南學子不遠千里北上,這些都極大的鼓舞了皇帝趙昚。

    於是在省試尚未開始之前,史浩等人正爲省試忙碌之時,趙昚還專門召見禮部主要官員商議籌建汴京太學之事,不過最終被史浩以時機尚不成熟爲由,委婉駁回。

    趙昚擁有超越大宋數代前任皇帝的雄心壯志,所以他不光要得普通百姓之心,更要得天下學子士子之心,因爲他們纔是汴京朝廷的未來,今日有學子支持汴京,他日就有更多心向汴京的官吏,江南終究是要事實上統一,歸於同一個皇帝。

    九月十五,省試如期在禮部貢院舉行,當天卯時三刻開始查驗覈對考生身份,禮部考院外,人頭涌動,擁擠不堪,幸好禮部早有預料,調集了一支禁軍維持現場秩序。

    申時三刻,考生入場結束,貢院大門關閉,鐵鎖封門。

    申時四刻,一聲鐘響,省試正式開始。

    此次汴京省試不因倉促和準備不足而比臨安簡化流程、降低難度,整個省試跟臨安一樣,鎖院之後,所有考生每天考一場,連考三場.

    所以省試比之前的州試難度成倍增加,考試科目和內容也增加不少,考試時間也更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