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宋燕王 >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
    “朝廷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經在爲收復河東做準備,除潞州、遼州之外,太原府、忻州、平陽府,乃至整個關中都有朝廷提前部署。若非如此,我們在這裏也不可能見到夏將軍,也不可能這麼輕鬆便進入太原城。”

    辛棄疾說完這番話,臉上的神情忽然變的嚴肅起來。

    而後又道:“不過朝廷雖然一早就做了準備,但由於前些年國力有限,所做部署也並不充分,要想一舉收復河東,有些仗我們還是要打,不能有絲毫大意,絲毫放鬆,否則朝廷數年艱辛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從眼瞎整個北伐局面和已經掌握的消息來看,太原府正在我們控制下,三兩個月就能逐步穩定,但大同府反應也很迅速,金國關外精銳部隊很可能會入關支援,重新將太原府奪回去,最低目標也會將忻州守住,讓我們無法駐守雁門關。對我們來說,如果雁門關不掌握在我們手中,那麼關外金軍騎兵隨時都可能經由雁門關入忻州、太原府,我們補給有限,兵力也有限,很難守得住。所以若想徹底收復河東,雁門關必須固若金湯,不能放任何金兵入關”

    “雁門關就是一座大院的門,只要能把門守住,無論我們何時收復忻州,何時收復平陽府,早十天半個月,還是晚十天半個月,都不會有太大關係。一句話,雁門關十分重要,相當於一座大城的唯一一個城門,只要守住,就能把金人擋在關外。守住雁門關對收復河東、關中,甚至是奪取燕京,都十分重要。雖然現在忻州還不在我們手中,但我們必須馬上派一支軍隊去支援或是奪取雁門關”

    辛棄疾很快就話題轉移,用雁門關吸引了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

    “夏將軍,你去過雁門關嗎”聽聞雁門關之名,馬上便有統制官詢問夏成傑。

    夏成傑道:“夏某早年領兵去過大同府一趟,走過一次雁門關。忻州與大同府之間有羣山相隔,兩地之間只有一條通道,那條通道在兩山夾谷之地,綿延百里,雁門關便處在靠近忻州一側,但也在山中幾十裏之處。雁門關坐落於大通道中間,將整個大通道南北隔絕,不管是南來還是北往,必經此關。此關平常駐軍在千人左右,以前都是由女真精銳駐守,這些年金軍兵力減弱,加上北方草原連年征戰,駐守雁門關的守軍便替換成了大同府普通軍隊。但雁門關這些年一直都在大同府控制之中,離忻州雖近,卻不歸忻州統管,縱使駐軍輪換,也輪不到忻州軍,更不會讓任何一個漢人兵將入駐其中。在夏某看來,雁門關易守難攻,只要糧草軍備充足,三千將士足以擋住十萬大軍”

    “三千擋十萬不是開玩笑吧這怎麼可能”

    衆將頓時議論紛紛,打過這麼多年仗,顯然他們並不相信,三千人能抵擋的住十萬人的進攻,在他們看來,雁門關恐有誇大之嫌。

    “諸位應當知道,兩百年前,我們想去塞外,收復雲中,而契丹人想入關內,於是大宋將士與契丹人在北方前後打了幾十年,而發生大戰的位置,就在雁門關附近的雁門山中。在那之後的一百多年裏,宋遼之間雖然沒有再發生大戰,但雁門關一直都在大宋手中,也從未停止修建。據探知的消息得知,金人佔據雁門關後雖然沒有再繼續擴建,但也沒有毀壞,之前的大多數建築都保留了下來,至少仍然能駐軍兩萬。雁門關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戰場,以前是,現在也是,除非收復雲中,將草原人趕回草原深處,否則它永遠都是必須駐守的關隘,也是永遠的戰場。”

    辛棄疾說着環視衆人道:“今天將大家召集在一起,便是商議有誰領兵出征雁門關,爲北伐大軍守住河東北方門戶。”

    “不知道雁門關離太原城多遠”

    “應該有五百里左右。”夏成傑答道。

    “長途跋涉五百里,忻州還不在我們控制之中,孤軍深入,似乎並不明智。”有統制官分析道。

    “方纔夏將軍不是說了嗎,忻州幾乎沒有多少兵力駐守,大軍北上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將忻州收復,關鍵是不要讓關外金人從雁門關進入忻州支援。”馬上有統制官反駁,附和辛棄疾。

    “說的簡單,沒有後勤支援,那你領兵去雁門關”隨即便有統制官發表不同意見。

    辛棄疾眼看情況不對,恐有議偏的危險,馬上說道:“支援雁門關是既定戰略,不需要大家商議支援還是不支援,現在我們需要確定誰去支援。不願去雁門關的,不必發言”

    此話一出,持有異議的統制官便只能閉了嘴,聽其他人發表意見。

    “副帥,末將願去雁門關”

    “我去,只要我在,雁門關絕對不會丟”

    “末將願往,給末將三千人,必叫金人不敢叩關”

    “你們就吹吧,纔打過幾場大仗,就敢吹牛了鎮守雁門關,非我莫屬”

    “袁大人,你就別跟我們爭了吧,小小一個雁門關,哪裏輪得到大人出面大人的戰場在整個河東,可不應該只在一個雁門關啊”

    “王統制說的對,大人還是穩坐中軍大帳,居中策應爲好,雁門關何須大人親自出馬。”

    “你們這話就錯了,沒聽副帥說嗎,雁門關可不僅僅只是一座關隘,那是一座門戶,金人入關,我們出塞,都必經此處,它是大宋在北方的門戶,也是金國在南方的門戶。雁門關在,河東就在,關中就在,中原後方便可穩固,大名府、濟南府駐軍就能全力應付真定府、燕京之敵,這個位置可是非同一般啊”

    “袁大人此言極是,不愧是征戰多年的老將,眼光就是老到。要收復河東、關中,包括燕京、雲中,確實都離不開雁門關,雁門關不在我們手中,想北伐成功,無異於癡人說夢。控制住雁門關,忻州、太原府、平陽府,包括整個河東、關中,都不可能再有金人援兵,沒有援兵,河東、關中的金軍除了投降和向西夏國逃竄,別無他途。所以在整個戰略上,雁門關的地位極爲重要。既然袁大人願去鎮守雁門關,其他人就不要爭了。”辛棄疾如是說道。

    “副帥,袁大人是堂堂的北伐中軍都統制,讓大人去守雁門關是不是大材小用了應該讓大人帶領我們攻城略地纔是啊”

    辛棄疾的話音剛落,便有統制官提出異議。

    誰知不等辛棄疾開口,身爲北伐中軍都統制的袁華便說道:“忻州無重兵,不會有大戰,現階段最重要的戰場在南方,薛帥此刻正在親自駐守介休,平陽府纔是真正的大戰場,你們要想立功,該去找薛帥會和纔是。”

    “薛帥在介休”

    衆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軍從潞州出發時,薛帥沒有隨大軍行動,他們原以爲是朝廷對薛帥有所忌憚,纔沒有讓他領軍出征,不想他卻是去駐守介休去了。

    “此事原本應該保密,不過既然我們已經進入太原城,收復了整個太原府,告訴大家也並無不可。薛帥親自守介休是既定策略,待我們收復太原府、忻州之後,大軍便會南下,由薛帥統領直下平陽府。介休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出現意外,便要承受來自太原府和平陽府兩面夾擊,爲避免意外,多幾分勝算,薛帥不得不親自出馬。”辛棄疾出言解釋。

    “原來如此,難怪這麼久都沒有薛帥的消息。”

    “既然忻州沒有多少金軍駐守,我們何不現在就南下介休”

    “是啊,也許薛帥正等我們南下,我們何必在這兒耽誤時間。副帥,我們還是兵分幾路,趕緊南下吧”

    “時機不到。北伐大軍若想收復河東必須先北後南,大軍北上,先取忻州,而後南下攻取平陽府,收復之後的河東之地纔會迅速穩固,此事不需商議”資歷尚淺的辛棄疾再次制止衆將偏離議題的議論。

    辛棄疾作爲副帥,是直接從汴京來的,他代表的是朝廷,衆將雖然心裏多少有些不服,想給他出些難題,但卻不敢行公然對抗之事,畢竟他代表的是中央權威。

    衆將無言,辛棄疾趕緊接道:“今天主要商議鎮守雁門關人選,袁大人既然請纓前往,也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那麼雁門關便交給袁大人鎮守袁大人,三天之內,你率中軍五千人馳援雁門關,無論如何,至少堅守一個月,援軍和補給需要這一個月時間。”

    “是。大人放心,有我在,雁門關不會丟”袁華起身接令。

    “那就有勞袁大人了。”見對方坐下,辛棄疾轉而又道:“這次從潞州入太原府,一路上耽擱了不少時間,接下來就要辛苦各位了。衆將聽令,三日後,全軍北上,兵發忻州”

    “是”

    衆將起身接令。

    全軍七萬人,在太原城內外修整三天,而後除了一支守城部隊,其餘兵馬拔營北上,經陽曲關進入忻州境內。

    袁華所領中軍五千人,每遇城池,便繞城而過,在嚮導帶領下,直奔雁門關。

    其他軍隊則在辛棄疾率領下,直接兵臨城下,除了忻州城,其他小城紛紛望風歸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