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幼麟傳 >第370章 天下大勢
    距離南中千里之外的成都宮城之中,劉備與諸葛亮正圍爐而坐,討論天下大勢,太子劉禪一臉恭敬,跪坐一旁。

    自曹丕篡漢一來,劉備心心念念得便是發兵北伐,他時刻關注曹魏與孫吳朝野動向,靜候“天下將變”之機。

    故魏吳兩處每有消息傳來,他就要召請諸葛亮商討一番。而劉禪年歲漸長,劉備有心讓他多見識歷練,也時常帶在身邊。

    今日的議題,是細作從洛陽方面傳來的曹魏正在實行的九品官人法。

    諸葛亮羽扇綸巾,對此早有準備。他羽扇輕搖,從容道:

    “九品官人法之始,在於不久前蔣濟上表之《萬機論》八卷,論曰:夫君正之治,必須賢佐,然後爲泰。曹丕稱善,隨後陳羣獻九品官人法,言:天朝選用,不盡人才。曹丕從之,乃行九品官人之法,至今已有月餘。”

    劉備不解,疑問道:“何謂九品官人法?”

    諸葛亮解釋道:“曹魏所行之九品官人法,乃是在在郡中選置中正,自公卿之下直至郎吏,德行才幹均由中正評定。評定以中中爲普通,往上直到上上,往下直到下下,共計九品。通過評定者,列入九品之分,其後方能量才授官。”

    劉備追問道:“大漢立世凡四百年,有舉茂才、推孝廉諸般銓選人才之法度,曹丕竊據中原,人才濟濟,何故行此法?”

    諸葛亮沒有直接回答,卻道:“曹操死時乃是建安二十五年,因其之死,天子改號延康元年。延康二字,有延續小康之意,毋寧體現了天子希望維持當下局面之期盼。天子亦試圖通過改元之舉,打壓曹魏篡位之氣焰。”

    劉備頷首道:“不錯,正是如此。”

    諸葛亮又道:“然則漢賊曹丕已有篡位之心,更願視建安二十五年爲大漢最後之年份,故在天子改元不久,曹丕旋即再次改元爲黃初。管中窺豹,延康、黃初之爭,實乃天子與曹氏之爭,已到難以調和之境。”

    劉備面現怒容,悶喝道:“亂臣賊子,朕恨不能生啖其肉!”

    他深吸一口氣,壓下怒意,又問道:“只是,曹丕篡位與行此法又有何干系?”

    諸葛亮道:“曹丕篡位之途,絕非一帆風順。心懷大漢之忠臣雖歷經曹氏數番清洗,然則大漢綿延四百餘年,國恩浩蕩,漢臣斷無在旦夕間盡數改弦更張的可能。更何況,曹氏殺孽深重,昔日殺皇后伏氏,開國名臣之後的耿氏便對曹氏多有違抗。故曹丕在篡位後,爲求穩固權勢,對於漢臣之拿捏便當提上日程。他行九品官人法,修正對官吏的選拔之法,將官員評定、任命之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是如此。曹丕此舉,倒頗有乃父‘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氣概。”

    劉備終究人中龍鳳,稍一點撥,便領悟過來。

    他本想再問得細些,忽見在邊上一直沉默傾聽的劉禪居然也在緩緩點頭,一副頗有心得的模樣。

    他心中訝異,有心考教,便側首問道:“阿斗,你懂得這九品官人法之要了麼?”

    劉禪不料突然被父親點名,渾身一顫,旋即跪坐而起,稍作沉吟,抱拳回道:

    “孩兒以爲,郡縣中的中正官對大漢官員進行評定時,定會受到曹丕那廝的授意。哪個聽話,哪個就能得上品之評價,哪個不聽話,那自然只能得下品之評價。漢臣們若要在曹魏治下保全官位家世,焉能不遵循此法?如此一來,曹丕可便可在不動聲色間,迫使漢臣俯首稱臣。此人行事,當真陰險啊。”

    說到這兒,劉禪擡頭看了劉備一眼,小心翼翼問道:“也不知道孩兒回答得對不對。”

    劉備卻是愣住了。劉禪這一番話深入淺出,將曹丕行九品官人法的緣由解釋得鞭辟入裏,顯然已經完全理解了曹丕隱藏在此法背後的政治意圖。

    “阿斗平日學習經義,只會哈欠連天,進展極慢,不想對於政事,竟有這般見識?”

    劉備心道孺子可教,老懷快慰,不覺露出讚許的笑容。

    邊上的諸葛亮早已笑道:“太子天資聰慧,一點就透。”

    劉禪難得受到父親和諸葛亮的表揚,頗有些不好意思,陪着左右笑了幾聲,重又退回座位。

    經劉禪這一打岔,劉備怒氣紓解了不少,閒聊了幾句,又問起東吳近況。

    諸葛亮道:“曹丕篡位之舉,頗助漲吳侯孫權之野心。據洛陽和建業細作傳來的消息,吳侯已向曹丕請封吳王。”

    這番話令劉備額間青筋暴露,拍案怒喝道:“亂臣賊子怎敢視我漢室社稷爲私產?朕恨不得即刻提兵北上,摘二人項上人頭!”

    “父親息怒,小心身體啊。”劉禪嚇了一跳,急忙上前安慰。

    見兒子這般關心,劉備強壓怒氣,搖了搖頭,示意無妨,閉目沉思好半晌,方嘆息道:

    “可惜南中未定,天下將變未變,這北伐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陛下,這可未必。”諸葛亮羽扇輕搖,輕聲笑道。

    “什麼!”劉備聞言,雙目含光,頓時坐直身子,忙問道:“軍師必有以教我!”

    他心情激動,不假思索之下,竟然恢復了昔日的稱呼。

    諸葛亮朗聲道:“啓稟陛下,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今年秋收已過,諸郡糧秣之數,俱已彙總成冊,萬幸風調雨順,收成甚佳,益州諸郡縣共計得糧百萬石,可供十萬大軍征戰半年支用。”

    他頓了頓,繼續道:“再說漢中那邊,荊州軍民自遠赴漢中後,幸姜維均田得時,關平安撫得當,呂乂教習得法,百姓皆安居樂業,今漢中積穀百萬斛,隨時可供驅策。”

    劉備精神微振,頷首讚道:“朕年老力衰,這都是孔明你的功勞啊。”

    說到這裏,他忽又嘆息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言固然不假,只是南中未平,孫權虎視眈眈,倉促北伐,恐難遽成啊。”

    諸葛亮長身而起,從懷中掏出一張小小的紙條,交予劉備手上:

    “正要報知陛下。臣入宮前,剛得了南中飛鴿傳書,十數日前,姜維匯同李恢,已然平滅朱褒之亂,定下一個月後共擊雍闓。”

    劉備聞言,豁然起身,接過紙條,細細看了一遍,面上已經堆滿笑容:“先破高定,再滅朱褒,南中三叛,已去其二,好一個姜伯約!好一個李德昂!孔明,這都是你慧眼識珠,舉薦有功啊!”

    諸葛亮謙虛道:“二人蒙陛下簡拔,自當衷心國事……”

    他微微欠了欠身子,又道:“尤其姜維此去,以鹽鐵聯營之策,盡收朱提、越巂豪族大姓之心,取漢夷精兵一萬四千,糧草軍資無數;再興朱提銅礦,行餘銅官買法,朝廷每年可得銅數萬斤,如此一來,蜀中物價騰飛之患可迎刃而解矣。據報,首批一千斤銅,當於月後送達成都。”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