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幼麟傳 >第四百一十六章 五路侵攻之策
    劉豹聞言,面上怒氣一閃而過,轉頭去望司馬懿,司馬懿卻不再言語,反是饒有興致望着對面。

    但見徐庶深吸一口氣,正色道:“前漢之初,中原混戰,匈奴再興,威脅國之北陲。光武帝採退讓之策,兩次將並、幽二州數郡邊民東徙南遷,兩州大片土地遂成匈奴、鮮卑信馬由繮之域……”

    頓了一頓,他繼續道:“幸天不佑胡,彼時匈奴,連遭天譴,先是旱災頻發,草木盡枯;繼而瘟疫肆虐,屍殍遍野,存活者十之二三,更有久受匈奴侵害的東胡烏桓,乘機反擊,致匈奴連連大敗。天災人禍中,老單于嗚呼哀哉。爲爭奪單于大位,匈奴各部矛盾激發,二度分裂,寧胡閼氏(王昭君)之孫——日逐王比,未能繼承大統,只好率領漠南八部數萬人馬,向漢邊地遊徙,各部共舉日逐王比繼承其祖’呼韓邪單于‘稱號,做了南部匈奴的可汗。至此,南北匈奴分庭抗禮之勢終成。”

    司馬懿聽到這裏,頷首道:“不錯,南匈奴與漢和親,願爲漢庭戍邊。”

    劉豹應和道:“確實如此!我南匈奴乃國之藩籬屏障!”

    “果真?”徐庶聞言,哂笑道:“靈帝年間,匈奴各部再叛,殺單于羌渠,擁立須卜骨爲單于,羌渠子於夫羅則率數千部衆,自封單于,與黃巾軍白波谷郭太部,聯合一處,掠平陽,攻太原,寇幷州大部,南匈奴一部即於此時開始滲入汾河周邊,與漢人爭地,競相攻殺,這便是左賢王說的爲國藩籬乎?”

    司馬懿心中不喜,暗忖道:“這個徐元直好不懂事,這些話私下說說也就罷了,當着匈奴人的面說,不是狠狠打人臉面嗎?”

    他揮手打斷徐庶,轉身對劉豹道:“請左賢王前行一步,我稍後便到。”

    劉豹不敢抗拒尚書的威勢,只得將滿臉怒氣吞入腹中,躬身離去。

    待支開劉豹後,司馬懿皺眉道:“時過境遷,大漢不復存在,今是大魏之天下,右中郎將何故提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

    徐庶搖頭道:“怎與大魏無關……昔太祖(曹操)滅袁紹,統一河北,爲鞏固北陲,靖肅、平息匈奴騷擾,運用安撫懷柔之謀略,將南匈奴,一分爲五,析爲互不統屬的五個部,使其各自爲政。還把南匈奴大單于呼廚泉請入朝廷,使之與部屬隔離。名爲尊貴,實則操控……”

    說到這裏,徐庶往前驀地邁出一步,冷眼如刀,喝道:“南匈奴雖然式微,然尚有控弦之士十萬,以太祖之雄才大略,也僅能分而治之,不至夜長夢多。今日尚書一旦放任呼廚泉迴歸匈奴故地,猶如放虎歸山,潛龍入海,一俟匈奴入關,不僅陷關中百姓於水火,匈奴之勢亦將難控矣,此間干係,尚書莫非不察乎?”

    “哈哈哈哈,我道右中郎將何故攔我,原是爲了此事。”司馬懿大笑道:“豈不聞諸胡者,疥癬之疾也,待逐走劉備,陛下回朝,自會設計瓦解匈奴之勢。而劉備者,心腹之患也,今其挾勢而來,與我大魏爭的乃是天命所歸,大統所在,焉能不慎重以待?須知疥癬之疾不足慮,心腹大患不可留啊。”

    徐庶搖頭道:“非也,曹劉之爭,乃漢人之爭,兄弟之爭,誰勝誰負,各憑本事。若因內鬥,致外族坐大,豈非有負前漢武帝、後漢光武、今魏太祖三位雄主承繼了三百年之志乎?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庶勸尚書,千萬莫要行差踏錯,作出青史留憾之事!”

    這一番話擲地有聲,隱以青史留污威脅,司馬懿豁然色變,不悅道:“懿奉陛下之命,守護京畿重地,爲保安寧,自當無所不用其極,右中郎將若有異議,自可向陛下面陳,不必在我處苦勸。懿還有要事在身,恕不奉陪。”

    說罷,拂袖轉身,便欲登車離去。

    徐庶氣極之下,血貫瞳孔,睚眥欲裂,左手摸劍,竟是一副欲殺人的模樣。

    時故主劉備北伐一事,他早已知曉,他自忖既爲魏臣,對於曹劉之爭,決定不聞不問,不予摻和。

    但司馬懿欲引匈奴入關一事,關乎華夷大義,百姓福祉,被刻意壓制多年的任俠之氣此刻被點燃激發,再難抑制。

    司馬懿懾於其勢,匆匆上車離去,左右護衛亦跟進保護。

    “即便陛下在此,也會默認此舉,縱殺了此人,也是於事無補……”

    徐庶終究還是忍住了殺人的慾望,怒視司馬懿一行漸行漸遠,漸漸消失於街角,滿腔怒意,化作一息長嘆。

    車駕上,司馬昭不時掀簾後探,咋舌道:“這人渾身鋒利,好似一柄出鞘的寶劍,着實嚇人,他有如此膽識,此前怎不曾聽聞?”

    時世家多重視對子嗣的教育,但不同於尋常士大夫延請名儒教育,司馬懿多以言傳身教,此刻見司馬昭心有好奇,旋即平復好心情,笑道:

    “這位潁川大才,原名徐福,昔日爲遊俠劍客,行俠仗義,胸中自有傲氣,曾因劉玄德之信義着於四海,前往投奔效命,若非此人引薦,劉玄德無緣得諸葛孔明爲軍師,也成不今日氣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車廂內,一大一小相對而坐,司馬懿將昔日徐庶殺人逃命,投奔劉備,後受母召喚,不得不迴歸魏境,臨行前引薦諸葛亮一事細細說了,他口才甚佳,司馬昭聽得津津有味,及至聽到徐母身死,徐庶被朝廷冷落,忽得發問道:

    “他在大魏無牽無掛,此刻業已知悉父親欲使匈奴人作爲第四路援軍之辛密,若祕密投奔蜀人,該當如何?”

    “昭兒有此一問,足見有了自己的考量。”司馬懿看着年僅十歲的愛子,頗感欣慰,笑道:

    “不過,此慮大可不必,去歲陛下代漢登基,這位潁川大才以本名徐福上表勸進,只此一項,他便斷了再投劉玄德門徑之途。”

    司馬昭喃喃又問道:“他那般胸有崖岸的人物,自當知曉,以他的處境,在我朝必難得重用,不知爲何還要上表勸進……?”

    “誰知道呢……”司馬懿也是不解搖頭,說到這裏,他面上的笑容倏忽斂去,雙目微閉,隱約有鷹視之像。

    “縱使此人不顧顏面去投劉備,爲父也是不懼怕的……今日見好匈奴人,昭兒可隨爲父前往幽州拜訪度遼將軍閻柔,那是爲父的第五道佈置,這一手難知如陰,防無可防,到時候見了,你便知道了。”

    司馬昭終究少年心性,聽聞還要往北遊走見識,頓時不覺舟車勞頓,大聲拍手叫起好來。

    他哪裏知道,對面看似胸有成竹的父親,常懷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之感嘆。曹丕南行之際,將舉國精兵強將抽調一空,其實並無多少力量,可供轉圜折衝。

    這五路侵攻、解救關中的軍隊,或由罪臣掛帥,或由失勢的宗室擔綱,抑或借用外族兵鋒——他們多不由朝廷掌控,也不會損耗朝廷的實力,這是司馬懿費勁心思,苦思冥想纔想到的破局之道。

    誠然,使用超出掌控之外的力量,必然會帶來超出掌控的後果,但局勢頹唐至此,除了放手一搏,別無他法。

    這些日子,他費盡心機口舌,終於促成其中四路,最後這一路,也只是時間問題。

    車馬徐行,北國飄雪。

    司馬懿目視南方,心中默唸道:“子桓,我縱然背上所有罵名,也只能盡力至此了......盼你儘快與孫權講和,及早歸兵......”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