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幼麟傳 >第三十八章 蜀都
    衆人繼續南行,只覺越是靠近益州腹地,沿途越是繁榮。終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9年九月十二日日落時分,抵達蜀國都城cd。

    cd之名,取自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cd之意而來。城邑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公元前316年,秦先後兼併蜀、巴,設蜀郡,郡治cd,秦張儀、司馬錯先後築太城、少城,此城規模乃現。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爲十三州,置益州,以此城爲州治,至此,這座城市的人口、農業、手工業、商貿達到巔峯。據朝廷官方統計,當時有戶八萬,口四十餘萬,這還不包括各家豪門中的家生子和隱匿等未編入冊者。

    時至今日,cd已是西南首屈一指的名城大邑。

    除了傳統農耕外,cd的織錦業、繅絲、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行業已是十分發達。後世左思蜀都賦“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描繪的就是這般盛況。

    各種產業中,尤以織錦業最爲出名。因西漢時設“錦官”一職,故其又有“錦官城”之稱。

    東漢末期,中原戰火連綿,人口銳減。蜀中反倒因爲地處邊緣,未經波及,依稀還有幾分當年盛世之景觀。

    眼下姜維一行人正駐足於cd北門。仰頭望去,只見城牆高三丈,樓觀壯麗,城郭完固。

    姜武出生至今,從未見過如此規制的城池,驚呼道:“都說長安城乃是天下第一雄城,小人雖未去過,但今日見到cd,實想不出那長安城還能築成何般模樣”

    時天色漸暗,城門內外盡是出城的行人,或推着小車,或挑着扁擔。他們多是住在城郊的農夫,白日裏在城中發賣完果蔬米糧,眼下均是踩着點,想要趕在關門之前出城和家中妻小團聚。

    人流中忽響一陣喧囂,一隊披甲執戈的士兵排開行人,護着兩位高冠黑袍的官員,快步走到衆人跟前。

    左首那名官員三十來歲的年紀,樣貌頗爲嚴肅。他向馬岱拱了拱手,問道:“敢問足下可是自沔陽來的馬岱將軍嗎”

    馬岱久在邊關,朝中文官多不認得,遲疑道:“某家正是左將軍麾下裨將馬岱。不知足下怎麼稱呼”

    那人答道:“本官乃漢中王府太子洗馬董允。”又一指身邊那位書卷氣甚濃的官員,道:“這位是益州勸學從事尹默。我等奉漢中王命,特來迎接馬將軍和姜義士一家,在此恭候多時。卻不知哪位是天水義士姜維”

    姜維上前見禮道:“在下正是天水姜伯約,有勞兩位大人在此等候。”他口答心道:“原來是他倆”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歷史上乃是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稱的蜀漢四相之一,可謂大名鼎鼎。其父董和,官任掌軍中郎將,是大司馬府中僅次於諸葛亮的實權人物。他眼下正作劉禪的太子洗馬,在漢中王府內任事,此刻前來,當是屬於宮中派來的代表。

    而那位書卷氣甚重的尹默,其字思潛,梓潼涪人。因益州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故年少時遠遊至荊州,跟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尤其精於春秋左氏傳。劉備入主蜀中後,仰其學名,聘其爲益州勸學從事,作爲益州學官。劉備進位漢中王時,也多借其學識,制定禮儀典故。如今可謂是蜀漢當朝的一代學士,此時作爲府中的代表前來迎候。

    姜維知道兩人均是蜀中名聞遐邇的名士,又身居要職,此番來迎,可見朝廷對自己此行十分重視,心中不由定了幾分。

    薑母、馬鈞、姜文、姜武此時都來與董允、尹默見禮。

    雙方寒暄了幾句,董允便道:“旅途艱辛,漢中王已是吩咐驛館備下美酒佳餚款待,諸位請隨我來吧。”

    衆人正要動身間,馬岱卻轉身道:“伯約,某家須先帶兄弟們去北大營翊軍將軍處報到。咱們今日就此別過了。”

    薑母問道:“馬將軍不與我等同行了嗎”

    馬岱笑道:“夫人有所不知,外軍未得准許,不可擅入都城。岱只是例行公事罷了。”

    姜維忽問道:“翊軍將軍可是趙雲趙子龍嗎”

    馬岱頷首道:“不錯。正是趙將軍。”

    這句話剛說完,與馬岱隨行的三十名騎士已是調轉馬頭,集結完畢,他遂朝衆人拱了拱手,道:“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諸位,就此告辭了。”

    姜維情知朝廷規矩如此,只得拱手道:“一路多承馬兄照顧,大恩不言謝,萬望保重”

    其餘諸人也都上前道別,大家一路同行,彼此間頗有了感情,都是十分不捨。

    馬岱策馬徐徐經過姜維身邊,忽小聲道:“說不定幾日後,你我二人還能同殿面君呢。”言罷,爽朗一笑,旋即領着衆騎拍馬離去。

    目送馬岱離去後,董允當下領着衆人進入城中。

    進得城來,但見街道寬敞整潔,各式商鋪林立,行人錯落有序,端的是一派繁華景象。此城佔地極廣,衆人足足行了一炷香功夫,這才抵達驛館。

    這座驛館乃是劉璋當年舊觀,經其父子兩代修葺,層臺累榭,輪焉奐焉。衆人從來都不曾見過這般華麗的房屋,心中不由暗歎蜀中富庶,比之天水一帶,無異於天壤之別。姜文、姜武兩兄弟畢竟年輕,忍不住四處觀望,嘖嘖稱奇。

    早有驛館令和侍從在門口恭候,將一行人引入一進獨立的院子。此處除了有多間屋舍外,還自帶一個花園。繁花茂草,風景宜人,又兼遠離市井,十分幽靜,倒是個難得的好住處。驛館令指使侍從將行李一一卸下安置好,又爲衆人準備熱水新衣,以供沐浴更衣之用。

    姜維一路上風塵僕僕,眼下得了這般周到服侍,終於放下心事,痛快洗漱一番。

    浴桶邊上放着驛館令送來的新衣,是一襲寶藍色的飛雲流彩蜀錦直裾,散發着柔和的光澤,瞧着華貴異常。但他只是匆匆一瞥,並不取用,只從行李中取出一件漿洗得泛白的青色麻布長袍,披於身上。此前在武都,行李大多丟失,這件衣服是當日穿在身上的,故而得以保留。

    他情知董允、尹默仍在堂中等候,不忍其久侯,粗粗一紮仍微溼的頭髮,即向堂中行去。

    董允此刻正與尹默一道於驛館堂中奉茶閒談,遙遙就見姜維行來。走到近處,只覺眼前這名少年長身玉立,英武俊朗,雖只着了一襲泛白的青衫,卻絲毫不減其瀟灑閒雅之態。他上下打量一番,心中暗贊:“傳聞此人號幼麟,若只以外表而論,當真煌煌如麒麟之表也”

    及至姜維行至堂中,兩人上前相迎。董允的目光落在姜維袍服之間,忽問道:“姜義士如何不穿驛館令所贈新衣”

    姜維聞言便是一愣。

    古人重絲輕麻,後世之人卻截然相反。麻布衣服涼爽透溼、風格復古,反倒得了後世國人的歡心。他上一世也是穿慣了麻布所制的衣服,眼下暑熱尚未消盡,故而取了更爲適用的舊衣。

    他不知道董允所聞何意,只得如實答道:“舊衣服舒適,故而取用。倒是辜負了驛館令的一片心意。”

    董允聞言微微頷首,原本十分嚴肅的面容頓時緩和了幾分。

    說話間,薑母、馬鈞、姜文、姜武也已洗漱完畢,相攜來到堂中。幾人都是穿着自己的舊衣,並無一人穿了蜀錦新衣。

    董允見後,臉上忽然現出笑容,讚道:“伯約居無餘服,有華衣卻不爲所動。更難能可貴的是,你之家人也如同你一般,可見伯約治家嚴謹,乃是品行高潔之士啊。”

    他此言一出,姜維便明白了董允態度驟變和善的原因。

    荀子有句名言,曰:“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聖王之道也,儒之所謹守也。”後世儒者受其影響,觀人時先觀其德行,再看其才能。

    諸葛亮十分重視自己德行的修煉,無論是躬耕南陽還是治理蜀中時,皆勤儉修身,以身作則。

    受其影響,荊州系的少壯官員大多也是如此。董允爲官半生,正是兩袖清風。雖有些惜愛羽毛,但對利之一道卻是視如浮雲。眼下親見姜維一家安貧樂道,心中大起同道之心,這纔有了態度上的轉變,還將對姜維的稱呼從“姜義士”轉變到了更可更爲親近的表字。

    這廂,驛館令已是備好酒水筵席。

    董允當即請了姜維、馬鈞入席寬坐。楊氏扶着薑母到隔間用膳。而姜文、姜武因是下人的緣故,自然不得不主人同席,有侍從將他們引到後間用餐。

    這是代表蜀漢朝廷的接風宴,菜色十分豐盛。四人相互敬飲了幾杯,又隨意寒暄了幾句,氣氛可謂不濃不淡。

    董允冷眼旁觀,只覺這位馬鈞繃直身子,停著不食,十分拘謹。而姜維卻是渾然自若,該飲則飲,當食就食,氣度一如平時,絲毫沒有拘束之感。他方纔對姜維已是大爲改觀,眼下見他如此,自然更是高看了一眼。

    他表面上是受命迎接姜維一行人,實際上劉備、諸葛亮還給了他另外一個使命,便是要好好觀察一下姜維其人。畢竟此前所有消息均由馬超表述,所謂耳聽爲虛,眼見方爲實也。經過這短短一個時辰的相處,他對姜維已是有了個粗判。

    此行目的既然已經達到,酒過三旬後,董允便起身道:“伯約,你與家人且在此好好將養幾日。但有所需,只管和驛館令提來便是。本官與尹從事每日都會前來探望。眼下時辰不早,我等還需回宮府覆命,就此告辭。”當下領着一直沉默不語的尹默飄然離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