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幼麟傳 >第209章 漢中經略
    諸葛亮領着姜維來到書房安坐。

    落座間隙,姜維放眼打量,但見書房內乾淨整潔,並無名貴的字畫裝飾,唯有案几側首置這一隻造型古樸的花瓶,瓶內插着的幾株橫斜清淺的桃枝。

    但即便是如此隨意的搭配,也自成點綴;和着口鼻間那一縷似有若無的檀香味,已足夠令人生出素雅淡然、心曠神怡之感。

    等童子重新奉茶後,姜維抱拳道:“休沐之日叨擾先生,當真不該。”

    諸葛亮笑道:“你我日後須常常見面,實在不必拘禮。只是,伯約此來,不會只爲了引薦德衡這個大才吧?“

    姜維頷首道:“不錯,還有一事正要向先生討教。”

    稍微頓了頓,繼續道:

    “尚書令去世前夕,在下一直隨侍在側。尚書令臨終遺言,荊州不可再圖,他唯一的遺願,便是希望先生能夠勸服主公,放棄東顧,一心北伐,以圖後效。”

    諸葛亮聞罷,嘆道:

    “事已至此,吾如何不知荊州歸屬已成定局?吾亦定當盡心竭力,穩住同僚,扶保大業。至於北伐一事,伯約儘可放心,關雲長命喪曹操之手,主公心中恨極曹魏,定會壓服朝中其他意見,矢志北伐的。”

    姜維道:“軍師深明大義,在下當真佩服。此外,關於荊州百姓的安置,不知朝中是否已有定論?”

    諸葛亮奇道:“哦?伯約對於民生也有涉獵?若有什麼想法,還請直抒己見。”

    姜維坐直了身子,抱拳道:

    “在下以爲,主公與軍師所欲者,乃是編戶齊民,朝廷藉此獲取賦稅、徭役和兵役。只是若要安置十萬百姓,少不得要在蜀郡開墾新田五十萬頃。且不提其間人力物力之損耗,單單就時間而言,沒有三五年的淤土肥田,荊州百姓根本做不到自力更生。倘若朝廷在這三五年時間內,亦無法妥善接濟,這些百姓爲求果腹,只得投靠世家豪族以爲佃戶。如此一來,豈非平白便宜了世家豪族,而與朝廷之初衷背道而馳了麼?”

    他不知道這麼說話會不會太過於直接了一些,甫一說完,便擡頭覷向諸葛亮。

    諸葛亮先是面露訝色,隨後微微一笑後,問道:“那依伯約之見,如何安置纔是正途?”

    姜維知道他這句話半是諮詢,半是考教,當下振奮精神,繼續道:

    “維以爲安置荊州百姓最佳的地點,莫過於漢中!”

    “漢中轄南鄭、褒中、沔陽、成固、蒲池、南鄉、西鄉七縣,其地山環水繞,氣候溫潤,土地肥饒,多有利於農業墾殖的河川平原和丘陵平壩,與關中、蜀中並稱富饒,可養甲十萬,安置區區十萬百姓自然不在話下。”

    “昔日五斗米張魯治漢中,實行善政,閉關墾殖,由是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此前曹操於漢中之戰戰敗,雖盡遷漢中百姓,而沃土尚存,足以安置十萬荊州百姓。如今已是三月,若百姓及時遷徙,尚來得及趕種今年的春糧。如此一來,朝廷只需花費一季之資,便可盡獲十萬編戶齊民!”

    “再者,大軍若要行北伐之舉,糧草供應乃是生死攸關之事。雖然蜀中沃野千里,盛產糧粟,可惜路途遙遠,關隘險阻,糧草轉運着實困難。不過,荊州百姓若在漢中練兵積穀數年,不僅能夠就地解決部分給養,還可以減少朝廷鉅額運轉之耗費,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豈非一舉兩得乎?”

    諸葛亮聞罷,大笑道:“伯約與吾之所見,可謂不謀而合矣。”

    他邊說,便從案上取出一冊竹簡,朝姜維招了招手,示意來看。

    姜維上前接過一看,但見竹簡上首標題爲《置荊州軍民於漢中表》,他旋即翻開竹簡,仔仔細細閱覽了一遍。

    表做所載的內容正是諸葛亮建議劉備將荊州軍民安置到漢中一事,理由與他方纔所言差不多,但字裏行間依據之充分,數據之詳實,卻是遠遠超過姜維所知了。

    譬如,表中對漢中有多少舊田,張魯開墾了多少新田,有多少鐵礦,有多少可供利用的水利設施,這等數據亦一覽無餘,十分詳實。

    表中還表具呂乂爲督農,行農事輔導之職,並建議派遣司金中郎將張裔至漢中重新經營漢武帝時期設置、卻一度中斷的沔陽鐵官。

    姜維越看下去,越覺佩服。

    他知道漢中之戰後,曹操盡遷漢中軍民於關中,蜀漢得漢中之地,失漢中之民。如今的漢中可謂民生凋敝,百廢待興。

    而諸葛亮的這份奏表,與其說是請求劉備將百姓安置到漢中一地,倒不如說是一份以安置百姓一事爲契機,進而全面開發經營漢中的方略,其間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容不得身爲主公着不心動。

    姜維看罷,恭恭敬敬將表奉還給諸葛亮,嘆道:“軍師高瞻遠矚,深思熟慮,維實在是班門弄斧了。”

    諸葛亮輕搖羽扇,搖頭笑道:

    “無他,未雨綢繆耳。其實早在荊州百姓入蜀之前,吾便已經派遣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尚書郎蔣琬先行趕赴漢中,勘探調查境內‘露田’、‘草田’,並堪輿可供利用的水道和水利設施。方略大致籌備完畢,只是關於安置百姓之田畝之策,諸位同僚之間倒是存了不同意見,故而主公遲遲未能決斷。”

    “田畝之策?”

    “不錯,眼下正停頓於此處,大部分同僚傾向於實行屯田,但吾心中卻以爲不妥。”

    姜維知道,屯田之法,自古既就有。

    實行此法最有名者莫過於曹操,他爲了保證用於征戰的大量糧草,在起兵之處就開始屯田,並將之發揚光大。

    屯田分民屯和軍屯,民屯按是否用官牛,收成老百姓和官府按比例分成,大抵用官牛的,民四官六;不用官牛的,則以五五開。

    軍屯之糧則全部歸朝廷所有,多用於軍事。

    黃巾起義、董卓爲亂、諸侯並起之後,天下戰亂紛爭,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糧食短缺,可謂民不聊生,中原大地到處都是因爲戰亂而無家可歸的流民。

    面對這種情況,曹操豎起“屯田安民”大旗,收攏流民,將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借於他們耕作。

    雖然大部分收穫是屬於官府的,但流民藉此勉強能夠果腹,還得到官府大軍的庇護,人身安全轉爲安定,比起之前漂泊無定、隨時可能倒斃的日子來,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流民與官府都從此舉中受益匪淺,曹操也藉此在各路諸侯中迅速脫穎而出。

    歷史上,曹操於許都屯田一年,當年就得谷一百萬斛,藉此“積穀以徵四方”,成爲其成就霸業的基礎;此後夏侯惇,以及再後來的鄧艾等都多次行屯,對曹魏乃至晉的征戰皆起了巨大的作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