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雖然朝廷大員大多竭力反對臨陣換將之舉,溫體仁卻是一力贊同盧象升進京勤王,倒不是因爲溫體仁瞭解上意,而是如若再讓盧象升攻賊,這一日三勝,寵恩日重,他溫體仁還如何自處所以這才贊同崇禎的決定,把你調到邊關去對付更難對付的韃子可行看你還能不能一日三勝

    崇禎決定把盧象升給調到邊鎮,不管怎麼說也總比張元佐來得強,好歹盧象升將流賊打的節節敗退,調到邊鎮要比張元佐連上任都不敢要好得多。

    六月初,盧象升休兵,之後前往秦關與總督洪承疇商議,彼時秦中之賊方纔被剿滅了近半,豫中卻又有流賊興起,先後有臨潼、邠州、渭南、韓城、華州等地遭到流賊攻城,雖因洪承疇防守得力,流賊皆是無功而返,卻也是讓年初的大好形勢以不復再有,好在之後盧象升又屢獲奇勝,朝廷卻發來了勤王的詔令,盧象升雖無可奈何,只得起麾下兵馬兩萬餘人前往京城,自此洪承疇無才無德,接任的熊文燦無能之輩,大明流賊復起,再無寧日,直指大明滅絕。

    這些個消息是隨着朝廷的邸報到達南京城的,相比起京城裏的手忙腳亂,大明的陪都南京還算安寧,至少這反賊先是被驅趕出了南直隸廬州、滁州地界,又被五省督撫盧象升接連擊敗,即使留下了些流寇反賊,那也有那東江鎮總兵方凱的客軍所在,已經剿滅了大半,自然是要安寧得多。

    不過朝廷的一紙詔令,讓包括韓贊周在內的南京文武們安寧不下來了,因爲剛剛被南京的諸多文武當成保命的護身符的東江鎮客兵一萬兩千丁,這次被朝廷徵調了,雖說還是在南京兵部的所屬,畢竟京城離着太遠,軍令傳達太慢,難免延誤戰機,可這次朝廷卻是明確指出,要這支明軍從南直隸邊界入鳳陽府然後轉到河南,與總督洪承疇一起御賊,概是因爲盧象升被召回勤王后,其所屬兵馬兩萬餘人自然也要跟着前往,自此洪承疇無兵可用,即使拿來守成尚且不足,更別提清剿剩下的賊寇,所以洪承疇這纔跟朝廷要援。

    崇禎兩眼一抹黑,就是滿朝文武都沒人想的起來到底哪還有援軍可調,川陝兩地本是兵多之地,現如今陝地乃是流寇反賊的大本營,洪承疇手上不多的兵力也都大多在那裏,川地卻是要好一點,也有昔日賊寇之首張獻忠與各部流賊堵住了去路,虎視眈眈,根本無兵可掉。

    要不然朝廷也不會光調一個盧象升勤王了,畢竟比起大明腹地的反賊勢力大減,關外的韃子卻是屢屢入關掠奪,近幾年更是愈發頻繁,邊鎮丟失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只是既然朝廷的令都下來了,那也沒得辦法,南京城裏只得一日拖上一日,反正直到拖到反賊再也無力進犯爲好,可這終究不可能,所以到了七月初,隨即一紙調令從南京城裏發了過來,讓東江鎮總兵方凱過鳳陽府入河南之地,沿途清剿反賊以及協助洪承疇以及配合新任的陝撫孫傳庭。

    兵貴神速,隨即方凱就領兵出發,以武曲一軍兩營和北斗親衛營步卒一萬兩千人,兩日後既然到達鳳陽府,若非進入鳳陽地界後,沿途流賊不斷,多如螻蟻,放着不管又不行,徒然爲禍鄉里,自然是要清剿,也就耗費了些時日。

    過府而不入,鳳陽之地雖是大明的中都,與京城順天府、南京應天府齊名,但卻一直空有中都之名,鳳陽之地本就爲貧瘠之處,概是因爲爲太祖朱元璋祖籍,也是大明曆代先王的陵寢所在,這纔是爲中都,爲大明陪都之一。

    年初曾被闖王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合力攻破,連皇陵都樓殿都被摧毀,流賊又火焚了龍興寺,以斷大明龍脈,九年初又是兵臨鳳陽府下,好在有盧象升力挽狂瀾,反賊未能攻破鳳陽府,但卻攻破了相鄰的滁州府,之後就是被明軍擊敗,兵潰千里,一路逃回了陝甘老家。

    所以昔日的大明中都早已不復模樣,以前是空頂着箇中都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