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宋九千歲 >第九十四章 炒作出來的國相
    趙允讓想了想,這也好吧。

    當即接下了劉太后的旨意,還順便告訴了趙禎一聲。

    至於具體內容可沒敢實說,真說了趙禎就得炸了

    趙允讓帶着一名鬚髮皆白的老太醫,就這樣啓程了,沒有帶別人。

    畢竟這也算是祕密公幹了。

    結果在京城外,卻是遇見了迴轉延州的范仲淹。

    范仲淹鬱悶啊,這次不遠千里趕回來,那是擺明了當大招用的。

    結果讓歐陽大娘直接用針線就給秒殺了,你說這哪說理去

    趙允讓說實在話,心裏也有些不得勁,覺得對不住范仲淹。

    大老遠地趕回來,結果灰頭土臉地回去,也太對不起這位歷史名臣了。

    不過趙允讓看着范仲淹,老覺得自己好像有點什麼事兒,與他有關。

    但是,肯定不是重修岳陽樓,那還得好幾年呢

    “範大人這是要幹什麼呀”

    范仲淹點點頭:“朝廷任命我爲陝西經略副使,因事回京,如今事了,自然要回歸任上。”

    趙允讓明白,這次回來就是爲了這場大辯論而來的。

    沒想到連句話還沒說呢,就讓一個弄針線的給滅了。

    估計就算以范仲淹的心胸,心裏也是鬱悶的很。

    陝西經略副使趙允讓突然心中一動,想起來了:“範大人,不知道近些日子,是否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到了大人那裏”

    但願還沒有

    范仲淹很是驚訝:“你如何知道”

    壞了,壞了

    這事情居然已經發生了:“那人竟然已經見過大人了”

    “見過了,我覺得他是一個狂生,所以就把他打發了怎麼,你認識他”

    “他去了何處”

    “誰知道,也許迴歸原籍吧”

    “那又是什麼時候的事”

    “春闈之後有月餘的事情,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個月了。”

    趙允讓一拍拍大腿,完了全完了,看起來和西夏的這場戰爭不能避免了。

    可是又不能和范仲淹說,因爲這位名臣正目光灼灼地看着趙允讓,覺得這位小王爺有些不正常呢

    張元、吳昊這也算是改變歷史的兩個人物啊

    這張元原爲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本姓張,名字不詳。

    年輕時“以俠自任”、“負氣倜儻、有縱橫才”,才華出衆,也算是有點小名氣。

    這種聰明人最怕的其實就是挫折了,就像一直考第一,高考連一本線也沒上的一樣。

    在北宋累試不第,自己覺得才能難以施展,遂下了決心,叛宋投夏。

    按照現在的說法,這張元的腦袋屬於有問題那種,不得志的人多了,哪有隨隨便便就投奔敵國的。

    而張元叛宋投夏這件事事,給宋朝以極大震撼與教訓。

    甚至於因此改革了科舉制度,當時科舉進士中的殿試,實行的是末尾淘汰的錄取制度。

    這以後,凡是中了進士之後的人,一律授以進士出身

    即使那些科舉成績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進士出身”,儘量防止再出現文人叛逃的事情。

    原因就是這個張元造成的影響和後果太惡劣了。

    張元屢試不第後,曾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吳昊趕往邊關,也就是范仲淹值守的地方。

    而且張元簡直就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炒作第一人,估計要是放到現在,第一狗仔絕對沒有某人什麼事了。

    他們僱了幾個人,拖着一塊大石板在前面走。

    石板上刻着兩個人嗟嘆懷才不遇的詩句,他們兩個人跟在後面,吟詩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范仲淹的重視。

    范仲淹還真接見了他們,引他們入大帳聊了一陣兒,大概是覺得話不投機,又把這兩人送了回去。

    趙允讓一直想着這件事呢,估摸着也快發生了,結果已經發生了。

    回到家鄉後,不知爲什麼事,張元又被當地的縣令打過一頓板子。

    這麼一個人,挨板子其實很正常

    可是張元那脆弱的小心靈又受傷了。

    這次侮辱讓他下決心投靠西夏。

    臨行前,路過項羽廟,“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併之詞,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你看,雖然沒有說什麼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之類的,可是這不滿之意也是躍然紙上。

    他認爲自己的才幹,遠高於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輩,有這些人當政,他永無出頭之日。

    所以他要尋找一切機會,來證明自己的優秀。

    他聽說李元昊有立國稱帝大志,就來到西夏。

    這個時候,他才改名爲張元,他的好友改姓名爲吳昊。

    從這個名字,你就看出他們倆的炒作才能了。

    兩個落魄的讀書人,哪就能隨隨便便見到西夏的最高統治者啊

    可是這名字一改,就有可能了

    爲什麼呢

    避諱啊

    古代名字這方面的講究是很多的

    避諱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項。

    皇帝老子的名字,那是不能隨便用的

    所以你看柳宗元寫捕蛇者說,杜牧寫阿房宮賦。裏面涉及到“民”字,都用人代替

    “民風”就成了“人風”,“天下之民”就成了“天下之人”

    “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其實也是由避諱來的。

    還有更離譜和倒黴的,唐代詩鬼李賀,因爲他老子叫李晉肅,而“晉”又與進士的“進”同音,結果連科舉進士都考不了。

    按照這個邏輯,凡是姓高的,估計都沒機會上大學了

    這兩個炒作高手改好名字之後,就在一家酒館裏,終日飲酒,並用筆在牆壁上寫下:“張元吳昊來飲此樓”。

    巡邏的西夏士兵見到後,知道他們不是夏人,就將他們拿下送到李元昊面前。

    李元昊就問他們爲何觸犯其名諱,身爲宋人爲何進入西夏。

    結果這兩個大聲說:“姓尚未理會,乃理會名耶”

    這一下說到了李元昊的痛處,因爲李元昊本姓拓跋,這李姓還是他祖宗受唐朝皇帝賜姓的,而且宋朝皇帝也摻和過,還賜姓趙,他還叫趙元昊。

    按現在的邏輯,他有三個戶籍

    所以李元昊聽後非常驚奇,釋放了這倆貨不說,還委以重任。

    這兩貨入夏後頗得信任,元昊稱帝建國後不久,即任命張元爲中書令,吳昊也被重用。

    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方不亮西方亮。

    這兩個雖然在大宋這邊被末位淘汰了,可是到了西夏那邊,卻直接就成了國相。國相啊,直接是呂夷簡的待遇

    大宋這麼多名臣,有幾個能夠享受這個級別待遇的

    雖然說也有個時勢造英雄,西夏這邊飢不擇食的緣故,和他們的建議恰好吻合西夏擴張,從大宋攫取利益的國策也是有關係。

    可是作爲讀書人中的佼佼者,才華還是有的,別的且不論,看他們的炒作手法,就知道這兩個不是草包了

    時勢造英雄啊,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話是不錯的。

    不過既然已經發生,這個問題趙允讓是沒有辦法避免了,只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而且根據這個情況看,這些事情恐怕不是以他的意志爲轉移的。

    就算自己知道一些個歷史痕跡,就算自己有一些個打算,恐怕不能夠扭轉大勢該發生的依然會發生,不會因爲自己而又大的改變。

    除非趙允讓刻意去做,例如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趙允讓要是先做出來,估計范仲淹就不會再寫了。

    或者直接把范仲淹幹掉也成

    可是這樣的話,就屬於嚴重違背歷史了,不知道會不會遭天譴。

    好看小說 "buding765" 微x號,看更多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