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狼王黑點 >一 戰馬時代(上)
    公元前,長城以北的草原上。

    四十萬騎兵,分成了紅、黃、白、黑四個顏色,先鋒爲紅馬,左翼爲黃馬,右翼爲白馬,後軍爲黑馬,如狂飆一樣,向南邊襲來。

    這是匈奴的一代雄主,單于冒頓的傑作。驟雨般密集的馬蹄聲,像滯重的棒槌,擂動在草原這面大鼓上。

    四十萬匹戰馬,四十萬草原漢子,四十萬把彎刀,裹挾而來的風沙,遮天蔽日,使天地變色,日月無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這也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第一次大規模地對抗。

    對峙的雙方統帥,都是響噹噹的歷史人物,北方是單于冒頓,南方是漢高祖劉邦。

    沒想到,一統南方後,剛剛還躊躇滿志的漢高祖,大風歌的餘音未了,就被四十萬匹戰馬濺起的狼煙折服,頓時沒有了“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英雄氣概,反而成了中國歷史上,奉行和親政策的始作傭者。

    雄才大略的冒頓,不單單是衆所周知的,明睿隱忍的一代嫋雄,他在繁育、改良優異的馬種方面,可謂匠心獨運,也成功地開啓了,遊牧民族通過改良馬種,爲戰爭服務的先河。

    冒頓自小在草原上生活,深知優良的戰馬,在草原部落衝突中的重要性。在討伐其它部落時,就已經着手收集優良馬匹了。

    成功地收集大宛馬和烏孫馬以後,他仍然不滿足,爲了繼續改良馬種,還經常挑選出優良的馬匹,趕到陰山、天山、馬鬃山附近,與當地的野馬自然繁殖。

    優良的戰馬,使兇悍的匈奴騎兵如虎添翼。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冒頓的四十多萬騎兵,終於在北方草原上,飆舉如風,所向披靡。

    北方的馬背上,英雄輩出,冒頓和匈奴之後,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稱雄一時,他們帶來的優良馬匹,很多流落到草原上,最終成爲了野馬。

    蒙古人西征歐洲,還帶回了西亞的阿拉伯馬,這個古老的優秀馬種,又爲大宛馬、烏孫馬、雜交野馬,注入了異域的基因。

    一代又一代的野馬,與很多遊牧民族一樣,頑強地生活在天山、杭愛山、祁連山和賀蘭山之間。在這片廣袤的草原、荒漠和戈壁上,野馬閱盡了春秋的風霜,戰國的狼煙,秦漢的明月,唐宋的豪放,元明的衰落,來到了放馬南山的清朝。

    十八世紀後期,依然有一支野馬羣,頑強地生活在大陰山的支脈,狼山以西的荒漠草原上。

    這支野馬羣數量大,羣體很複雜,有四十八匹野馬。其中,二十一匹顏色偏淺,二十匹顏色偏深,還有七匹皮毛呈棕色,體形稍小的野馬。

    一般的野馬羣,數量都不超過二十匹。這支野馬羣,之所以有這麼多野馬,完全緣於出類拔萃的頭馬。頭馬全身爲白色,名叫“征服者”,二十匹淺色的野馬,就是它的嫡系。

    羣裏還有一個次頭馬,名叫“二當家”,全身爲炭黑色,十九匹深色的野馬,便是它的嫡系。

    七匹棕色的野馬,本來生活在馬鬃山附近,它們是征服者和二當家,在上年的遷徙途中,趕走了羣裏的頭馬,劫持而來的原生野馬,後來被稱爲“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是原生態的野馬,它們棕色的皮毛,粗短挺直的鬃毛,與征服者和二當家等雜交野馬長而飄逸的鬃毛相比,差別很大,這也是普氏野馬的身份標誌。

    兩匹頭馬,都是千里挑一的雜交野馬,相當強壯兇悍,後來甚至成爲威震狼羣的“黑白雙煞”。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