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冰與火之歌—蒙古入侵 >五十一章 西賊有火器
    那顏可術盞看到了什麼他很懷疑自己的眼睛,因爲西夏人駱駝背上的是一尊火銃,是的沒錯,一件鑄縫顯突的金屬管狀火器,那顏可術盞上前有手指敲了敲銃體,清晰的發出金屬聲,仔細看了下,是青銅所制。

    西賊都有了火器,青銅火銃,一時間那顏可術盞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在他的印象中,歷史書中所說最早的火槍是宋代突火槍,最早的管狀金屬火銃是元代順元火銃。

    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認知,那顏可術盞圍着西夏人繞了幾圈,發現了兩種青銅火銃。

    這兩中兩種青銅火銃都由前膛、藥室、尾銎三部分構成:前膛呈直筒裝,管口和靠近藥室處各鋳有一道凸起的加固箍,藥室呈橢圓形,上有引火線小孔,尾銎中空,呈喇叭狀。

    所不同的是一種青銅火銃長度超過一百釐米,內徑一點二釐米,尾銎兩側各有一個對稱的方形拴口,用以固定銃體。

    另一種青銅火銃就小很多,全長不過二十四釐米,內徑二點二釐米,銃尾中空,安裝了一個木柄,以便手持。

    同時,那顏可術盞還看到了青銅火銃所用的彈丸:直徑不到一釐米的鐵彈丸。

    那顏可術盞讓西夏人演示青銅火銃的使用,五十米分別外套扎甲和鎖甲的草人充當目標,只見西夏人先演示可手持青銅火銃,在開火前先將銃管內清理乾淨、在將發射用的火藥裝入銃管。接下來需要用長棍將火藥壓實,但又不能太緊實,掌握好力道、接下來從彈藥包中取出鐵彈丸放入槍管、然後再將棉花放入槍管並用用長棍壓實、還要在火銃的引藥池內撒入少量火藥。必須均勻,不能間斷。間斷可能會導致一會開槍開不響。再然後要維持引藥不灑出來的情況下插入引火繩、點燃引火繩。“砰”的一聲發射出去。

    長青銅火銃的體量過大,難以手持移動使用,與今現代大炮相似,只能固定使用。其炮尾對稱的方形拴口,可以固定炮身,而其前膛似應有支架或其它物體架高,方可發射。

    至於威力嘛,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每尊青銅火銃各打了三發:扎甲完全沒有穿透,之留下幾個小劃痕,鎖甲也沒有穿透,草人擺近到二十米,扎甲被打穿,但是鐵彈丸卻是卡在甲片當中,鎖甲只是穿透了一層。

    失望之餘,那顏可術盞覺得還是發射藥和火銃的氣密性有關係,這樣他倒是不急,都可以改良的,黑火藥和顆粒狀黑火藥不是什麼技術難題,他還記得以前在家過年舞龍燈放炮所需自的黑火藥都是自造的:硝石、木炭、硫磺按七:二:一的比例混合碾碎,加水,拌上半小時就可以了,火藥乾結之後就變成顆粒狀了。很簡單不是在古代有的工匠是用烈酒來淋溼火藥,在歐洲,工匠們是用主教神父們喝醉酒後的尿液來攪拌原料.

    那顏可術盞還清楚的記得自己家鄉的人造黑火藥僅僅是娛樂而已,也沒人管,不像隔壁某縣城的一位屠夫看中了煙火的利益,自造了顆粒黑火藥三十五公斤,半成品黑火藥一百零五公斤,欲賣煙火商人,被抓了以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判了十年。

    西夏人表示火銃內還可以裝填鐵砂和碎石子,“不就是當霰彈槍用嘛”那顏可術盞不以爲然雖說這兩樣青銅火銃的性能很一般,但勝在開時代先驅,劃時代的武器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接下來西夏人拿出來的武器讓那顏可術盞眼前一亮:“火蒺藜”原始的手榴彈和燃燒彈

    火蒺藜,又名蒺藜,爆炸火球。是種花家古代兵器的一種。宋史兵志記載,爲北宋鹹平三年八月神衛水軍隊長唐福所創制。武經總要前集第十二卷,還對其作了詳細記載:“蒺藜火球,以支六首鐵刃,以火藥團之,中貫麻繩長一丈二尺,外以紙並雜藥敷之,又施鐵蒺藜八枚,各有逆須,放時,燒鐵錐烙透,令焰出,用拋石機或人拋出去,碎裂後,鐵蒺藜四散射出,殺傷敵人馬。”

    西夏人的火蒺藜顯然是學習宋人的:用瓷所制,器形爲平底球形狀,通體施綠釉,有有逆刺十六個,分上中下三層,上下各四個,中間爲八個,逆刺長約三釐米,給人的感覺就像一枚海膽,火蒺藜直徑十八釐米,高十釐米,上部弧形頂端開一小孔,直徑一點二釐米,爲裝置火藥及置引火線的小孔。火蒺藜的中間爲定心藥室,內裝有小鐵塊,整個器形胎質厚重,重達二點五公斤,火蒺藜爆炸後具有很強的殺傷力

    火蒺藜的器壁一般做的較薄,拋出後一着地面或落在建築物上即摔得粉碎,有利於火種撒佈與燃燒。

    據說成吉思汗就是被火蒺藜所傷,死於六盤山的

    如果改良黑火藥之後,在用鑄鐵做器壁,威力就成倍上升,想像以後用鑄鐵做的火蒺藜被擲彈兵、投石機投入敵陣。或是攻城時扔到守軍的頭上,炸得敵人鬼哭狼嚎。

    那顏可術盞就興奮得全身發抖:“太棒了”有了黑火藥武器很有快感不是。

    他迫不及待的想將西夏人帶到鞍山城和大宋工匠一起研究改良火器,在得到西夏人的火器之後,他立刻想到了種花家還有幾件劃時代的火器。

    歷史上的蒙古騎兵馳騁在歐亞大陸上,消滅了許多古老的政權,但在種花家卻遇上兩樣讓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也畏懼的東西,甚至聞之色變,元朝末期,丞相脫脫編修了前朝的史書,其中包括記載金朝歷史的金史。在這本書中,蒙古人坦言,蒙古大軍在金朝作戰時,“大兵惟畏此二物雲”

    其一,飛火槍。飛火槍是一種竹紙製管型火器,是金朝軍隊的一種裝備。當時宋朝與金朝經常交戰,金朝學習宋朝的製作方法,發明了這種飛火槍。飛火槍的槍筒長2尺多,用16層敕黃紙製成的。槍筒內裝有柳炭、鐵渣、瓷末、硫磺、砒霜等物。

    與敵軍交戰時,士兵用腰間懸掛的內置火種的小鐵罐引燃,此槍能噴射出一丈多長的火焰,同時鐵渣等物也一同噴出,對前方的敵人造成殺傷,“輒前燒十餘步,人亦不敢近”。一二三三年,蒙古大軍追擊逃往歸德的金哀宗。金軍大將率四百於餘人用飛火槍夜襲蒙古大軍,結果蒙古兵潰不成軍,傷亡三千五百餘人。

    其二,震天雷。北宋後期發展的火藥武器,也被金朝人學會用來對付蒙古人,震天雷外殼以生鐵包裹,內裝火藥,上安引信,使用時根據目標遠近,決定引線的長短。引爆後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引燃後拋向敵軍,炮起火發,其身如雷,連百里之外都能聽到它的聲音,“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金史載,金天興元年一二三二年,蒙古大軍取得三峯山之戰的勝利,消滅了金軍主力,趁機圍攻金朝都城汴梁。蒙古大軍的主力圍攻汴梁城西北角,而此地的守將是金朝名將赤盞合喜。最初攻城的時候,蒙古人遭受慘敗,於是他們想用新的辦法來攻城。

    “大兵又爲牛皮洞,直至城下,掘城爲龕,間可容人,則城上不可奈何矣”。金將赤盞合喜用鐵繩懸掛震天雷,在上面岸上長的引火線,等震天雷繫到城下洞穴時,再將其點燃,最終將挖掘洞穴的蒙古兵炸死,。拖雷率領蒙古大軍圍攻了汴梁城三個月,最終飛火槍、震天雷的打擊下,死傷累累,被迫退兵。

    不過蒙古人很快吸取教訓,他們利用俘虜的種花家工匠,開始研製自己的火器,從而爲他們西征取得勝利奠定的基礎。

    飛火槍、震天雷、火蒺藜、青銅火炮沒理由不搞這些火器不是

    想到此,那顏可術盞不禁雙手叉腰哈哈哈大大笑:“奴隸灣、貿易聯邦、夜王、龍媽、狼家、獅子家、海豚家、馬王。”

    “你們準備好迎接天堂的雷霆了嗎你們的錢就是我的錢,你們的女人就是我的女人,識相的自己跪下,哈哈哈”

    周圍一圈人不明就裏的看着他們的大王、別乞、卡奧在發癲。

    那顏可術盞還不忘摸出一個小黑本,鄭重記上:“彌林城欠那顏部勞務派遣費用一萬五千金龍,月息五點五“

    最近幾章會有點幹,大家勿怪勿噴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