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冰與火之歌—蒙古入侵 >一百九十一章 反蒙包圍網-漢人最高水準的守城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代表着最高防禦水準的城市在拉扎林,奴隸灣聯軍的攻擊下連一天的時間都沒有支持着,就失陷了大部分城池,只剩下內城還在堅守!

    究其原因,如同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說過的那樣“最堅固的堡壘是怎麼攻破的。只能是從內部攻破”!

    姬仲澤還清楚記得那一天,那是四月十五日,當一眼望不到邊的拉扎林,奴隸灣聯軍來到“新長安”城近郊的時候,城內的軍隊早已嚴陣以待,各種裝備也早已裝備完畢!

    作爲“新長安”的守備,姬仲澤很清楚“新長安”軍隊的實力;

    二千大宋駐屯軍之中,有一千名重裝刀牌手,五百名神臂弓手,五百名重裝槍矛手,他們全着步人甲,披甲率百分之百!

    二千名蒙古籤軍穿皮甲,帶圓盾,持槍矛,長刀和斧頭等武器,他們沒有弓箭手,桃花石汗國將他們當做輔助軍力來使用,這些籤軍都是從上一次戰爭中從佔領奴隸灣城池或城鎮,從當地居民徵集青壯年,編成部隊。他們主要擔任搬運土石、填塞塹壕、挖掘坑道、衝鋒陷陣等任務。

    另外還有徵集的城青壯五千名,這些酒配發簡單的長槍和木盾而已,用來輔助守城即可!

    在守城器械方面,大宋駐屯軍可以說是經驗非常豐富的,他們在城中工匠們,奴隸的配合下,準備了數量巨大,種量繁多的守城器械!

    除去“三弓牀子弩”和一些三磅,六磅炮之外之外,威力最大的還有“猛火油櫃”!

    猛火油櫃:是一種噴火的武器。在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記載了猛火油櫃是利用石油爲原料,於阿拉伯人學會拜占庭人“希臘火”之後又傳入中原地區的,但是由於中原地區石油資源產量不高,猛火油櫃比原版弱化很多!

    在當時人們還不知道什麼是石油,一開始的人就叫它“石漆”。到了唐代人們稱爲“石脂水”,再到了五代人們就叫做“石油”。猛火櫃體的材質是用銅做成的,密不透風,下面有四個腳,上面有四個銅管,管上橫置唧筒,與油櫃相通。唧筒前部爲內裝引火藥的“火樓”。使用時,燒紅的烙錐點燃“火樓”中的引火藥,然後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櫃中空氣施壓,進而使猛火油從“火樓”噴出時燃成烈焰,以燒傷敵軍及其裝備!在櫃子的旁邊開一個小口,口上有蓋,就是往裏面注油。每次注油一點五千克左右。如果被它擊中的人或建築是無法用水撲滅的···。

    另外還裝備了很多“擂具”和“狼牙拍”!

    “擂具”是在一根巨大的木柱上釘上尖銳的逆須釘,然後通過重力投擲產生殺傷力的防守武器。除了木檑,還有磚檑和泥檑,主要是在城中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的木檑替代品,還有回收型檑木--主要有車腳檑和夜叉檑兩種。車腳檑是自城上立一個絞車,然後以車輪作爲檑具,投擲後再以絞車收回。

    而夜叉檑(又稱留客住)的設計又要巧妙許多,在檑木的兩端裝有輪子,雖然同樣依靠城上的絞車施放,但因爲極大地減少了逆須釘和城牆摩擦時的阻力,回收速度加快,自然作戰效率要提高許多。

    “狼牙拍”是在一塊長五尺(一點五七米)、寬四尺五寸(一點四七米)、厚三寸(零點零九米)的榆木板上釘滿長五寸、重六兩的狼牙鐵釘二千二百個,四面各裝上一刀刃,以加強殺傷力。敵軍攻城時,守城士兵用兩組繩子將拍面舉起與城牆垂直,待到敵軍攀爬到拍面下方時,突然放下,以產生最致命的殺傷力。而針對敵軍攻城用的攻城車或是攻城錘,大宋駐屯軍們則會用一種稱爲鐵撞木的武器進行破壞。鐵撞木是木身鐵首,鐵首由六個鐵鋒組成,每個鐵鋒長一尺(約三十釐米),狀似一顆大狼牙鐵釘。通過巨大的撞擊力,破壞攻城車輛的頂部,然後再投擲以火箭,燃燒破壞。

    同時爲了針對攻城士兵,大宋駐屯軍還準備了還有一款頗有意思的進攻型防守武器,即“飛鉤”,又名“鐵鴞”。它是由一個鋒利的鐵鉤和一段長長的鐵鏈組成。因爲攻城的敵軍士兵頭戴鐵盔,身穿鐵甲,往往行動不便,加上擔心矢石攻擊,不敢擡頭,所以守城軍士會趁着機會,拋下飛鉤,鉤住盔甲,猶如釣魚一般,將敵軍半懸空中,任由守城一方痛擊。

    塞門刀車:是一款重型武器,是一款優秀的攻守兼備的守城利器,製作的時候車體的寬和長是和城門的長和寬是一樣的,這樣打開城門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推出去攻擊敵人。在車上裝了二十四把非常鋒利的尖刀,打磨至發亮,有的甚至塗上毒物!

    有輪子方便推,當敵軍攻進城門處時就可以用刀車堵住,可以阻止敵人進來。既可以殺別人也可以擋住敵人的石頭,作戰的時候,一般城樓被攻破的話,這個戰車就放置在城門後面,敵軍衝進來,靠着這個車還可以勉強的抵禦一陣子,強行推進的話,還可以推出一條血路來,很是變態。

    守城經驗豐富的大宋駐屯軍還擁有其他種類繁多的單兵作戰武器,如拐突槍、抓槍、拐刃槍、叉竿等。這些守城武器與野戰武器大爲不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長,一般都在七八米左右。

    有些武器還需要特別設計,譬如一種叫“剉子斧”的武器,和一般“直柄直刀”的斧頭不同,而是採用“直柄橫刀”的方式,主要是用於鉤刺攻城人或鏟砍攀城人之手。而單兵使用的防禦盾牌也有所不同,一般有木盾和竹盾,兩者型制相近,都是又高又大,並附有支撐架,以便守城士兵騰出手來,在盾牌後發起攻擊。與木盾相比,竹盾的防禦力更佳,它是將厚竹條用牛皮條編綴而成,甚至整個盾牌都會覆上牛皮,特別堅固,在有敵情顧慮下,士兵巡視城牆或駐紮戰棚時,可以用它來防禦火炮火箭的襲擊。

    除卻這些制式裝備外,“新長安”的軍民還囤積了大量的石灰、沙子、火油,開水!雖然殺傷力有限,但也能起到煙幕彈、燃燒彈,甚至毒氣彈的效力,以達到擾亂敵軍、掩護進攻的作用。

    守城還需要防護設施。因爲攻城的軍隊除卻採用“人海”,“螞附”攻勢外,往往還會採用三種方式輔助進攻:一是石攻,二是火攻,三是土攻。

    投石砲車是攻城的重型武器,對城牆有着巨大的破壞力,針對此,大宋守城部隊採用一種被稱作“累答”的防護用具。“累答”是由粗麻繩緊密編成細密的軟簾,表面塗泥漿層防火,然後懸掛於城樓、女牆、望樓外面,以防護牆垛,使其免爲飛石所破。

    攻城部隊也常常利用投石車往城裏投擲燃燒彈,因此城牆上的防火措施也非常重要。姬仲澤最爲一個武官世家就特別強調這一點,不厭其煩地強調“塗泥防火”和“多備水具”,在守城彙總城牆消防主要採用水袋的形式。每座“馬面”,“哨樓”必須配置兩具水袋。水袋系用牛馬雜畜的皮毛製成,一般可以貯水六到八萬毫升!

    水袋的出水口是一根中間打通,長約一丈的粗徑竹竿,權當消防水管。另外,還裝備一種能將水推壓噴灑的唧筒,遇到城上的城樓或哨樓失火,以三至五人爲一組,立刻提起水袋灌救,頗有效率。如果敵軍在城下起火,則用一種用豬或牛的胞衣特製的水囊,投擲火中,囊破水出。如果是遇到油性的燃燒物,大宋駐屯軍們還會採用一種大型的麻搭(類似現代拖把)沾泥漿來滅火。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