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實力不允許我低調 >1970 玻璃心碎了一地
    兄弟們我又雙叒叕開新書了:重啓人生:我能打給十年前的自己,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

    這讓德國人感覺很是崩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兔國人到底怎麼做到的?

    要知道西門子的工控軟件之所以那麼強,那是因爲他們把此前德國數代工程師的經驗總結之後。

    凝聚在這套工控軟件上,然後在經過後來無數人使用機牀,反饋BUG,然後他們在不斷的進行改進。

    最後千錘百煉,才提煉出來的精華。

    可這方面卻一直是兔國的短板,可他們的機牀現在卻可以做到和西門子系統一樣的順滑,那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要說起機牀加工一個工件,這裏工控軟件的重要性就不用提了。

    比如一個四方鐵錠,放到夾具上,然後你要用五軸數控機牀,來把這鐵坨坨加工成一個圓形的汽車輪轂。

    那麼首先就是要在軟件上設計出輪轂的大小,尺寸,然後就是輪轂邊的花紋形狀。

    然後就是各種參數,比如輪圈壁要多厚,直徑多長,花紋中間的鏤空什麼形狀,間距多少等等。

    然後就開始加工車削了,這個過程中,要使用什麼刀具。

    溫度達到多少的時候,噴射切削液,從哪個角度噴射,不會影響精度。

    然後比如你刀子從鐵坨坨上削下來一寸的鐵屑,那麼這個時候你的夾具要適當的向哪個角度託舉鐵坨坨。

    以保證刀具的進給精度,這個配合的過程,不能出現一絲一毫的差距。

    否則的話,可能就會毀壞刀具,或者中斷加工。

    而一旦加工中斷,後面可是要重新測量對刀,都很麻煩的,嚴重影響生產效率的。

    而這樣的加工過程,如果使用德國機牀,西門子的軟件。

    那可能一臺機牀,一天就能生產一百個輪轂。

    可是如果使用光洋的機牀,可能一天也就能生產七十五個。

    而且德國機牀生產的一百個產品裏,合格率能達到九十八個,最低也是九十五個。

    可使用光洋的機牀,生產七十五個輪轂,最後合格的卻只有六十五個。

    這樣一來,你和人家的差距自然就顯示出來了。

    如果是軍工企業,因爲不計成本,而且多搞幾臺機牀,自然就可以把生產效率的差距給補上來了。

    可是對於民用級別的企業,那就不一樣了。

    民營企業首先考慮的就是控制成本,你的機牀生產效率比人家低,良品率同樣比人家低。

    這樣一來,如果國外機牀在壓一壓價格,只比你光洋的機牀價格貴那麼一丟丟。

    那你光洋的機牀自然就賣不出去,用的人少,反饋的信息就少,企業改良BUG的機會也少。

    那麼改進,更新的速度自然就跟不上來,這樣一來,長此以往,自然就和國外企業拉開了技術差距。

    德國人自然知道,兔國的機牀和德國的機牀差距在哪裏。

    可是這次他們在某廠裏看到的光陽機牀的表現可是把他們給驚訝道了。

    說道生產效率,人家光洋的機牀不但不比他們的差,甚至還別他們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五。

    沒錯,直接比他們的機牀提升了四分之一的效率啊!

    就說發動機缸體和軸承這一塊,這種對鏡面光潔度要求非常高的零部件。

    以前可以說一直是德國格林珩磨機牀的拿手好戲。

    幾乎所有的德國車企都用格林的機牀。

    因爲這種機牀加工速度快,加工精度高。

    可是這次人家就換成了光洋,結果效率直接提升了四分之一。

    原來使用格林機牀,生產一臺發動機缸體,那一天可能能加工一百臺。

    可人家換了光洋的機牀,一天能生產一百二十五臺。

    而且良品率還超高,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八,甚至更高。

    這尼瑪,就讓德國人有點接受不了了。

    不可能,光洋的機牀,到底怎麼做到,在短時間內技術提升這麼快的?

    如果說他們抄襲了西門子的技術的話,那也是不可能的。

    因爲在加工時,機牀做的很多技術動作,這些德國人一看,就能看出和西門子的工控程序有明顯的不同。

    就比如加工的時候,如果到了一個難度比較高的動作的時候。

    西門子的工控軟件一般會要求,機牀換一把更堅硬的銑刀,對工件繼續加工。

    可是光洋的機牀卻不會要求換刀,而是調整夾具的角度,換一個角度,讓夾具不斷的做設定的運動。

    在運動過程中配合刀具的進給,而這個加工的工序,比如原本就是切削。

    可是現在卻因爲夾具的不斷動作,變成了切削加上削磨的過程。

    這樣的操作,就節省了換刀,和之後對刀的時間。

    另外一方面,還得大大節省了刀具方面的成本。

    因爲更堅硬的刀具,就意味着更高的價錢。

    而人家不換刀,只是變換了一種加工模式,就把刀具的錢省出來了。

    這就是以前他們用德國機牀達不到的效果。

    這下可是讓德國人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而且作爲內行人士,他們可是深知,採用這種模式來控制機牀到底有多難。

    一邊是不斷旋轉變化的刀具,因爲旋轉精度本來就不好掌控。

    可另外一邊卻是不斷調整角度配合加工的夾具,這尼瑪,這不是左右互搏嘛?

    以前德國機牀,講究的是加工的時候刀具不斷變化,夾具保持不動。

    只有非常牛掰,價格非常昂貴的超高端機牀,才能做到夾具隨着加工動作變化而變化。

    不過那種機牀卻正是他們嚴控對兔國出口的高精尖機牀。

    因爲那涉及到柔性加工技術,那可是他們引以爲傲的絕活。

    是他們敝帚自珍的絕技,出了瑞士一些機牀廠,還有米國的一些真正高端機牀掌握這門技術之外。

    其他國家,基本都沒幾個會的,日本人在這方面也算是初窺門路。

    但你要說距離德國機牀,那差距可還遠着呢。

    可現在,驕傲的德國人玻璃心卻碎了一地。

    尼瑪,原來我們藏着掖着的引以爲傲的技術,竟然不知不覺在兔國成了大路貨。

    以往這些機牀,可是要出口給米國,給他們做航空發動機的機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