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嫡女重生之不爭不羨 >番位一 償債(八)
    容遙不知道,孫家因病早夭了的小公子,是怎麼變成皇商北沈的養子的。

    她知道的只有前半截:孫家的小公子是怎麼早夭的。

    建和九年春節,她得了小公子的提點後,決心踏實上進,後來就主動去孫家的繡坊幫忙,而不再整日地圍在小公子身邊,小公子對她的態度也客氣了很多。

    一點點跟着孫家的繡娘們學劈絲、握針,她的心也逐漸安定下來。

    像她這樣的人,有一技之長就是有了一條生路。

    如此又是一年。

    建和十年的春節,她還在糾結着要不要再給小公子送件年禮、以及送什麼合適,孫家上上下下卻陡然忙碌了起來。

    或者說,整個湖州都忙碌了起來。

    這不尋常的忙碌,要從吳王府說起。

    十年前,吳王因妄議昭帝之陵而被杖斃,吳王府衆人聽候發落的時候,吳王妃生產不順、母子俱亡,吳王嫡系至此斷絕。

    吳王妃死後不久,蕭太后降旨,她從吳王一脈旁枝裏選了個幼子封爲繼任吳王,同時因前任吳王之過,把吳王封地由錢塘府改爲荊郡的江陵府。

    荊楚遠不及江南富庶,但那繼任的吳王憑空得了王爵之位與封地,自是喜出望外,對蕭太后感恩戴德。

    削吳王、收錢塘,大周幾代帝王都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蕭太后就這麼舉重若輕地做成了。

    荊郡多湖澤,蓮葉田田。

    建和十年的元宵宮宴上,蕭太后用了吳王進貢的藕粉蓮子羹後覺得甚好,先是勸皇帝也細品,後感念吳王心誠,發了道懿旨召吳王入京覲見。

    蓮子心中苦。

    憐子心中苦。

    蕭太后要皇帝品的,不是蓮子,而是她的苦心。

    先帝駕崩的時候,當今皇帝年僅十二歲,蕭太后既要垂簾聽政,還要親自教導皇帝,勞苦功高。

    彼時的皇帝,也很恭順明理。

    天下人的眼睛都盯着他,他的生母對他說要感念蕭太后,他的祖母對他說要提防蕭太后,身邊有的人說起蕭太后讚不絕口,也有的人說起蕭黨恨之入骨

    少年在撕裂中成長爲喜怒莫測的皇帝。

    建和三年,小皇帝第一次拂逆蕭太后,拒絕迎娶蕭氏女爲後。

    或許他是不願蕭氏進一步得勢,或許,他只是如每個尋常的十五歲少年一樣,不願娶一個並不屬意的妻子。

    蕭太后在政事上並不獨斷專行,相反,她很樂於聽取並採納不同的意見,但在立後一事上她很堅持。

    蕭太后的一生起起伏伏,從首輔孫女到端王側妃再到掌權太后,若說她的一生有什麼缺憾,大概就是,她不是以正妻的身份嫁給先帝的。

    她擁有得再多,也無法回溯時光,八擡大轎、十里紅妝,風風光光地嫁進端王府。

    因爲立後,皇帝和蕭太后僵持了三年。

    大概因爲一邊是兒子,一邊是恩人,夾在中間的簡太后難免憂思重重,以致抱恙。

    生母到底重於養母,皇帝妥協了。

    建和六年,皇帝迎娶蕭氏女爲後,並在大婚當日恭請蕭太后還政以頤養天年。

    皇帝的一句“還政”,背後有多少謀劃。

    畢竟,蕭太后主政的這六年儘管政通人和,但在很多士子看來,女子主政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牝雞焉能司晨

    皇帝神色惶惶,蕭太后卻笑得雲淡風輕:“皇嗣爲重,皇帝且寬心,這江山有哀家替你守着”

    貪權不放,就這麼被矯飾爲以皇嗣爲重、不辭辛勞。

    偏偏無可辯駁。

    皇嗣不重嗎

    當然是,重中之重

    帝黨臣子就只能無奈地寄希望於皇帝早得龍子。

    皇帝卻驟然間懈了心性,不再和蕭太后明爭暗鬥,也無暇理會六宮美人,一心一意地修起了道

    在皇帝修了兩年道、到了及冠之齡後,民議沸然,蕭太后終於還政。

    蕭太后還政之初,朝臣們的心思還很活躍,蕭黨自要謀劃自保,帝黨則躊躇滿志,可最後,所有的謀算卻都落了空。

    蕭太后還政後,皇帝卻不上朝

    當然,不上朝不等於不理事,皇帝會批摺子,偶爾也會召見閣老們或臣屬,只是不上朝

    皇帝不上朝,真真是前所未有、匪夷所思。

    皇帝怎麼能不上朝呢

    可是,這件事雖然很古怪,朝臣也只能一次次地遞摺子、苦口婆心地勸,百姓更是不敢妄議。

    兒大不由娘,蕭太后也已經管束不了皇帝了。

    這纔有了建和十年,蕭太后喫着藕粉蓮子羹,想起了江陵的吳王。

    皇帝不願受她管束

    換個服管的也未嘗不可

    橫豎,都不是她的兒子。李家的哪個兒郎坐在龍椅上,對她沒有區別。

    那吳王接到懿旨後自是欣喜若狂,他想到十年前,自己因爲蕭太后的一句話,從一個不起眼的旁支幼子搖身一變成了吳王,安知這回他又會有什麼造化呢

    蕭太后喜歡聽話的。

    吳王再聽話不過了。

    他奉召入京前,特意繞道湖州,計劃親自爲蕭太后選些絲綢、聊表孝心。

    曲曲折折說到這裏,便是建和十年正月裏,湖州的絲綢商們忙碌起來的緣由。

    不論吳王最後會有怎樣的造化

    絲綢,一定不能出岔子。

    孫家的小公子就是那個時候染病的。

    小公子的病來得又急又猛,偏偏外地的名醫一時間也趕不到,衆人都束手無策。

    容遙只能日日守在小公子榻前,給他擦汗、喂水什麼的,盡點綿薄之力。

    如此短短几日,小公子竟有了不治之像,湖州的醫者都不肯再開方子,而是委婉地勸孫太太聽天由命、準備後事。

    孫太太自是氣得不輕,那些醫者都趕在她發作前飛快地溜走了。

    是夜,儘管孫太太心痛欲絕,但孫府的人還是開始做起了治喪準備,畢竟吳王一行很快就要到了,如果喪事辦得不利落,衝撞了貴人,不知道會生出怎樣的禍事。

    容遙獨自守在昏昏沉沉的小公子榻前,心裏總有一種不真實感。

    她甚至希望能把自己重獲的陽壽送給小公子。

    她這樣一個人,不懂情感,也沒有什麼才幹,活着也沒有什麼意思。

    換做小公子,一定會有很精彩的一生。

    等孫太太來看小公子的時候,容遙就問是否考慮請術法高深的高人,並說如果有需要,她願意犧牲。

    孫太太只當容遙在胡言亂語,並未理會,她鄭重地給了容遙一瓶藥:“那些庸醫都說恆哥兒沒治了,我是斷然不信的,這是我好不容易求來的祕藥,你即刻喂恆哥兒服下,我還要去繡坊裏看看”

    孫太太行色匆匆地離開了,嘴裏還在嘟囔着:“誰都別想趁機搶走我家的生意”

    容遙拿着那藥瓶,有些不知所措。

    這是什麼藥從哪裏來的

    孫太太什麼也沒有對她交待清楚。

    藥不能亂服。

    雖然小公子半死不活的,但也不能隨意給他喂藥吧

    不過,孫太太是小公子的母親,肯定不會害小公子的,如果因爲她猶猶豫豫而耽誤了服藥時機,那就壞事了。

    容遙爲難極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