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庶子奪唐 >第七十章 雍王
    李泰在如此重要的場合獻上鉅著,論理論情都當予以厚賜,李世民欲厚賞於李泰,並問於百官並無不妥。

    而李泰爲魏王多年,一向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以往李承乾爲太子時如此,如今李恪爲太子時更是如此,他想要什麼東西可謂滿朝皆知,不過自然是誰也不會此時出面爲他張目的。

    李世民一開口,一時間許多人都齊齊說了話,有建議改封李泰爲楚王的,畢竟楚王在四貴之列,又是太子李恪此前的封爵,是要尊於魏王的;也有給李泰加官的,加爲太尉,位列三公;更有賞銀錢、賜封地的更是不勝其數,直到祕書丞段延芳的出現,卻一下子叫整個朝堂安靜了下來。

    祕書丞,官正五品,在朝中也算是個閒職,其實祕書省不止是祕書丞一人是閒職,祕書省掌藏書與編校,整個祕書省上下都頗爲清閒,在朝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不止比不了三省六部,就連九寺五監都及不上,尤其還是遇到了李世民這般尚武的君王。

    “啓稟陛下,魏王此書,乃功於當代,利於千秋之事,尋常恩賜豈能顯魏王之功。”段延芳出列,對李世民道。

    段延芳官拜祕書丞,李泰的《括地誌》將來就是要放在祕書省中珍藏,錄備本並留傳於後世的,段延芳出來說這個話倒也合乎情理。

    李世民起初也並未多想,只是笑着問道:“那依段卿之意,魏王該當如何賞賜呢?”

    段延芳回道:“當易爵雍王,拜雍州牧,如此方可見陛下於文事之重,魏王之功。”

    段延芳之言一出,除了那些對大唐官職不知就裏的外邦使節還在看着熱鬧外,朝中的百官中已經有許多面露詫異之色了。

    雍州,即前隋之京兆郡,下轄萬年、長安、藍田、武功、咸陽諸縣,大唐國都所在,心腹之地,自然是萬分顯要。

    李泰雖已爲洛州都督,但若再拜雍州牧仔細計較起來也並無太多不妥,雍州牧因爲管轄長安,既是位高權重,更是敏感非常,故而朝中雍州牧多爲皇子兼任,而且還多是嫡子,李世民便曾已秦王爵兼爲雍州牧,這是有先例的,也不至於叫百官如此訝異。

    段延芳所言真正叫百官驚詫的是雍王的爵位,雍王所封便在雍州,若是擱在西晉,西晉定都洛陽,雍王只是二流王號而已,皇帝諸子誰封都可以。

    可在大唐不行,大唐國都長安就在雍州之內,哪有把國都長安封給親王的道理?君不見大漢都於長安,四百年國祚,可曾出過一任雍王?

    王爵四貴,秦、楚、晉、齊,其中以秦王爲首,秦王所封便在雍州,而雍王亦是如此,雍王雖然不在四貴之列,但同樣有着極其獨特的意義。

    皇帝諸子,以國儲太子最尊,這自然毋庸置疑,因爲李世民的緣故,其次秦王,這也是必然,而在國朝定都長安這個特定的環境之下,秦王之下,晉、楚、齊三王號之上,便就屬這個統帥國都,最是敏感和有着象徵意義的雍王了。

    大唐立國二十餘載,除了追封已故多年的李淵叔父李繪外,從無再封雍王的先例,並非沒有這個封號,而是不能封,封不得。

    李世民曾以秦王、雍州牧入主東宮,而若是拜李泰爲雍王、雍州牧,那與李世民又有何異?這不是在動搖李恪的太子之位嗎?

    雍王封於長安,封於國都,若是還沒有立太子,誰封了雍王,誰必然就是皇帝屬意的太子人選,而既然已經有了太子,這雍王再封可就出了大事了。

    段延芳之言纔出,還不等李世民開口,中書令岑文本當先呵斥道:“段延芳,你是在玩笑嗎?你亦是飽學之士,當熟於青史,何謂雍王你豈能不知。”

    岑文本是太子少師,更是李恪的授業恩師,自然是護着李恪的,段延芳建議奉李泰爲雍王可是威脅到了李恪的儲位,身爲人師,岑文本站出來爲李恪說話並無不妥。

    有了岑文本打頭,這一次不止是馬周和王玄策等李恪心腹了,就連太子左庶子于志寧都看不下去,出列爲李恪張目。

    一時間,原本譽滿朝堂的李泰獻書一事反倒成了爭端,就連坐上殿上的李世民看了眼前的一幕,心中也不免有些擔憂。

    經由此前李泰使人彈劾李恪一事,李世民對李泰的意圖已經有了擔憂,只是沒想到此番李泰藉着獻書之事又鬧出了冊封雍王的事情來,看來他對太子之位的覬覦還是其心未死啊。

    段延芳出自隴右門閥天水段氏,而關隴門閥又一向和李恪不和,有了此前李泰聯合關隴門閥對付李恪的事情在前,在李世民想來,段延芳此舉難免就有李泰在背後指使的意思了。

    其實段延芳哪裏是李泰的人,今日這一出實在不是李泰安排的,什麼雍王、雍州牧,都和李泰無關,李泰站在殿中,看着眼前的場景,自己也宛在夢中一般,還是一頭霧水。

    李泰想要站出來解釋,可他若是此時站出來解釋的話難免就有越描越黑的嫌疑,就在李泰左右兩難的時候,李世民思慮了片刻,終於開了口。

    當着天下人的面,李世民並未叫李泰難堪,而是對李恪問道:“此事太子以爲如何?”

    李世民此舉看似是在問詢李恪對此事的意見,但實際上等於是把李泰交給了李恪處置,是在做給天下人看,讓天下人都看到自己迴護李恪,穩固李恪太子之位的心思。

    李恪聽着李世民的話,出列回道:“兒臣以爲此事幹系重大,不可急於一時,在眼下討論此事時間太過倉促,也不和時宜,此事可來日再議。”

    李恪的回答可謂是顧忌了李泰的顏面,也考慮到了眼下外邦來朝的特殊局勢,極是妥當,李世民當即應道:“太子所言極是,那便依太子所言,來日再議此事。”

    李世民原本正在興頭上,要是有意冊封早就冊封了,所爲來日再議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

    其實有了李恪和李世民的話,李泰封雍王的事情已經是絕無可能了,恐怕此事日後連議都不會再議,就此過了,剩下的就是李世民和李恪對此事的態度了。

    轉載請註明出處: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