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原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着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金剛般若》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陀這樣說的:

    那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衆隨侍左右。

    有一天,已到了喫飯的時候了。佛陀穿上袈裟,拿着飯鉢,帶領着弟子們走進舍衛城去乞食。不分貧富不分貴賤,挨家挨戶地託鉢,乞食後,回到給孤獨園中。喫過飯後,佛陀將衣、鉢收拾好,洗淨了雙足,舖好座位便盤腿靜坐。

    【註釋】

    *本分是敘述此經啓建緣由,祇園法會由此揭開序幕。發起這個法會的主因,是如來 在穿衣喫飯處,顯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說此經,令衆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間,去體會般若的生活。

    這次法會的因由已具備了六種成就:一、大衆對佛法的信心已建立──信成就;二、大衆都已具備聽聞佛法的資糧──聞成就;三、講說的時機也最爲確當──時成就;四、講經的處所是非常的適合──處成就;五、說法主佛陀正歡喜宣講──主成就;六、聽衆都全部集合到齊──衆成就。

    如是我聞:

    經典之開頭語。佛陀於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一的阿難闡述其一生所說經藏,須於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以與外道之經典區別。「如是」,係指經中所敘述佛陀之言行舉止;「我聞」,則指經編集者阿難自言聽聞於佛陀的言行。

    舍衛國:

    本爲北憍薩羅國之都城名,爲別於南憍薩羅國,故以都城代稱。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產勝物,故稱聞物國。

    祇樹給孤獨園:

    指祇陀太子佈施樹林,給孤獨長者佈施黃金買園,共立精舍請佛陀及比丘僧衆在此辦道修行。

    比丘:

    乃五衆之一,七衆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上乞諸佛之法,以養慧命;下乞衆生之食,以滋色身。二、破惡,出家能破煩惱惡法。三、怖魔,出家趣向光明正道,能令邪魔怖畏。

    千二百五十人:

    即常追隨在佛陀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他們分別是:佛陀度三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及其隨衆等一千人;又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更度耶舍長者之子共五十人,計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人最初修持外道法門,但徒勞無功,不能解脫,直到遇見佛陀,才證得聖果。爲了報答佛恩,便發願常相隨侍佛陀左右,幫忙佛陀弘法利生,也是佛門中所謂的「常隨衆」。

    世尊:

    如來十號之一。即爲世間所尊重者,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貴者。如來的十號,即一、如來,如如不動,而來人間度化衆生;二、應供,智德圓滿,應受人天供養;三、正遍知,正確遍知諸法之理;四、明行足,神通廣大;五、善逝,猶言「好去」,即入無餘涅槃,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六、世間解,一切有情、非有情事相無不瞭解;七、無上士,在一切衆生中,佛爲至上,再沒有比他更高的;八、調御丈夫,善於教化、調順衆生;九、天人師,人、天的導師;十、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乞食:

    又作分衛、託鉢、行乞等。係十二頭陀行之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一、自利,爲杜絕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爲福利世人,予衆生種植福田的機會。

    次第乞:

    指佛心平等,不擇貧富,不揀淨穢,不受別請,挨戶次第依序行乞。託鉢不超過七家,以乞滿一鉢爲準。若乞不滿鉢,亦須歸去,不可超過規定的時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