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神祕莫測的懸案故事 >渾身是謎的姜子牙
    姜子牙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軍事家,是西周開國的第一位大功臣,同時也是齊國的始祖,被後人尊爲姜太公。其軍事謀略和治國思想對於後世有很大影響。姜子牙在民間的知名度相當高,過去,哪個地方不夠平安,或者需要鎮兇避邪,只要寫上“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幾個字,就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可見這位老人十分了得

    姜子牙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姜姓,名望,字尚父,又字子牙,號飛熊。他是炎帝的後裔,因其先祖伯夷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賜姓姜,後掌管四嶽有功,封於呂,古人曾以封地爲姓氏,所以後人又把他叫呂尚,還有的稱其爲呂牙。因其官爲太師,所以又稱其爲師尚父。他在史料中的名字比較多,而民間多以字稱之,所以姜子牙的名聲很響亮。

    由於神魔封神演義的多方渲染,姜子牙斬將封神,威力無比,成了僅次於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之類的超人,從始至終充滿了傳奇色彩,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爭論。比如,姜子牙的家在哪裏年壽多少經歷如何他的著作是真是假自古以來衆口紛紜,至今也難形成統一認識。

    這裏,有必要先看看姜子牙的主要經歷。綜合有關史料,可以大致描繪出他的人生軌跡。

    姜子牙青少年時代住在東海,家中條件大概不錯,否則他不可能讀書識字。後來,他做了商朝的一名官。不幸的是生不逢時,遇上了殷紂王這樣的昏君,縱有滿腹經綸,也無用武之地。姜子牙一年又一年地空度歲月,“老卻英雄似等閒”,不知不覺到了暮年。他在無聊中憤而辭官,那時沒有退休金可拿,便在朝歌城裏做起了生意。先是宰牛賣肉,很快蝕,又開飯店,也掙不到錢。其妻馬氏見他沒什麼出息,悄悄離家出走。

    丟掉了家室之累,姜子牙開始周遊列國。他覺得自己的身體還好,便想實施偉大的政治抱負,決心尋找一位賢明之君,幫他把紂王搞掉。後來聽周西北侯姬昌胸有大志,且又愛惜人才,遂選定此人作爲明君,要好好幹一番事業。經過慎重考慮,姜子牙採取“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方式,坐等西伯姬昌前來聘用。他打定主意,在渭水茲源今陝西寶雞市以釣魚爲生,傳這一釣就是九年據史記以及傳爲姜尚所作的兵家經典六韜記載,姬昌一日外出打獵,在渭水之濱遇見姜子牙,因爲有夢在先,認定此公就是輔佐自己的能人。通過與其交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姬昌高興地“我爺爺生前過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這句話,先生正是興周的聖人,我的太公盼望先生久矣”當下尊稱姜子牙爲“太公望”,禮聘爲軍師。

    姜子牙很快制定好興周滅商的戰略,先是率軍打敗西北方的西戎、混夷和涇水上游的密須、阮、共等國,隨即兵鋒東向,滅掉了黎國和崇國。接着,又把都城從岐下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縣境內,經過五六年的西征東討,西伯實力大增,這時已經“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了。然而姬昌未能實現滅商的宏願,齎志以終。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他十分尊崇姜子牙這位老軍師,拜其爲太師,稱之爲“尚父”。

    周武王九年前1068,姜子牙指揮大軍東進,在黃河孟津渡口召開誓師大會。他左杖黃鉞,右持白旄,高呼誓詞,號令軍隊“蒼兕蒼兕,總爾衆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大軍很快渡過黃河。各部首領聽這一消息,紛紛前來靠攏,“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壯大了伐紂隊伍。但是,過了河的周軍很快又返回原處,姜子牙成功地指揮了一次滅商預演,史稱這次軍事演習爲“孟津觀兵”。

    兩年之後,周軍準備停當,姜子牙勸周武王伐紂。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一十三年正月初三,武王和姜子牙率軍沿渭水循黃河向孟津進發。據史料記載,周軍有戰車300輛,敢死隊3000人,披甲士兵45000人,一些友邦和南方8個國也都派兵參戰。次年二月,姜子牙率軍抵達牧野,此處距殷都朝歌僅30裏地。紂王發兵1萬人一0萬人倉促應戰,姜太公不顧年事已高,親麾“大卒”從正面進攻,商軍紛紛倒戈,紂王自焚而死,商朝宣告滅亡。姜子牙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

    周朝建立以後,大功臣姜子牙被尊爲太公,被封到齊地營丘今山東臨淄,國號齊,稱齊太公。經他苦心經營,齊地一片繁榮興旺景象。翌年之秋,姜子牙去鎬京今陝西長安西北豐鎬村附近朝拜武王,被留下輔佐朝政。武王去世後,年僅13歲的姬誦繼位,是爲成王。紂王的兒子武庚趁機聯絡商朝貴族管叔、蔡叔發動叛亂,姜子牙老將出馬,同成王的叔父周公姬旦率軍東征,用三年時間平息了叛亂。在這場戰爭中,姜子牙受了重傷,加之年邁體衰,不久就去世了。

    姜子牙的一生極不平凡,他胸懷濟世壯志,然而屢屢碰壁,七十多歲方遇良機,八十餘歲始爲統帥,一百來歲仍然領兵殺敵,爲周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他以一個釣魚翁的形象名世,卻又足智多謀,擅長用兵,是歷代兵家尊崇的鼻祖,被塗上了種種神話色彩,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著名人物。姜子牙大概沒有想到,他留下了顯赫的業績,留下了永遠不朽的兵書,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個難解之謎。

    姜子牙的故里之謎

    首先提到姜子牙籍貫的是呂氏春秋首時,其中他是“東夷之士也”。從後漢書東夷傳記載看,這些人居住處即今山東乃至相鄰沿海地區。姜子牙既爲“東夷之士”,那麼他的老家也就在這個地區。可是東夷的地理概念比較寬泛,其故里究竟在山東一帶什麼地方,還是弄不清楚。

    司馬遷對此做了研究,他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爲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所謂“東海上人”,也就是瀕臨東海而居。孟子離婁篇裏也曾提到這個問題,“姜太公避糾居東海之濱”,尚書大傳篇裏也有類似法,應該很有道理。因爲那個時代正是暴君肆虐,諸夷內叛的混亂時期,像姜子牙這樣有頭腦的人物,審時度勢,隱居於東海邊上,以爲韜晦之計,不是沒可能的事情。

    司馬遷的觀點符合孟子的法,然而“東海上人”依然缺乏具體地點。到了晉張華寫博物志時,才找到了姜子牙的故里“太公望所出,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唐代李吉甫撰寫元和郡縣誌時,詳細了姜子牙的故里“海曲故址在莒縣東百六十里”,“海曲古城有東呂鄉,太公望所出”。後來元代的於欽寫了齊乘一書,對此也作了考察,他再次認爲“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水名,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