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一百二十三章 現代新聞的雛形
    當然,需要說明一下,如果非要刨根究底的話,其實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報紙雛形應該是出現在唐朝。

    因爲唐朝有一種叫做“開元雜報”的東西,十分類似報紙。

    如晚唐孫樵《經緯集》裏的“讀開元雜報”條就寫得十分明白。

    “樵曩於襄漢間,得數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安北奏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一刻罷。如此凡數十條。樵當時未知何等書,徒以爲朝廷近所行事。”

    由此可見,《開元雜報》是記載開元年間唐玄宗日常雜事報告的書籍,比較類似現代報紙,故名“開元雜報”。

    同時唐朝還有一種叫做邸報的公函,不過因其屬於官文書,不是公開發行,而且帶有相當程度的機密性,受衆面比較小,只有各個藩鎮的頭頭作爲少量讀者。

    當然,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爲其不是印刷品,因爲由於唐代印刷技術極其落後,所以唐人始終沒有把印刷技術用於傳播文化知識,而只是用於印製佛經。

    所以唐代二百年來的書籍大部分都是手抄的,而且是卷軸的,像畫一樣,根本就沒有像宋代那樣的摺疊書,所以唐人稱書一般都稱爲一幅書而不是一本書。

    到了宋代,這一情況才明顯改觀了許多,因爲宋朝經濟發達,文化先進,而且有了更加高明的印刷術,所以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聞名詞,如邸報、朝報、小報、新聞等。

    其中邸報、朝報一般都是指由官方發行天下的報紙,小報、新聞則是指民間發行的報紙。

    但民間私自發行的報紙最初因爲是新鮮事物,所以開始一直沒有新的稱謂,還是被稱之爲邸報、朝報,直到後來過了很長時間纔出現小報、新聞等嶄新獨立的名詞。

    而且宋代的邸報是不同於唐代的邸報的,宋代邸報內容豐富,涵蓋很廣,讀閱人羣面也更爲廣泛,如戴復古詩曰:“時於邸報上,屢見得祠官。”

    還有《宋史,李師中傳》記載:“師中始仕州縣,邸狀報包拯參知政事。”

    包括蘇軾《與工兀直書》曰:“黃州真在井底,杳不聞鄉國信息。每見一邸報,須數人卜獄得罪。”

    以及蘇軾有詩曰:“坐觀邸報談迂叟,閒說滁山憶醉翁。”其自注道:“是日坐中觀邸報,雲迂叟已押入門下省。”

    迂叟即司馬光,說的是蘇軾在黃州至汝州的途中從邸報上就得知了司馬光成爲宰相的消息。

    還有宋伯仁《看邸報》詩曰:“朝家日日有遷除,休說人才愧國初。”

    洪諮夔詩曰:“昨朝忽見邸狀報,詔答丞相辭公師。”

    可見宋代的報紙就已經開始刊登及各地官員升遷、得罪、免職的消息了,並不是什麼不能對外說的祕密。

    還包括姜特立《邸報京丞相薨背》詩曰:“丞相今朝薨相位,衣冠贈典一番新。作場好夢歸鄉去,仰羨無非夢裏人。”

    王十朋《哭陳阜卿》詩曰:“邸報知兇訃,傷心不忍言。圖猶對徐孺,人已喪陳蕃。”

    可見宋代報紙還刊登名人去世的消息。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宋代官辦報紙的“編輯部”在皇宮內,“編輯”在那時叫做進奏官,負責向地方各州通報朝廷的各種動態。

    早在宋代初年,進奏官是由各州派駐京城的,各自有獨立的辦公地點,進奏官負責向皇帝進呈地方大員的奏章,又把皇帝的批覆以及朝廷的各種動態定時編寫成文,通過驛站送回地方,按官員級別發行傳閱。

    這種文件被稱作“進奏院朝報”,也稱爲“朝報”或“邸報”,這種報紙被一些新聞史學家稱爲現代報紙的古代祖先,而不承認唐朝那種不公開發行,不是印刷品的報紙。

    一直到後來,宋太宗覺得一百多個進奏官,分散在京城各處,實在不好管理,就把他們集中起來,在皇宮大內一側爲他們提供辦公地點,稱爲“都進奏院”。

    進奏官們在皇宮內辛勤辦公,定期編輯“朝報”,通過驛站郵寄發行。

    誰升了官,誰被罷免了,皇帝接見了誰,出席了什麼慶典,下發了什麼詔書,邊疆軍情如何,哪裏發生了水災、旱災或瘟疫種種牽動人心的事情,都能在朝報上看到。

    比如廣州地處南疆,是歷任士大夫眼裏的蠻荒之地,消息相對閉塞,一份份通過驛站“飛”送過來的朝報,是地方大員翹首盼望的珍貴信息來源。

    每一期朝報從開封府“啓程”,通過驛站傳送,按照朝廷關於普通文書最慢每天也要100多公里的規定,大概不到20天就到了,然後再按照官員級別發行傳閱。

    按照一些地方筆記的記載,只要朝報一到,各級地方大員哪怕正在喫飯,也會直接扔下筷子急急拿過報紙來,從頭到尾,細細閱讀。

    看到好消息時,是喜不自勝,看到壞消息時,則長吁短嘆,甚至痛心疾首,伏案痛哭乃至痛罵不已的。

    就這樣,一份份定期從京城遠道而來的朝報,十分巨大的影響着知府、知縣以及其他大小官員的心情。

    由此可見,這些在皇宮內編輯,併發行各地的朝報,其實質是一份“中央政府公報”,但它已經形成了編輯、審稿、發佈、抄寫、下發的完整鏈條,故而報業史學家把它稱爲現代報紙的祖先,也絕非空穴來風。

    至於街頭“小報”的話,還是以偏遠的廣州府舉例,因爲官辦報紙只有一份朝報,別無分店,且朝報只限於有資格的官員之間傳閱,普通老百姓壓根就看不到。

    可是,一來朝報有嚴格的審覈程序,不管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消息的及時發佈。

    要知道,地方官員都可都是如長頸鹿一樣伸着脖子焦急等待着看各種動態呢,慢了怎麼行?

    慢上個一兩天還好,能忍忍,要是慢上了五六天,那可就遭了大罪了,許多官員都得喫不香睡不着,暗地裏瞎琢磨不可,實在要人命。

    特別是在宋代廣州雖然是許多人眼裏的蠻荒之地,比不上汴梁洛陽繁華,但不可否認它也是一個國際性的商業都會,官員們固然要了解中央的時事動態,許多的中外商人也特別需要了解各種信息啊。

    試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個商人,計劃北上揚州或杭州販賣一批珍貴的香料,臨行前是不是很想知道那裏的時局穩不穩,有沒有發生水災、旱災、饑荒、土匪等。

    如果兩眼一抹黑,到了那裏才發現當地正亂的一塌糊塗,百姓們喫都喫不飽,哪有錢買香料啊,產品根本沒銷路,還土匪橫行,隨時可能被搶,那可就哭都來不及咯。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