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一百七十三章
    接過李小魚的這首詞,驚歎之餘,稍稍醞釀準備一番後,玉手撥動琴絃,便見李師師也是緩緩的開口演唱起來。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一曲唱罷,餘音嫋嫋,彷彿一般的歌聲和琴聲在所有人的腦海中久久迴盪,令得所有人慾罷不能之下,是再次驚了,愣了。

    他們不敢相信,一個如此年輕的小子,還是一個武舉生,能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接連寫出兩首這樣的絕妙好詞,怎麼可能?

    這首詞,根本不用多說,聽完之後,勝負就已經明瞭,因爲所有人都知道,肯定比李庭芳的那首要好,這是毫無疑問的。

    這也理所當然,畢竟李小魚這首詞,抄自他最喜愛的宋代大詞人蘇軾,這是一位柳永還要厲害一些的傢伙,是他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

    清人王士在《花草蒙拾》中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

    這個評價無疑是十分正確的,蘇軾除了寫過許多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

    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雖然詞中也寫了佳人,但那不過是令人傷感的意向,是所有人傷感之情的來源,像是一個引子,並不是整首詞的重點。

    也就是說,這首詞,已經超越了普通的描寫才子佳人的範疇,達到了一種更高深的境界。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詞的一開篇即呈現出了一副暮春景色,將所有人的視線引向一棵杏樹開始,也很符合現在的時節氣氛,因爲現在正是春夏交替之際,殘春之時。

    花兒已經慢慢凋謝了,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的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露着一股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着,再將所有人的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到“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爲應是“曉”。

    可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着落。

    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而且先前已經說了,一首詞寫的好不好,並不是全文發用詞、構思,關鍵是有沒有令人印象深刻,深受觸動,難以忘懷的佳句。

    李庭芳的那首詞,雖然很好聽,可惜並沒有什麼令人影響深刻到難以忘記的句子,而李小魚引用的蘇軾這首,聽罷過後,卻有許多。

    例如‘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是整首詞中最爲人稱道的兩句,所有人聽罷過後,都是久久難以忘懷,不由自主的低頭回味起來。

    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可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是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

    蘇軾這首詞的高明之處,可見於此。

    並且還引經據典,因爲“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

    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還有就是“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所有人聽罷過後,是立刻會不由自主的想到,牆裏有一位美妙的佳人在盪鞦韆,而牆外有條小道,牆外的小道上走着行人,牆裏飄來了佳人那如銀鈴般清脆的歡笑。

    這真的是巧妙至極,因爲在藝術的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裏,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自己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有一句詞叫做臆想之美嘛,就是讓你自己去想象,比直接描繪出來要好得多。

    同時最令人驚奇的是,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裏”、“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

    可讀起來卻錯落有致,耐人尋味,並沒有絲毫不耐之感,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詞中留下了空白,令人自己去想象,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許多人已經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最後的結句,也是令人記憶猶新,“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

    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

    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但其實並不準確,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

    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爲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詞中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

    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

    反正詞中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回味,去想象,真的是絕妙至極,這種用不說代替說,不寫代替寫,已經高明到了一種境界了,每個人聽罷,都有不同的感受,遠不是李庭芳那還停留在十分稚嫩階段,還在單純的描寫才子佳人的小詞可比。

    所以,聽罷過後,回味無窮一番,所有人都是不由自主的讚歎道。

    “妙啊,真的是妙啊,這首詞的意境實在是太美妙了,好一個‘天涯何處無芳草,’‘好一個多情總被無情惱,’服了,我是真的服了,這王華也太有才了吧,他到底是怎麼想出如此巧妙的佳句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