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舉生們告御狀
    前文已經簡單的說過了,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後,就在京城汴梁設立了登聞鼓院,規定臣民可以敲擊登聞鼓告御狀。.

    而且讀書人告御狀也不是沒有先例的,而是有跡可循,像是北宋初年,到京城開封趕考的讀書人就曾經敲擊過登聞鼓,告御狀,也正是這一御狀對北宋朝廷的整個科舉考試的格局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事情是這樣的,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當時,因爲主考官在考試中徇私舞弊,參加考試的讀書人怒不可遏,憤怒地敲響了登聞鼓,向皇帝告御狀,控訴主考官的罪行。

    宋太祖於是親自接見了那名讀書人,並下聖旨重新考試,然後,宋太祖親自對狀元宋準進行面試。

    說到這,需要簡略的給大家說一下,宋朝的科舉考試製度其實很有意思,怎麼說呢,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每年六月,對於全國無數的考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個緊張的季節。

    因爲十年的寒窗苦讀,每一名學生都期望着能夠高考得中,考上一個心儀的大學,然後寒門出貴子,走上人生巔峯。

    因爲高考就是許多人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難得的一條出路。

    而宋朝也一樣,也是考試,並且更嚴重,幾乎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

    當然就算不是讀書人,也有考試,比如在當時你就算想要從軍入伍,也要考試等等,據說,考試的過程還十分熱鬧,不僅有加分項,還有從軍特招,而最受考生喜愛的,則是宋代的老榜制度。

    大家可能要問,這些到底都是些什麼鬼東西,那麼不要急,接下來,作者菌可以簡單的來爲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最早不是科舉制,而是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是繼九品中正制之後,才被封建朝廷採用爲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

    最早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開始出現的,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有着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科舉制度最完善的時期,是宋代。

    之所以不是明朝和清朝,是因爲這兩個朝代的科舉制已經僵化了,靠八股文,很死板。

    而宋代的科舉,則很靈活,分常科,制科和武舉,常科和制科是文舉,又可以分爲貢舉、制舉和童子舉。

    考試又分爲三級: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舉行的省試三級,也就是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考試的殿試。

    殿試考出來的前三名,就是從朝廷,到民間都津津樂道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這些程序,雖然看似很複雜,但還都是正常程序的。

    當然,除了這些正常的程序,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外。

    第一種叫行卷加分制度,說白了,就是考生要在考試之外,爲自己尋找另外的加分項。

    行卷加分制度始於唐代,其主要操作方法如下:考生在考試之前,提前進京,把自己平時比較好的作品寫成手卷,採用各種方法,送到朝廷官員手中。

    如果你的文章真的很棒,還沒參加考試,朝廷的官員中就會對你有個好的印象,自然就會最終影響考官對你試卷的評判。

    而行卷加分制度的最高境界是把手卷行到朝廷重臣的手中,直接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唐代大詩人王維。

    據傳說,王維二十歲時,進京考試。

    當時送行卷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人直接行卷到朝廷最有權勢的玉真公主門下,玉真公主也許諾了人家,給人家狀元。

    可王維同學後來居上,在歧王的安排下,通過行卷,外加自己的才藝和容貌,還有一手好琴,竟然從玉真公主手中搶來了本屬於別人的狀元。

    第二種叫特招制度。

    這個特招制度最明顯的體現,體現在古代的徵兵方面。

    在古代,對招兵都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對武藝,箭術,騎術等設有門檻,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考試,雖然這些標準都很低。

    但是,有一種特殊的兵種卻與普通的招兵考試截然不同。這種特招的兵種,叫兵樣。

    據說,這種制度始於宋太祖趙匡胤。

    雖然我們總說宋朝重文輕武,但事實上,宋朝對士兵同樣有很高的要求,從身高,到視力,到武藝等都設有必要的條件,但是,如何讓地方在選兵時就能儘可能符合朝廷的規矩呢?

    於是,宋朝特意招收一種特殊兵種,就是兵樣。

    對兵樣的要求很有意思,不考武藝,不考箭術騎術。

    只要身高,胖瘦,相貌符合朝廷對士兵的理想要求就行,他們就是士兵的標準樣板。

    然後,把這些兵樣分別派到各地,地方的徵兵機構招兵時,參照兵樣就行了。

    第三種叫老榜制度。

    范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在真實的世界裏,科舉是無數文人唯一的出路。

    因此,像范進這樣,考了一輩子才考上的大有人在,甚至有更多的人,考了一輩子都沒有考上。

    於是,每年都會有許多腿腳不便,鬚髮斑白的老文人,也要千里迢迢地來京趕考。

    這個時候,就不光要讓人感覺是讀書的辛苦了,會讓人感覺一到科舉的殘酷。

    那該怎麼破呢?

    到了宋朝,就十分靈活的出現了一種老榜制度。

    就是在考試的正榜之外,另設一個主要針對老文人的榜。

    通常,能進這個榜單的都是垂暮的老者,因此人們又叫這份榜單叫“老榜”。

    老榜是朝廷對老年考生的特殊福利,但是,也是有要求的。

    宋朝規定,有資格進老榜的,最低得考中過十五次的舉人。

    而且,對於中老榜的老考生,朝廷給的待遇也與正榜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老榜的不同待遇,還體現在人們的認可上。

    在徽宗時期,有個叫徐適的中了老榜。

    按照規矩,朝廷爲大家舉行慶祝宴會,並賜給大家一人一朵宮花。

    宴席結束後,大家照例去風塵場所慶祝一番。

    可這時候,就有區別了,別人的宮花,都被歌女們爭着要。

    而徐適老先生的宮花,卻送人都沒人理。

    最後,徐適自嘲作詩一首:“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平康過盡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後看。”

    儘管今天,我們都說孩子們學習累,甚至許多人對高考頗有微詞。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