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二百七十八章 原委始末
    所以,也正是“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

    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明清等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卻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所以後面遭受及其嚴重的反噬。

    此外就是古代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了,而執行這一愚昧政策最主要的便是明朝和清朝了。

    也正是這一愚昧政策,爲中國近現代的百年屈辱埋下了嚴重的禍根。

    因此許多人可能會疑惑,這到底是爲什麼呢爲什麼好端端的會執行這一政策,從宋朝唐宋時的無比開放,萬國來朝,商賈雲集,到明清時的無比保守,禁絕通商,這之中到底經歷了什麼,是受了什麼刺激嗎

    畢竟要知道,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可是相當悠久的,都說過了,特別是唐宋以來,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唐朝時長安城內就胡商雲集,西域各國的商人不遠萬里,絡繹不絕的前來交易,甚至連黑人都賣到了中國。

    當然,那時候不叫黑人,而叫崑崙奴,但也可見當時商業有多發達。

    之後的宋朝也一樣,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貿易的巔峯了,堪稱以商立國,是貿易的國度,因此成了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富有的存在,gdp佔據了當時全世界的一半還多,發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可後面的明清,卻幾乎禁止了,實行閉關鎖國這一愚昧的政策,更是十分嚴重的阻礙了經濟的正常發展,相當於自斷一臂,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於是本着好奇的心情,作者菌也查過這方面的資料,算是小有了解了,在這裏可以給大家簡單的講解一下,爲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

    需要說明,其實明代初期,仍然是歡迎海外各國來華進行官方貿易的。

    但是,由於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所以不久之後,明太祖朱元璋便下令實行海禁,“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

    之後又是在洪武十四年131年十月,再次頒令“禁頻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洪武十七年134年正月,“壬戌,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以防倭故也”。

    包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兩廣、浙江、福建軍民“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貨物”,又詔令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若“沿海居民官可縱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又以“緣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爲盜,命禮部嚴禁絕之,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寘之重法”並規定“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見有者限以三月銷盡,民間禱祀,止用松、柏、桃諸香,違者罪之”,禁令對人民的限制到了幾乎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

    此後,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雖然派遣鄭和六次下西洋,但主要是宣揚國威,實際上仍然繼續奉行海禁政策,其海禁政策與洪武時期是一脈相承的。

    朱棣即位時,得悉“緣海軍民人等近年以來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國”,立即下令,於海禁,“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在鄭和下西洋時期,嚴行海禁一仍其舊,直到隆慶年間,實行了整整兩百年的海禁政策才作出了調整,民間海外貿易特別是中國到西洋各國的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象,曾任應天巡撫的福建人周起元稱頌說:“我穆廟時除販夷之律,於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很顯然,開海以後民間前往南洋各國的貿易活動是極爲活躍的,公私利賴,對國家,官府和民生都是極有好處的。

    然而開放民間海禁的好景並不長,“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鮮,中國海防喫緊,明廷即於次年下令禁海。

    到了萬曆末年,明朝海防日益廢弛,海道不靖,隨着葡萄牙人,荷蘭人的先後東來,橫行海上,掠奪船貨,明廷又出於海防安全考慮,再次禁海”。

    如此算來,明廷自隆慶年間的開海禁,實際上前後不到五十年,東南沿海民間海上貿易的興盛局面是曇花一現,就在明廷海禁政策的控制下和歐洲人東來的侵擾下,再次步入海外貿易的蕭條境地。閃舞..

    明清易代之初,清廷爲辦銅需要,最初並不禁海,後來爲了防止沿海民衆通過海上活動接濟反清抗清勢力,才實行海禁,而且較明代更爲嚴厲,順治十二年16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順治十八年1661年,更強行將江、浙、閩、粵、魯等省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防守,嚴禁逾越。

    直到康熙二十年161年三藩之亂平定,以及康熙二十二年164年臺灣告平,清廷方開海禁,先後於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間設立閩、粵、江、浙四海關,分別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康熙年間的開海,是全方位的開海,不但東西兩洋,而且一向嚴禁的赴日貿易也在開放範圍之內。

    較之明代隆慶年間開始的局部開海範圍和作用都要大的多,但是,僅僅過了三十多年,全面開海的政策就開始收縮,面對日益嚴重的“海寇”活動和西方勢力在東亞海域的潛在威脅。

    像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見大臣,提出禁海問題,次年,規定擬定,正式實行禁海,這就是南洋禁海令。

    南洋禁海雖然並非全面禁海,但對於正在不斷髮展的中國民間對外貿易力量無疑是嚴重的打擊。

    到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覆奏請討論下,擔心閩粵地區因洋禁而引發海患,才同意廢除南洋禁海令,隨即開放了粵、閩、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關閉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指定外國商船隻能在粵海關廣州一地通商,並對絲綢、茶葉等傳統商品的出口量嚴加限制,對中國商船的出洋貿易,也規定了許多禁令,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閉關政策”。

    此後閉關政策更加嚴厲,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這種不合理的政策成爲了矛盾的焦點。

    顯然,從明清到清前期,更準確的說是從明中期歐洲人地理大發現到清代鴉片戰爭前這段時間,正是西歐資本主要崛起並向世界擴張,從而引發了世界傳統政治格局大變化的時代。

    在這一時代下那些力爭海權,重視商業和海洋貿易的國家。

    如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後來的英國,都是通過這一途徑都走向了世界大國的道路。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