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三百一十四章 卓有成效
    同時,還需要說明,清朝統治者注重興辦學校,讀書不再是土司子弟的特權。

    再加上廣西教育事業十分興盛,有儒學、私學、書院、義學。

    廣西在桂林設置居多,以南宋的宣城書院,及雍正、道光年間設置的秀峯書院、桂山書院、榕湖書院並稱爲“桂林四大書院”。

    據統計,清代在廣西壯族地區共設書院 187所,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文進士585 名、武進士57名、文舉人5075名、武舉人 1104名。

    這些從當地通過科舉走出的仕人,既通曉夷情又有學識,成爲改土歸流之後重要的流官後備人才,爲改流的順利進行和流官政權的鞏固發揮重要作用。

    當然,這其中其實還有軍事原因。

    因爲大家也有所瞭解,西南方諸省與多國接壤,地勢險要,其中關隘多被土司佔據,而且土司各自爲政,不利於加強邊疆邊地的戍守,因此出於軍事需要,鞏固邊防,需要掃除土司,清理邊關障礙,保證邊疆穩定。

    像是雍正六年,鄂爾泰對瀾滄江內茶山土司、孟養土司用兵,清軍持斧開路,“於是深入千里,無險不搜”,通過這次大規模清剿土司,使江內土司全部改流。

    這次改流給鄰國起到了震懾作用,景邁、老撾兩國皆來進貢,可以說達到了一石二鳥的功效。

    由此,改土歸流在軍事上可以達到了穩定邊疆、鞏固國防、樹立國威的目的。

    至於改土歸流的措施,怎麼說呢,簡而言之,在雍正六年至九年17281731 年,雍正帝任命鄂爾泰爲滇、黔、桂三省總督,主持西南地區改土歸流事宜。

    鄂爾泰改流方法爲“改流之法,計擒爲上策,兵剿爲下策,令其投獻爲上策,敕令投獻爲下策。”

    “制苗之法,固應恩威並用”,既是用計擒爲上策,以兵剿爲次”,使其自動投獻爲上策,勒令納土爲次;既要用兵,又不專恃用兵。以武力相震懾,力爭以政治和平手段招降。

    他要求調整貴、雲、川等省邊境的不合理的行政區劃,以便有統一行政權,使地方官吏相互行事。

    雍正帝對此甚爲贊同,令其全權辦理。

    鄂爾泰首先平定貴州長寨土司叛亂,這是改土歸流第一役,設立長寨廳今貴州長順。

    不久,又將原隸屬四川的烏蒙﹑鎮雄﹑東川三土府劃歸雲南管轄。

    鄂爾泰摧毀了叛亂的烏蒙土知府祿萬鍾和鎮雄土知府隴慶侯的勢力,改設烏蒙府和鎮雄州。

    雲貴改土歸流聲勢浩大,很快衝擊到廣西地區。

    到了雍正五年,清廷因泗城土知府岑映宸叛逆而革去其職務,在其屬南盤江以北地區設置永豐州今貴州貞豐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劃歸貴州統轄。

    與雲貴廣西接界的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土司,本來就靠近內地,土司勢力較弱,在形勢壓力下,紛紛交出世襲領地及土司印信,接受中央改流。

    在改流過程中,根據土司受降的態度給以不同的處理。

    對自動交出土司印信接受改流的土司,給予賞賜,或是給予世職,或給予現任武職。

    對抗拒不服從改流的土司加以懲處,沒收其全部財產,並將其遷徙到省外,另其給田房安排生活。

    使西南地區“蠻悉改流,苗亦歸化,間有叛逆,旋即平定”。

    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 220家,鄂爾泰主政西南時期佔到一半,共112家。

    在清初年,廣西壯族土司實力較大的有泗城、田州、龍州、東蘭爲數不多的幾個,雍正五年1714 年,泗城土司岑映宸因叛逆被改流後,廣西沒有府一級的土司了,雍正三年1725 年,龍州土司轄區被分解爲上龍土巡檢司和下龍土巡檢司,後又將下龍巡檢司徹底改流。

    雍正七年,東蘭土州被一分爲二,東院6地被改爲流官制,設流官知州,其餘 6地仍按舊制,但是降級爲土州同。

    經過這次整體把大改小,局部徹底改流,土司領地大爲縮小,勢力被嚴重削弱,各土官也已感覺到自己統治已到末日。

    而具體改流類型的話,像是有因土司犯罪而被改流的。

    的確,清政府很好的利用了土司犯罪的機會,趁機將其轄區改土歸流,這是一種主要改流原因。

    像是在康熙時期,龍州土司趙殿烘生活,晚上在鳳凰山頂上點燃兩盞巨型大燈“亮如白晝以爲樂”,後因修建土城被太平府彈劾,全家被遷往桂林,後又被遷往江南。

    雍正三年,清政府把土龍州分析爲上龍巡檢司和下龍巡檢司,任命趙墉爲下龍巡檢司。

    而趙墉“暴斂橫行”,激起土民反抗,於雍正七年被徹底改土歸流。

    雍正初年時期,南方諸省出現散札、割人髮辮等極端活動,有人到處散佈“瘟疫鬼魅”、“天下大亂”等謠言,製造恐怖,騙人錢財。

    雍正七年,清軍在泗城一代搜捕號稱“盤王”的歸順人李布翁。

    當地官員搜尋不到此人,以李布翁爲歸順人爲由,革除歸順土知州岑佐祚並將其審問。

    雍正八年,正式以“驕縱乖戾,不守官箴”的罪名將岑佐祚革職,後該土州無人承襲,請求改土歸流,設立了歸順知州。

    又例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其家族內鬥,土司趙康祚因犯謀殺而被強制改流,屬崇善縣管轄。

    以及在明朝時,泗城岑氏土司成爲廣西地區實力最爲強大的土司,領地東到東蘭州界 300裏,西到上林長官司界 120裏,南達田州界 180裏,北至貴州永寧州界1000裏,面積廣大,積累了雄厚的人力物力。

    岑氏土司怙惡不悛“橫徵濫派,衆不聊生,以致殺劫爲活”。

    雍正五年1727年六月,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擅自調兵4000駐紮於南盤江,準備進攻貴州普安州。

    鄂爾泰在平定烏蒙、東川、鎮雄三大土司後,繼續南下,駐紮於貴州安龍。

    岑映宸見機不利,自知犯罪難逃,攜繳印請罪,肯定免死。

    鄂爾泰順勢革去岑映宸官職,改土歸流。

    岑映宸的家人被安排回原籍浙江安插。

    因岑映宸的祖輩曾在鎮壓三番之亂時有功於清廷,同意將岑映宸的弟弟岑映翰授予八品官,留居泗城,但是規定不準干預地方相關事宜。

    泗城土司不改噁心,終被清廷改流。

    至於改土歸流善後措施,籠統的說,改土歸流後的善後措施是指在革除土司後,在其原轄區爲更好的實施流官制而進行的維護工作,善後工作進行的合適與否,關係到改土歸流的成敗,爲防止復土、安定民生,清政府從妥善安置土官、重劃疆域、革除舊習、選派流官人才、建設民生工程五個方面對土司管理舊地進行合理善後,收到顯著效果,爲穩定改土局勢、安定民生起到了積極效果。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