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四百四十三章
    所以從中國自身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是中心內容。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走向封閉,由領先轉爲落後,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開始脫離世界歷史的主潮流。

    像是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因爲那時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表明依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難以維持統治了。

    而在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主義萌芽雖然沒有發展到危及封建統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產方式,從經濟基礎上表明瞭封建制度的衰落。

    從農民起義的口號看,“均田免糧”的提出,表明農民起義已發展到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

    從賦稅制度看,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於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從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經濟發展的市民文學和反封建的民主啓蒙思想產生,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從對外關係上看,明朝中期以後,中國由開放到保守,實行海禁和閉關政策,拒絕任何新事物的傳入。

    其次是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明清兩朝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社會經濟全面高漲的局面。

    到了明清時期,國力強盛,突出表現爲耕地面積擴大和人口增長。

    首先是農業方面,耕地面積擴大,像是明初的時候耕地面積爲8.5億畝,清代高達10億畝。

    其次是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南方的水稻畝產量提高。

    以及從國外引進了高產作物玉米、甘薯等,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

    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

    還有就是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施標誌着農耕社會賦役制度的成熟。

    手工業方面: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廠、作坊,佔據了主導地位。

    生產工具進步和生產技術提高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彩色印刷品,分工也日益細密。

    商業和城市方面:1白銀成爲普遍流通的貨幣,商業資本異常活躍。

    2在運河沿線、江南等地區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明中後期有30多個,到清代增長到204個。

    3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爲密集、完善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爲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

    當然明清時期的經濟格局也有很大的發展:

    像是高效農業與絲、棉紡織業並重的江南經濟。

    以太湖平原爲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明清時期江南的發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進一步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

    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江南經濟的特色之一;農副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絲、棉紡織業的發達是江南經濟的又一特色;市場發育起步較早,以農副產品加工、集散爲主的市鎮密佈;城鎮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比例較高,其都市化程度遠遠走在全國前列。

    其次是以外貿爲導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大體始於宋代,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到清代中葉已躍居全國先進之列。

    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市場機制的初步形成,經商人口急劇增長,一個以外貿爲導向,以轉口貿易爲中心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還有就是華北平原區,如華北平原的冀魯豫三省地處黃河下游,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

    1214世紀的數百年間,這一地區屢經戰亂兵燹,經濟發展受到破壞,經濟地位逆轉。

    進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墾等項政策使華北平原經濟重新崛起,清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明清時期華北平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爲種植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和農村集市網的形成。

    還有就是長江中上游地區成了全國最大的商品糧輸出區。

    長江中上游地區以江西開發最早,從元末起江西開始向湖廣移民。

    兩湖地區的開發正是隨着江西移民的大量涌入開始的,明代中葉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爲第二次高潮,並進一步推進到四川盆地。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移民與開發過程相伴隨;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糧米歷來仰給湖廣,湖廣又仰給於四川”的糧食供求格局。

    長江中上游地區作爲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輸出區的確立,不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對於江南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以及明清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時期,王朝建立之後對邊疆地區進行了大力開發和治理。其中,經濟效益較著者當屬東北平原和臺灣。

    經過近二百年的移民開發,到清代中葉東北和臺灣的農業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爲新的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商業等也有了初步發展,從而爲以後更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當時商品流通的發展,流通範圍的擴大。

    明代長時期禁海,長江航運也不甚發達,南北貿易以運河爲主幹,東西貿易主要侷限於長江中下游。

    清代隨着海禁的開放,華北平原、長江中上游諸省的經濟發展,以及東北與臺灣等新區的開發,沿海、沿江貿易都有大規模的發展。

    流通規模的擴大,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品種和數量都較明代有大幅度的增長。

    稅收額的增長可從另一個方面反映流通規模的擴大。

    關稅在全國財政收入中所佔比例也是越來越大,清代前期全國各主要稅關的稅則未見重大變更,稅率也未見有大幅度的提高,故稅收額的增加主要是商品流通量增長的結果。

    以及流通佈局的變化。在鈔關設置和稅收方面均有所反映。像明代的禁海。清代的閉關鎖國

    包括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

    因爲明代南北物資交流主要依賴京杭大運河,流通樞紐城市也多集中在運河沿線;清代,沿海、長江航運逐漸取代運河成爲全國最主要的流通幹線,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廣州、廈門、重慶、漢口、九江等等,這些城市大多成爲鴉片戰爭後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農村集市的發展,是明清時期經濟發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


章節報錯(免登陸)